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1. 卷之十七
2. 總論腫脹
腫脹二症,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漸傳作,症候傳化多端,隨虛實,按輕重,察盛衰,審表裡,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得無恙矣
腫
受濕腫(腳手面目虛浮) 食毒氣腫(腹肚腎蠱脹急) 傷寒虛氣入腹腫 瀉痢虛氣入腹腫氣虛腫 血虛腫 榮衛俱虛腫
脹
疳氣脹 疳極脹 疳積脹 氣積脹 痞氣脹 癖氣脹 症積脹 鎖肚脹急 上鬲脹 中脘脹 食傷膨脹 蛔蟲脹 脾氣脹 冷積脹 虛積脹
以上腫脹虛積,並當下之用藥,各有法度
白話文:
腫脹這兩種疾病,通常是因為身體虛弱又同時有積聚,長期生病沒有好好治療,慢慢轉變而成。它的症狀變化很多,會隨著身體的虛實、病情的輕重、氣勢的盛衰、以及病在體表或內部而有所不同。治療時,要先鞏固身體的根本,然後再處理表面的症狀,這樣就能痊癒。
腫
- 受濕邪引起的腫(表現為手腳、臉部浮腫)
- 食物中毒引起的腫(表現為肚子、腎臟脹滿、腹部急迫)
- 因傷寒導致虛弱之氣進入腹部引起的腫
- 因腹瀉或痢疾導致虛弱之氣進入腹部引起的腫
- 氣虛引起的腫
- 血虛引起的腫
- 營氣與衛氣都虛弱引起的腫
脹
- 因疳病引起的脹
- 疳病極度嚴重引起的脹
- 因疳病積聚引起的脹
- 因氣積聚引起的脹
- 因痞氣引起的脹
- 因癖氣引起的脹
- 因症瘕積聚引起的脹
- 腹部脹滿急迫
- 上腹部脹
- 中腹部脹
- 因飲食損傷引起的脹
- 因蛔蟲引起的脹
- 因脾氣不佳引起的脹
- 因寒冷積聚引起的脹
- 因虛弱導致的積聚引起的脹
以上這些腫和脹,多是由於虛弱和積聚所致,在使用藥物治療時,都有各自的方法和原則。
3. 議腫
受濕腫 傷寒虛氣入腹 食毒氣腫 瀉痢虛氣入腹
議曰此四種所患病不相同,皆由虛盛而得之。受濕謂脾胃受濕冷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食毒氣由脾胃傷之,冷積毒氣停留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由下之大早,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之久,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先服四味理中丸減半,乾姜加白朮、桑白皮同煎。
傷寒虛腫加枳實,作喘加淡豆。瀉痢虛腫服正氣調胃,胃氣既壯,以救生丹利之,其腫即退。再調補臟腑,用觀音散,良益固平復矣。
氣虛腫(亦名氣蠱) 血虛腫(亦名血蠱) 榮衛俱虛腫(亦名氣血蠱)
議曰小兒所患腫脹一門,最為要急,前人少有究竟。然腫脹已作,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裡俱虛,邪正相亂,所以致受四大浮盛,腹肚膨滿。多由食毒得之,飲食得之,症傷得之,飢飽得之,積久不化,諸虛所入,故成斯病。病由虛得,或則妄亂通下,因虛致虛,根不能去疾,加已盛,是謂壞證危候。
智者怯而為辭,庸者暴以攻擊。二醫不同,誠屬難治。原夫智者商之,謂商量斟酌輕重。良者審之,雖曰良工,由宜審其可否之意。疑者塌之,疑其病盛不可利,只宜與塌其氣。明者起之,明其虛實已定,良方起活,謹遵其理,始可調治。藥用至真,對症克效,即無恙矣。
