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卷之十 (1)
卷之十 (1)
1. 卷之十
2. 十種症候發端
3. 治法略序
4. 一·急驚風候
醫雲陽癇也,手足搐搦,涎潮大熱,醫家下之,其所用藥往往利以經粉或水銀、巴豆皆有毒等,既已蘇省之後,精神由尚昏沉,未⿱夷貝乳食者,或有餘熱,其候欲得安痊和平,只可用平穩藥調胃氣,不可直便與服燥熱藥,若與服之,其候復作何可怪耶
議曰:小見驚風之後,胃氣多虛,不食,沉沉默默,或瀉尚不止,只可助胃生氣,須以截風藥移在(平胃散)或(觀音散)中,謂用全蠍、天麻、殭蠶、白附、防風、羌活之類,生薑、棗子同煎,自然胃壯,瀉止,諸風不作,雖則驚熱及搐搦皆去,其精神未爽,不可便謂無事。
若用補藥助虛,乾薑、豆蔻、硫黃、附子之類,則熱復來,其候又發,非病不除,醫者妄謬,病家無見,亦不可不告。凡治急驚之候,正謂醫療,豈可據云調理之說?用藥乃在一時之久,若也寬緩,症候轉加深重。醫者既知當下,即可量其輕重,如病五六分,只下三四分許,隨通且利熱去痰消,則病與症次第徐徐而減瘥。
若不揣度,一概並蕩下之,大過傷害臟腑,疾傳陰症,乃作慢驚風候,豈可臨時生胃回陽,誠為枉究。既是醫工,莫不知之矣。
白話文:
急驚風的症狀
醫生說這是陽癇,會出現手腳抽搐、口吐白沫、高燒等症狀。一般醫生會用瀉藥來治療,但他們常用的藥物,像是含鉛粉、水銀、巴豆等,都具有毒性。病人在清醒後,精神仍然昏沉,食慾不振,如果還有餘熱未退,想要讓病況恢復平穩,最好使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理腸胃,不能馬上服用燥熱的藥物。如果這樣做,病情再次發作也不奇怪。
我認為,小孩在驚風之後,腸胃通常會比較虛弱,會出現不吃飯、沉默寡言,或持續腹瀉的狀況。這個時候應該要幫助腸胃恢復功能,可以把治療驚風的藥物加入平胃散或觀音散中,像是全蠍、天麻、僵蠶、白附、防風、羌活之類的藥材,加上生薑、棗子一起煎煮,這樣自然能讓腸胃強健,腹瀉停止,各種驚風症狀也不會再出現。即使發熱、抽搐等症狀都消失了,精神還沒完全恢復,也不能掉以輕心。
如果這時就用補藥來補虛,像是乾薑、豆蔻、硫黃、附子等藥材,反而會讓熱氣再次出現,導致病情復發。這不是病治不好,而是醫生的誤判。但病人通常不明就裡,所以不得不提醒。治療急驚風,本來就應該積極治療,怎麼能只說調理?用藥的時機非常重要,如果拖延,病情會加重。醫生應該要清楚判斷病況,如果病只有五六分,用藥只要瀉掉三四分就好,讓藥物發揮疏通、退熱、化痰的功效,病情就會慢慢好轉。
如果沒有仔細評估,就一概用瀉藥,反而會嚴重傷害內臟,導致疾病轉為陰症,變成慢驚風。想要臨時補救腸胃和陽氣,根本是白費力氣。身為醫生,應該都清楚這些道理。
5. 二·慢驚風候
醫云陰癇也。良由急驚用寒涼之藥太過,轉動深重,乃傳作慢驚。或因吐利不止而成慢驚。或因澡浴感風不解而作慢驚。或因風食二癇不治而變成慢驚。或因咳嗽下痰轉虛而成慢驚。因由甚眾,概而舉之:病家怕驚不怕瀉。良醫怕瀉不怕驚。其瀉不止,則驚風愈盛。若與治驚更用寒涼之藥,且瀉轉多,病加進重矣。
議曰:小兒脾胃虛怯方作吐瀉,其症有五:有熱吐、冷吐、虛吐、痰吐、食吐。所言熱吐者,謂母飲酒,吃肥炙爆醃藏,或冒風傷暑致熱,兒吻乳入胃,遂成熱吐。冷吐者,謂兒胃冷,加以宿冷之物與食,即吐。虛吐者,其兒肌弱神困,疳積未消,胃堂久虛,即吐。痰吐者,其兒胃氣本虛,復感寒邪,生痰作熱,留滯胸膈,故吐。
