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 (1)

1. 總論腫脹

腫脹二症,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漸傳作,症候傳化多端,隨虛實,按輕重,察盛衰,審表裡,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得無恙矣

白話文:

腫脹這兩種疾病,是由於虛中有積聚,患病時間長卻沒有得到治療,逐漸發展成這種情況,症狀表現變化多端,要根據虛實、輕重、盛衰、表裡來判斷,治療時先要鞏固根本,然後再糾正表象,才能沒有危險。

受濕腫(腳手面目虛浮) 食毒氣腫(腹肚腎蠱脹急) 傷寒虛氣入腹腫 瀉痢虛氣入腹腫氣虛腫 血虛腫 榮衛俱虛腫

白話文:

1. 受濕腫(腳手面目虛浮)

因感受濕氣,導致體內水濕聚集,出現腳、手、面部虛浮腫脹的症狀。

2. 食毒氣腫(腹肚腎蠱脹急)

因食用不潔食物或飲用被細菌污染的水,導致肚子、腎部出現急劇腫脹,並伴有疼痛的症狀。

3. 傷寒虛氣入腹腫

因傷寒導致的身體虛弱,體內正氣不足,加上感受外邪,使虛邪入腹,引起腹部腫脹的症狀。

4. 瀉痢虛氣入腹腫氣虛腫

因腹瀉、痢疾導致身體虛弱,加上感受外邪,使虛邪入腹,引起腹部腫脹、氣虛等症狀。

5. 血虛腫

因氣血不足,導致血液虧虛,使身體組織失去濡養,出現腫脹的症狀。

6. 榮衛俱虛腫

因氣血虧虛,導致營衛之氣不足,體內水濕不能正常運化,出現全身腫脹的症狀。

白話文:

因食用不潔食物或飲用被細菌污染的水,導致肚子和腎部出現急劇腫脹,並伴有疼痛。 因傷寒導致身體虛弱,體內正氣不足,加上外來邪氣侵入腹部,引起腹部腫脹。 因腹瀉、痢疾導致身體虛弱,加上外來邪氣侵入腹部,引起腹部腫脹和氣虛等症狀。 因氣血不足,導致血液虧虛,使身體組織失去滋養,出現腫脹。 因氣血虧虛,導致營養和防禦之氣不足,體內水分不能正常運化,出現全身腫脹。

疳氣脹 疳極脹 疳積脹 氣積脹 痞氣脹 癖氣脹 症積脹 鎖肚脹急 上鬲脹 中脘脹 食傷膨脹 蛔蟲脹 脾氣脹 冷積脹 虛積脹

以上腫脹虛積,並當下之用藥,各有法度

白話文:

  1. 疳氣脹:由於疳病引起的腹脹。

  2. 疳極脹:疳病極度嚴重時引起的腹脹。

  3. 疳積脹:疳積引起的腹脹。

  4. 氣積脹:由於氣滯引起的腹脹。

  5. 痞氣脹:由於痞塊引起的腹脹。

  6. 癖氣脹:由於癖病引起的腹脹。

  7. 症積脹:由於症積引起的腹脹。

  8. 鎖肚脹急:腹部脹急,像是被鎖住了一樣。

  9. 上鬲脹:上腹部脹滿。

  10. 中脘脹:中腹部脹滿。

  11. 食傷膨脹:因飲食不節導致的腹脹。

  12. 蛔蟲脹:由於蛔蟲引起的腹脹。

  13. 脾氣脹:由於脾氣虛弱引起的腹脹。

  14. 冷積脹:由於寒邪積聚引起的腹脹。

  15. 虛積脹:由於氣血虛弱引起的腹脹。

2. 議腫

受濕腫 傷寒虛氣入腹 食毒氣腫 瀉痢虛氣入腹

議曰此四種所患病不相同,皆由虛盛而得之。受濕謂脾胃受濕冷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食毒氣由脾胃傷之,冷積毒氣停留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由下之大早,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之久,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先服四味理中丸減半,乾薑加白朮、桑白皮同煎。

白話文:

議曰以上這四類人罹患的疾病不同,都是由虛盛而得來的。受濕是指脾胃受濕冷許久不消化,氣在四肢頭面浮腫。食毒氣是因為脾胃受損,寒邪積存於胃脘之中,導致虛氣入腹而腫起來。傷寒是因為下法用得太早,趁著身體虛弱的時候入腹而腫起來。瀉痢日久,脾氣虛弱,因此而腫起來。以上情況都應該調和脾胃之氣,補益臟腑,才能消除腫脹。先服用四味理中丸減半,加上乾薑、白朮、桑白皮一起煎煮來服用。