以上先與服榮衛飲子,次服分氣飲子。
白話文:
討論水腫:
因濕氣引起的水腫、因傷寒導致虛弱之氣進入腹部引起的水腫、因食物中毒氣體引起的水腫、以及因腹瀉虛弱之氣進入腹部引起的水腫。
我認為這四種病症雖然不同,但都是因為虛弱而引起的。受濕氣引起的水腫,是指脾胃受到濕冷侵襲,時間久了無法正常運化,導致氣機浮散在四肢和頭面,造成水腫。食物中毒氣體引起的水腫,是由於脾胃受損,寒氣和毒氣停留在胃部,導致虛弱之氣進入腹部而引起水腫。傷寒引起的水腫,是因為過早地使用瀉藥,導致虛弱之氣趁虛進入腹部而引起水腫。腹瀉時間久了,也會導致脾氣虛弱,從而引起水腫。以上這些情況都應該先調理脾胃之氣,補養臟腑,使之充實,才能消除水腫。可以先服用減半劑量的四味理中丸,再將乾薑加入白朮、桑白皮一起煎煮服用。
因傷寒引起的虛弱性水腫,可以加入枳實;如果出現氣喘,可以加入淡豆豉。因腹瀉引起的虛弱性水腫,可以服用正氣調胃散。當胃氣強壯後,再用救生丹來利水,水腫就會消退。之後還要調理補養臟腑,服用觀音散,就可以達到很好的療效,使身體恢復健康。
氣虛引起的水腫(也叫氣蠱)、血虛引起的水腫(也叫血蠱)、以及營衛氣血都虛弱引起的水腫(也叫氣血蠱)。
我認為小兒水腫這種病症非常緊急,前人很少有深入研究。水腫一旦發生,都是由於營衛氣血不順,臟腑虛弱,導致三焦氣機壅滯,流注到全身經脈,表裡都虛弱,邪氣與正氣混亂,所以才會導致身體出現水腫,腹部脹滿。大多是因為食物中毒、飲食不當、外傷、飢餓或過飽、積食不化、各種虛弱趁虛而入等原因造成的。病因是虛弱,如果再妄用瀉藥,只會導致虛弱更加嚴重,根本無法去除病根,反而會加重病情,這就屬於危險的病症。
有智慧的醫生會小心謹慎,不敢輕易下結論,而庸醫則會貿然採取強烈的治療手段。這兩種醫生的做法不同,實在難以治療。所謂有智慧的醫生會仔細斟酌,是指要衡量病情輕重;好的醫生會仔細審視,即使醫術高明,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治療方法是否可行。如果醫生拿不定主意,就會擔心病情嚴重而不敢用藥,只敢用一些平和的藥物來調整氣機。而明確病情的醫生,已經確定了病情的虛實,才能使用良方來起死回生,只要謹遵醫理,才能進行調理治療。藥物必須選用純正的,對症下藥才能見效,這樣才能使疾病痊癒。
以上情況,先服用榮衛飲子,再服用分氣飲子。
4. 榮衛飲子
調補嬰孩氣血俱虛榮衛不順,四肢頭面手足俱浮睡,以至喘急者,並宜服榮衛飲子良方
川當歸 熟乾地黃(淨洗) 人參 白茯苓 川芎 白朮 甘草(炙) 白芍藥 枳殼(研,別制) 黃耆(蜜炙) 陳皮
上等分㕮咀,每服二錢,匕水小盞,煎至半,去滓,通口,不拘時候
議曰:榮者血溫流行於脈,衛者氣順調和於絡。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安,循環無正。自幼至長,不離呼吸,無少滯礙。其脈方調,其氣乃順。呼吸之間,脈不應息,氣有違滯,流注經絡,隱伏臟腑。虛熱則發癰疽,背部實熱則患瘡痍瘑疥。況其榮與衛,陰及陽偏枯有作,易感寒邪,亦易致虛。
百病皆由茲始。此方最良,雖兒幼小,並可與脈以肚其根。血榮氣衛順且和矣,腑寒臟虛溫且壯矣。盈虧自然而平,法弱自然而正。陰陽調均,氣脈充實,乃曰妙工。
白話文:
這個方子適合用來調理嬰幼兒因為氣血虛弱、導致營衛不和順,出現四肢、頭面、手腳都浮腫,甚至呼吸急促的狀況。這個「榮衛飲子」是個很好的處方。
