《活幼口議》~ 卷之十 (2)
卷之十 (2)
1. 三·小兒熱症
古分十種為總例,有驚熱、疳熱、風熱、潮熱、傷寒熱、瘧熱、積熱、丹熱、瘡疹熱、餘毒熱。
議曰:十種熱症病各不同,已有觸類而作潮熱者,即痞癖熱也,類近積熱症;先腹肚熱腳冷者,是傷寒熱與瘡疹熱亦相類;且傷寒有三種,皆從表發入里;且瘡疹隨五臟所受,從里出表,故不同根;風熱與驚熱亦相近;疳熱與餘毒熱類;疳有五症,瘧有五候,皆由脾家陰陽不順;若驚熱盛即風熱作;丹毒熱有數種,皆五臟熱毒所作;自上發下曰毒,自下發上曰丹,總名之曰丹毒,各隨輕重;人有一種名曰龍帶,橫腰過肚上,或至胸前相交者,重有如火燔,其候亦同丹;治病後餘毒熱諸症皆有之,須適輕重類諸症而調解,不可越前病用藥;如傷寒後有餘毒熱,即於傷寒調理不及而解余皆效之;大抵驚熱涼之,風熱化之,疳熱補之,潮熱散之,傷寒熱解之,瘧熱分之,積熱利之,丹熱消之,瘡疹熱順表之,諸症餘熱皆和之;此理雖則大概如是言,畢竟用之有理,乃為醫士善學;設有不遵其理者,斯可謂之管見之。
白話文:
古代將小兒熱症分為十種類型,作為總體範例,包括驚嚇引起的發熱、營養不良引起的發熱、風邪引起的發熱、潮熱、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瘧疾引起的發熱、消化不良引起的發熱、丹毒引起的發熱、瘡疹引起的發熱、以及疾病後期殘留的餘毒引起的發熱。
這十種熱症的病因各不相同,有些情況會互相影響而產生潮熱,例如痞塊積聚引起的發熱,就與消化不良引起的發熱相似;如果先出現腹部發熱、腳部冰冷的狀況,可能是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也可能與瘡疹引起的發熱相似。而且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有三種不同的發病途徑,都是從身體表面侵入到體內;而瘡疹則是根據五臟所受的影響,從體內向外發散,因此病根不同。風邪引起的發熱與驚嚇引起的發熱也比較相似;營養不良引起的發熱與疾病後期殘留的餘毒引起的發熱相似;營養不良有五種不同的症狀,瘧疾有五種不同的病程變化,都與脾臟陰陽失調有關。如果驚嚇引起的發熱嚴重,就會轉變成風邪引起的發熱。丹毒引起的發熱有許多種類,都是由於五臟熱毒所致;如果毒素從上往下蔓延就稱為「毒」,如果從下往上蔓延就稱為「丹」,總稱之為「丹毒」,輕重程度各不相同。還有一種叫做「龍帶」的疾病,橫向環繞腰部,有時會延伸到胸前交會,嚴重時會像火燒一樣灼熱,其症狀與丹毒相似。疾病治療後,殘留餘毒引起的發熱很常見,需要根據症狀的輕重程度,參考其他相關症狀來調治,不能胡亂使用與之前病症不符的藥物;例如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治療後,如果還有殘留餘毒引起的發熱,那就是之前治療不夠徹底,只要治療得當,其他類似情況也都可以痊癒。總而言之,驚嚇引起的發熱要用涼藥來降溫,風邪引起的發熱要用祛風的藥物來化解,營養不良引起的發熱要用補益的藥物來調理,潮熱要用發散的藥物來驅散,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要用解表的藥物來解除,瘧疾引起的發熱要用分清寒熱的藥物來治療,消化不良引起的發熱要用通利的藥物來導瀉,丹毒引起的發熱要用消腫解毒的藥物來消除,瘡疹引起的發熱要用疏散表邪的藥物來疏導,其他殘留餘毒引起的發熱都要用平和的藥物來調和。這些道理雖然只是粗略的說明,但如果能靈活運用,就一定能發揮作用,這才是好醫生應該學習的。如果有人不遵循這些原則,那就是見識太過淺薄了。
