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3)

1. 議潮熱有五

一因傷寒之後餘毒不解,成潮熱,宜服脫甲散小柴胡湯

白話文:

傷寒後餘毒未清,出現潮熱的現象,適合服用脫甲散搭配小柴胡湯治療。

二因痞氣有塊,陰陽不均,成潮熱,先服梨漿飲,次三稜煎丸。

白話文:

由於體內有痞氣憋塞,陰陽失衡,出現潮熱的症狀,首先服用梨漿飲,然後服用三稜煎丸。

三因癥積食傷,冷滯脾胃不和,成潮熱,先服脫甲,次拓氣下,之後調胃。

四因陰陽不和,臟腑虛怯,成潮熱,或胃暑濕脾瘧,成潮熱,單服煨姜散。

五因瘡疹後餘毒不解,成潮熱,宜服大連翹飲子,更與助胃氣。

議曰:潮熱謂熱來之有期,或百一發,或兩日一發,或三日一發,不越三日,先寒後熱,正定來者易治,亂日者難理。疾起脾胃,即是瘧候,同出而異名,只有單熱潮發之作疳,長作勞。若症積傷冷,積滯痞氣,皆腳冷渾身熱。若有蟲積,其肚亦熱如火。凡兒有患腳冷肚熱者,便與下之,須量熱輕重,分數而利,有蟲多者取之,少則安之。

白話文:

辯證:

潮熱是指發熱有規律的,或隔天發作一次,或兩天發作一次,或三天發作一次,不超過三天。發作時先是怕冷,然後發熱。按規律發作的比較容易治療,不按規律發作的比較難治療。如果發作突然,是脾胃的原因,就是瘧疾,雖然名稱不同,但病證相同。只有單純的發熱,潮熱發作,會變成疳病,延久以後變成勞疾。

如果是飲食積滯傷了寒氣,氣滯腹脹,腳就會發冷,全身發熱。如果有蟲積,肚子也會熱如火燒。凡是小孩患有腳冷肚子熱的,就要趕快治療,應根據發熱的輕重,酌量用藥,有蟲積多的要驅蟲,蟲積少的就安靜調理。

取蟲宜在於春旺冬實之時,其或兒壯蟲盛,不拘此說。

2. 議積症

應諸家方書並不言盡者,蓋所患只因五臟受病,從陰成積。其脾主食,由食生冷果子甘甜熱毒亦物積在中脘不化,久而成疾,故名曰積。積之為患有輕有重,其類多端,病候不一,豈可概舉。凡小兒有積熱無不肚熱腳冷,要知輕重,但約肚熱為之分數。其肚有及七分脹五分熱,亦有三五分脹七八分熱者,盛則兩脅膨脹緊滿。

白話文:

關於此病症,不少醫書並沒有詳細說明。這是因為此病症只因五臟生病,從陰性生成積滯。脾臟主管飲食,因而飲食冷果甘甜,熱毒也一起積聚在中脘,不消化而堆積久而成疾,所以被命名為「積」。積滯的疾病有輕有重,種類繁多,症狀不一,難以一言以蔽之。凡是小孩有積熱症狀,肚子都會發熱,腳卻是冷的。要了解輕重,只要以肚子的熱度來區分。如果肚子的脹熱達到七分,熱度達到五分,也有脹熱達到三分至五分,熱度達到七分至八分的。嚴重的話,兩側肋骨膨脹緊繃。

既有此症,須審其候,方可服藥,庶不致誤矣。

議曰:固積病久傳作腫脹。小兒腫脹之病,下項諸症,皆由積毒患不治而漸變作症候,隨其輕重所發,是以不同。應小兒食肉太早無不有積,因積不化無不成疳。飽飫過度無不氣脹,由脹受濕無不發腫。頭面腳手虛浮者,濕在於脾理。脾去濕隨手退愈。若腹肚脹腫光膨盍急,至於作喘,所謂乘虛入腹與疾難醫。

白話文:

解釋說:長久積下的疾病就會變成腫脹。小兒腫脹的疾病,以下列出的諸多症狀,都是由積聚的毒素和疾病沒有治癒而逐漸轉變成症狀,會根據其輕重程度而發作,所以各不相同。應當是因為小兒太早吃肉而導致的積食,積食不消化就會演變成疳病。吃得過飽就會導致脹氣,由脹氣受濕就會發腫。頭面腳手虛浮腫脹的,是因為濕氣在脾的道理。脾裡濕氣一除,腫脹就會隨著消除而逐漸好轉。如果腹部腫脹脹得很快,而且發緊,甚至出現喘氣,那就說明濕氣乘虛侵入了腹部,這種疾病就很難醫治。

不可容易轉動臟腑,須究榮衛虛實。若虛及分數,先宜調中,理其固實,方可疏利。若理不能充實,則壞症虛敗,豈可轉動?不惟無益,恐涉深害。

白話文:

不可輕易轉動臟腑,必須先研究榮衛的虛實。如果虛弱到了某個程度,應該先調節中氣,使它充實牢固,然後纔可以疏通利氣。如果理氣不能使身體充實,就會損壞正氣,虛弱敗壞,怎麼可以轉動臟腑呢?不但沒有好處,恐怕還會造成嚴重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