藥方組成包含:川當歸、熟地黃(洗淨)、人參、白茯苓、川芎、白朮、炙甘草、白芍藥、枳殼(研磨,另外處理)、蜜炙黃耆、陳皮。
將以上藥材等分切碎,每次取二錢,用小半盞水煎煮到剩下一半的量,去渣後溫服,不拘泥於服藥時間。
這個方子認為,「榮」是指血液在脈管中溫和地運行,「衛」是指氣在經絡中順暢地調和。榮在脈中運行,衛在脈外運行,陰陽互相安和,循環運行沒有停止的時候。從出生到長大,呼吸沒有片刻停止,不能有絲毫的阻礙。呼吸順暢,脈象就會調和,氣機才會順遂。如果呼吸之間,脈象沒有配合,氣機有阻礙,就會流竄到經絡,隱藏在臟腑。虛熱就會導致癰疽,背部實熱就會長瘡、疥癬。何況營和衛,陰和陽如果有所偏廢,就容易感受寒邪,也容易導致虛弱。
各種疾病都是從這些地方開始產生的。這個方子最好,即使是年幼的小孩,也可以透過調整脈象來治療根本的問題。讓血氣充盈,營衛調和,腑臟的寒虛也會變得溫暖強壯。盈虧自然會平衡,衰弱自然會恢復正常。陰陽調和,氣血充實,這才是治病的好方法。
5. 分氣飲子
調理小兒腫脹作喘氣短促急,坐臥不任,四體浮腫,飲食嘔逆,神困喜睡,宜服分氣飲子良方:
五味子 桔梗 白茯苓 甘草(炙) 陳橘皮 桑白皮 草果(去殼) 大腹皮 白朮 枳殼(去穰切炒) 川當歸 紫蘇 蘇子 半夏曲
上等分㕮咀,每服二大錢,匕水小盞,生薑二小片,棗子半個,煎至半,去滓通口,不拘時候,兼八味理中丸煎服。
以上宜用救生丹通利。
議曰:清濁無混,邪正不幹,上焦得之清涼,下部受之溫暖。氣滯則少升降,血虛則多流注。雖是乳子,呼吸一息,其脈有至,徐徐應指,不違其數者,亦同大人流行,但隨小大受之短淺而已。若也留滯,其脈遲數於病大過不及者,有作善主療治。鬱則分之,逆則順之,停則利之,滯則降之。
調理之法,先宜以順其氣。大抵嬰孩氣順即易治,脈壯亦易理。證候梢傳,郁逆停滯,當以先明,不待傳入而後究竟。此方分氣預宜進益,與分水穀之分者不同,為用明者察之,致迂曲。
白話文:
這個方劑「分氣飲子」是用來治療小兒因為腫脹而導致的喘氣急促、呼吸短淺,無法安坐或躺臥,全身浮腫,吃東西就想吐,精神困倦、嗜睡等症狀。
這個方子的配方是:五味子、桔梗、白茯苓、炙甘草、陳皮、桑白皮、草果(去殼)、大腹皮、白朮、枳殼(去瓤切炒)、川當歸、紫蘇、蘇子、半夏曲。
將這些藥材等分切碎,每次取二大錢,加一小杯水,放入兩小片生薑和半個紅棗,煎煮至剩下一半,去渣後溫服,不拘時間。可以同時服用八味理中丸煎湯。
如果情況需要,可以搭配救生丹來幫助通利。
這方劑的用意是讓體內清濁分明,正氣不受邪氣干擾,使上焦得到清涼,下部得到溫暖。如果體內氣機不順暢,升降就會受到影響;如果氣血不足,氣血的運行就會過於流動。即使是嬰兒,呼吸之間,其脈搏跳動也有其規律,緩緩應指,次數不亂,和大人一樣,只是隨著體型大小而略有差異。如果體內氣機不順暢,脈搏跳動過慢或過快,就表示病況嚴重,應及早治療。氣機鬱結就要疏通,氣逆就要使其順暢,積滯就要使其通利,氣滯就要使其下降。
治療原則,應先使氣機順暢。一般來說,嬰兒氣機順暢就容易治療,脈搏強健也容易調理。如果病情稍微傳變,出現氣機鬱結、氣逆、積滯等情況,就應及早發現,不要等到病情深入才去處理。這個「分氣飲子」的主要作用是預防並改善氣機的運行,和一般用於利水穀的分劑不同,聰明的人應該仔細觀察其作用,不要誤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