傷寒虛腫加枳實,作喘加淡豆。瀉痢虛腫服正氣調胃,胃氣既壯,以救生丹利之,其腫即退。再調補臟腑,用觀音散,良益固平復矣。

氣虛腫(亦名氣蠱) 血虛腫(亦名血蠱) 榮衛俱虛腫(亦名氣血蠱)

白話文:

如果是傷寒造成的虛腫,可以加上枳實,如果出現喘息,可以加上淡豆豉。如果是瀉痢引起的虛腫,服用正氣調胃散,胃氣強壯了,再用救生丹來利尿通便,虛腫就會消退。最後再調理補益臟腑,服用觀音散,就能完全康復了。

議曰小兒所患腫脹一門,最為要急,前人少有究竟。然腫脹已作,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裡俱虛,邪正相亂,所以致受四大浮盛,腹肚膨滿。多由食毒得之,飲食得之,症傷得之,飢飽得之,積久不化,諸虛所入,故成斯病。病由虛得,或則妄亂通下,因虛致虛,根不能去疾,加已盛,是謂壞證危候。

白話文:

討論說小兒常患的腫脹疾病,是必須緊急治療的,前人甚少有探究研究。但腫脹的產生,都是由氣血不順暢,臟腑虛弱,三焦流通不暢,氣血流注到全身各處,表裡都很虛弱,導致邪正之氣混亂,因此受到四大浮盛之氣的侵襲,造成腹部膨脹。大多是因飲食中毒、不當飲食、外傷所致,或者饑飽不定的關係,時間一久不消退,各種虛弱侵入體內,所以形成這種疾病。此疾病都是因虛弱所致,很多人卻任意亂用瀉下藥物,因虛致虛,根本無法根除疾病,反而加重病情,這是所謂的壞證危候。

智者怯而為辭,庸者暴以攻擊。二醫不同,誠屬難治。原夫智者商之,謂商量斟酌輕重。良者審之,雖曰良工,由宜審其可否之意。疑者塌之,疑其病盛不可利,只宜與塌其氣。明者起之,明其虛實已定,良方起活,謹遵其理,始可調治。藥用至真,對症克效,即無恙矣。

白話文:

聰明的人膽怯而有所顧忌,庸醫則肆意攻擊。兩種醫生意見不同,實在很難治病。所謂聰明的人商討,是指商量、斟酌輕重。良醫審查,雖然說好的工匠,也應該審查他的主意是否可行。有疑慮的人塌陷,懷疑病情嚴重不可攻利,只宜與塌陷體內的氣。明白的人興起,清楚知道虛實已經確定,良方起死回生,謹慎遵循養生的道理,才能開始調治。藥用至真,對症下藥,就沒有病了。

以上先與服榮衛飲子,次服分氣飲子。

白話文:

一開始先服用促進血液循環和增強免疫力的飲劑,然後再服用調節氣血的飲劑。

3. 榮衛飲子

調補嬰孩氣血俱虛榮衛不順,四肢頭面手足俱浮睡,以至喘急者,並宜服榮衛飲子良方

白話文:

用於調理和補充嬰孩氣血虛弱,榮衛之氣不和順,四肢頭面手足都浮腫並伴有睡覺時呼吸急促的病症,都可以服用榮衛飲子良方。

川當歸 熟乾地黃(淨洗) 人參 白茯苓 川芎 白朮 甘草(炙) 白芍藥 枳殼(研,別制) 黃耆(蜜炙) 陳皮

上等分㕮咀,每服二錢,匕水小盞,煎至半,去滓,通口,不拘時候

白話文:

  • 川當歸:用於補血活血,調理月經,緩解疼痛。

  • 熟乾地黃(淨洗):用於補血滋陰,養肝明目,益精填髓。

  • 人參:用於補氣益血,強壯身體,增強免疫力。

  • 白茯苓:用於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利水消腫。

  • 川芎:用於活血化瘀,止痛消腫,行氣止痛。

  • 白朮:用於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腸。

  • 甘草(炙):用於補中益氣,緩解疲勞,潤肺止咳。

  • 白芍藥:用於養血調經,緩解疼痛,平肝熄風。

  • 枳殼(研,別制):用於理氣健胃,化痰消食,緩解脹痛。

  • 黃耆(蜜炙):用於補氣益血,強壯身體,增強免疫力。

  • 陳皮:用於理氣健胃,燥濕化痰,止咳化痰。

議曰:榮者血溫流行於脈,衛者氣順調和於絡。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安,循環無正。自幼至長,不離呼吸,無少滯礙。其脈方調,其氣乃順。呼吸之間,脈不應息,氣有違滯,流注經絡,隱伏臟腑。虛熱則發癰疽,背部實熱則患瘡痍瘑疥。況其榮與衛,陰及陽偏枯有作,易感寒邪,亦易致虛。