2. 四·小兒積症
王氏有可治不可治,其說已載於家寶。議曰:古人有言「不盡意者非失言也」,妙用奇功,不可得而著乎紙筆之聞。且學者初機未可便得純粹,廣見多聞,性識開通,心智自然運出,然後可謂之醫者意也。此科最為難事,積症最為要緊。今病家將作尋常醫者,不至急切治之。
若等閒病之,有緩速,及至傳變,方覺困重久務良工,信乎野老不虛云耳。東漢王氏不言疳與瀉及痢,即述症而已。所症治未病之病。凡小兒有自幼及長不患驚風癇痙癲痙者有之矣,未聞無患積症者。謂五臟之所積名曰積,六腑之所聚名曰聚。且小兒只理五臟受病,故不有六聚候者。
何?腑屬陽,雖有疾不治而自愈。且胃屬腑,氣生以漸。乃脾主食,有疾當治之。臟屬陰,治之充難調治。四季有積欲下之理,皆可用藥,但與究其虛實然後利之。既有積氣不能全實,量其輕重。故古人有挨積磨積消積化積,無下積之說。是知積之一症不可直便獨下。若積虛極,先和脾調胃,令其充實,次與推下。
若積症二三並作之者,可先下而急與調胃藥服之。稍用倒置,不免為它咎。乃計利害所議。積症作疾,無可與之安和,一味當下斯為良法。有積不可安養,久則為它病矣。惟痞癖症,先宜定去寒熱。寒熱已去,方可挨下,以通為度。下之大過,反生重熱。雖有重熱,即不宜用涼藥。
乃於調理胃氣藥與治之充,宜深究無令得矣。
白話文:
王氏關於積症有能治和不能治的說法,已記載在《家寶》中。我認為,古人說「不能完全表達心意的,並非是說錯了」,精妙的醫術和神奇的功效,是無法完全用文字記錄下來的。而且,初學醫的人無法馬上達到純熟的境界,必須廣泛學習、多方見聞,開啟自己的理解能力,心智自然能靈活運用,這樣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理解醫理的人。小兒積症這一科是最難處理的,積症也是最重要的。現在的病家常常把積症當作尋常疾病看待,不緊急處理。
如果把積症當成普通的病,就會有病程快慢的變化,等到病情惡化、時間拖久了,才覺得嚴重,急著找好醫生治療,這才應驗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道理。東漢的王氏沒有提及疳、瀉、痢疾,只是敘述了積症本身,說明了他注重的是治療未發病的疾病。小孩從小到大,可能會有不患驚風、癇痙、癲癇等疾病的,但從來沒有不患積症的。所謂「五臟的積聚稱為積,六腑的積聚稱為聚」,但小兒的病症主要在五臟,所以沒有六腑的聚症。
為什麼呢?因為六腑屬於陽,即使有病也會自己痊癒。而且胃屬於腑,氣是慢慢產生的。而脾主管飲食,如果生病了就應該治療。五臟屬於陰,治療起來很難調理。四季都有積滯,應該要疏導,都可以用藥,但要先弄清楚是虛證還是實證,然後再用藥疏導。積氣不可能完全是實證,要衡量其輕重程度。所以古人有「挨積、磨積、消積、化積」的說法,沒有「下積」的說法,這說明積症不能直接就用瀉下的方法。如果積症已經虛弱到了極點,就要先調和脾胃,使其充實,然後再用瀉下的藥。
如果積症同時有兩三種狀況,可以先用瀉下的藥,然後立刻服用調胃的藥物。如果稍微用錯方法,就可能引起其他疾病。這是衡量利弊之後的結論。積症發作時,身體無法安和,一味地用瀉下藥才是好的方法。有積症不能安養,久了會引起其他疾病。只有痞癖症,應該先確定是寒證還是熱證。寒熱證狀消除後,才能慢慢用藥瀉下,以疏通為度。如果瀉下過度,反而會產生重熱證。即使出現重熱證,也不適合使用寒涼的藥物。
應該使用調理胃氣的藥物來治療,要深入研究,不要讓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