食吐者,其兒胃弱,飲食不節,強食傷脾,作熱袖困,吐後即逆。病家但知其吐,不明其所以吐。且吐兼瀉共作,名曰霍亂。其吐候又推輕重有五:初則乳自流出,謂之哯。哯之不已,即謂之吐。吐之不也,即作嘔。嘔之不已,即傳逆。逆之不已,即作噦(於月反)。自嘔逆噦皆有出聲動氣。
嘔者口開而作逆者,心胸上下氣逆郁築。噦者,無物可出,即膈虛胃寒,引氣噦噦作聲。此等候惡,須更症變,即慢脾風。熱吐者,先去風痰。冷吐虛吐,與生胃氣。痰吐下卻其痰,次與(正氣)。食吐宜與(塌氣)。豈可一概理之?吐瀉不止,脾虛風生,眼開慢驚。眼合慢脾。
治之不當,更下驚藥,死不旋踵,豈可得而救療?兒分長幼,病察虛實。有吐瀉三五日發風者,有一日半日而發者。大抵女孩以吐為急,男以瀉為速。若氣虛暴瀉暴吐,才作便得之。惟有疳瀉不成風候,水則患無辜症,終於虛乏矣。但滯腸止瀉為良。吐即生胃為正,截風之藥,加而用之。
凡驚藥及寒涼之藥,切不可用,亦不可用大熱藥。其候乃屬陰症。醫者裁之,勿佞為幸。
白話文:
二·慢驚風候
醫生說這屬於陰癇。通常是因為急性驚風時使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病情加重,轉變成慢驚風。也可能是因為持續不斷的吐瀉變成慢驚風。或者因為洗澡時感染風邪沒有痊癒而變成慢驚風。也可能是風癇和食癇沒有治好而轉變成慢驚風。還可能是因為咳嗽痰多導致身體虛弱而變成慢驚風。引起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上幾種:一般來說,病家只怕孩子驚厥,不怕孩子拉肚子;但高明的醫生卻害怕孩子拉肚子,不怕孩子驚厥。如果腹瀉不止,驚風就會更嚴重。如果治療驚風時再用寒涼的藥物,只會讓腹瀉更嚴重,病情也會更加惡化。
我認為:小兒脾胃虛弱才會出現吐瀉,症狀有五種:熱吐、冷吐、虛吐、痰吐、食吐。所謂熱吐,是因為母親飲酒、吃肥膩、燒烤、醃製的食物,或因母親受風暑而發熱,嬰兒喝了母親的乳汁後,就可能導致熱吐。冷吐,是因為嬰兒胃寒,又吃了寒冷的食物,就會吐。虛吐,是因為嬰兒身體虛弱、精神萎靡、疳積未消、胃長時間虛弱,就會吐。痰吐,是因為嬰兒胃氣本來就虛弱,又感受寒邪,產生痰熱,停留在胸膈,所以會吐。
食吐,是因為嬰兒胃弱,飲食不節制,勉強進食會傷到脾胃,產生熱而感到困倦,吐後會馬上產生逆氣。病家只知道孩子吐,卻不知道為什麼吐。而且吐和瀉同時發生,就稱為霍亂。吐的症狀又可以根據輕重分為五種:最初只是乳汁自己流出來,稱為哯。哯個不停,就稱為吐。吐個不停,就變成嘔。嘔個不停,就會產生逆氣。逆氣個不停,就會出現噦(音同「月」的相反)。嘔、逆、噦都會發出聲音,並使身體氣機擾動。
嘔,是口開著吐;逆,是心胸上下氣逆而鬱結;噦,是沒有東西可吐,是因為膈膜虛弱、胃寒,引氣發出噦噦的聲音。這些症狀都很嚴重,必須隨時觀察症狀的變化,這就是慢脾風。熱吐要先去除風痰。冷吐和虛吐,要補養胃氣。痰吐要先化痰,再補養正氣。食吐要用藥降逆氣。怎麼可以一概而論呢?吐瀉不止,導致脾虛生風,眼睛睜開的是慢驚,眼睛閉著的是慢脾。
如果治療不當,再用驚風藥,會很快死亡,根本來不及救治。治療嬰兒要區分年齡大小,辨別虛實。有的吐瀉三五天才發驚風,有的則一天半天就發驚風。一般來說,女孩以吐為急,男孩以瀉為速。如果身體虛弱而暴瀉暴吐,剛出現就應該馬上治療。只有疳積引起的腹瀉不會發展成驚風,用藥止瀉反而會導致孩子出現虛弱無力的無辜之症。所以,止瀉要以清理腸道為主。吐就要以健胃為主,再適當加入祛風的藥物。
凡是驚風藥和寒涼藥,絕對不能用,也不能用大熱藥。這種情況屬於陰症。醫生要仔細判斷,不要輕率地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