白話文:

評論說:榮是溫熱的血液流動於脈中,衛是通調氣血和於絡脈之中。因此榮行於脈中,衛行於脈外,陰陽互相安穩,循環往復沒有停歇。從幼小到年長,不離開呼吸,沒有絲毫的滯礙。脈象平和,氣血通順。呼吸之間,脈搏不應停止,氣血若有阻滯,就會流注經絡,隱伏臟腑。虛熱則發癰疽,背部實熱則患瘡痍瘑疥。況且其榮與衛,陰陽偏枯有所作為,容易感受寒邪,也容易致虛。

百病皆由茲始。此方最良,雖兒幼小,並可與脈以肚其根。血榮氣衛順且和矣,腑寒臟虛溫且壯矣。盈虧自然而平,法弱自然而正。陰陽調均,氣脈充實,乃曰妙工。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都是從這裡開始的。這個方子非常好,即使是兒童小兒,也可以用脈象來斷診,以根治病竈。血液旺盛,氣色紅潤,衛氣運行順暢而和諧,臟腑不受寒邪侵襲,臟器虛弱而溫暖且強壯。盈虧自然而平衡,虛弱的病症自然而然地得到糾正。陰陽調和均勻,氣脈充盈,這就是妙不可言的醫術。

4. 分氣飲子

調理小兒腫脹作喘氣短促急,坐臥不任,四體浮腫,飲食嘔逆,神困喜睡,宜服分氣飲子良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小兒因腫脹、呼吸急促、坐臥不安、四肢浮腫、飲食嘔逆、神疲睡多的症狀,可以使用以下的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

分氣飲:

  • 柴胡(炒黑):15克。
  • 桔梗(去蘆):10克。
  • 白朮(土炒):10克。
  • 防風:10克。
  • 蒼朮(切):10克。
  • 半夏(生):5克。
  • 甘草(炙):5克。
  • 茯苓:15克。
  • 澤瀉(生):10克。
  • 厚朴(薑製):5克。
  • 生薑(切):3片。
  • 大棗(去核):3枚。

將以上藥材混合,加入適量的水,煎至藥液沸騰後,即可服用。

五味子 桔梗 白茯苓 甘草(炙) 陳橘皮 桑白皮 草果(去殼) 大腹皮 白朮 枳殼(去穰切炒) 川當歸 紫蘇 蘇子 半夏曲

白話文:

五味子、桔梗、白茯苓、甘草(炙)、陳橘皮、桑白皮、草果(去殼)、大腹皮、白朮、枳殼(去穰切炒)、川當歸、紫蘇、蘇子、半夏曲。

上等分㕮咀,每服二大錢,匕水小盞,生薑二小片,棗子半個,煎至半,去滓通口,不拘時候,兼八味理中丸煎服。

以上宜用救生丹通利。

白話文:

上等藥材藥粉,每次服用 2 錢,用湯匙連同生薑 2 片、半個紅棗,煎煮成半碗,去除渣滓後口服,服用時間不限,同時服用八味理中丸。

議曰:清濁無混,邪正不幹,上焦得之清涼,下部受之溫暖。氣滯則少升降,血虛則多流注。雖是乳子,呼吸一息,其脈有至,徐徐應指,不違其數者,亦同大人流行,但隨小大受之短淺而已。若也留滯,其脈遲數於病大過不及者,有作善主療治。鬱則分之,逆則順之,停則利之,滯則降之。

白話文:

評論說:清氣和濁氣不混雜,邪氣和正氣不相干,上焦得到清涼之氣,下部得到溫暖之氣。氣滯則升降減少,血虛則容易發生流注。即使是嬰兒,呼吸一口氣,脈搏就有脈至,徐徐應指,不違背規律的,也和成年人流動一樣,只是隨著大小不同而接受到氣血的多少而已。如果發生留滯,脈搏遲緩或數於病大過及不及的,就要善於主治。鬱積就要疏通它,逆亂就要順從它,停滯就要利通它,滯塞就要降落它。

調理之法,先宜以順其氣。大抵嬰孩氣順即易治,脈壯亦易理。證候梢傳,郁逆停滯,當以先明,不待傳入而後究竟。此方分氣預宜進益,與分水穀之分者不同,為用明者察之,致迂曲。

白話文:

在調理嬰兒疾病時,首先要順其呼吸狀態。一般來說,嬰兒的呼吸通順,就容易治療,氣息暢旺也容易調理。症狀的傳遞,鬱結逆滯,應該在早期就明瞭,不要等到傳入而後才最終確定。此方分氣預先宜攝取益氣之藥,與分水穀之分不同,善用此方的醫師需仔細觀察,以免使用錯誤而導致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