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2)

1. 大連翹飲(治症在前)

連翹 瞿麥穗 滑石 車前子 牛蒡子(炒) 紅芍藥(各一兩) 山梔 木通 川當歸 防風(各半兩) 黃芩(去心一兩半) 柴胡(去蘆) 甘草(炙各二兩) 荊芥穗(一兩半) 蟬蛻(去大腳一兩)

白話文:

連翹、瞿麥穗、滑石、車前子、牛蒡子(炒)、紅芍藥(各一兩)

山梔、木通、川當歸、防風(各半兩)

黃芩(去心一兩半)、柴胡(去蘆)、甘草(炙各二兩)

荊芥穗(一兩半)、蟬蛻(去大腳一兩)

上件十五味㕮咀,每服一大兩,水小小盞,湯使在前。

議曰:此方解利心經邪熱,心與小腸受盛,小腸乃水竇,常宜通利,壅則結,滑則脫,熱則澀,盛則淋,平涼心經三焦自順,不待疾作而解,症成而療者疏怠,有之矣。十五味加湯使在前,才覺蘊熱客熱寒邪風邪胃入肺經,心將受之,心不受觸,傳於小腸,或閉或澀或赤或白,淋瀝不通,榮衛不順,壅之作疾,其發多端,以至鬲熱,眼目膻赤,唇口白瘡,津液不生,涕唾稠盛,雖在表裡俱得其宜,驚風悉能散,化痰熱亦自消除,連翹之功不虛設爾。

白話文:

評論說:這個方劑可以消除心經的邪熱,心和小腸承受盛餘,小腸是水的竇口,必須保持通暢,壅塞就閉結,滑濁就滑脫,熱氣就乾燥,盛水就滴漏,平涼心經三焦自然順暢,不必等到疾病發生才解決,症狀形成後才治療的人(醫師)疏忽怠惰,有這種人。十五味加湯先用,剛覺得蘊熱、客熱、寒邪、風邪、胃氣進入肺經,心將要受到這些病邪的侵襲,心不受病邪的觸動,這些病邪就會傳入小腸,有閉塞、有乾燥、有紅色、有白色,滴瀝不通,氣血不流通,由於壅塞而產生疾病,發生很多種,以至於胸膈有熱,眼珠、眼白呈赤色,嘴脣和口腔有潰瘍,津液不產生,鼻涕和唾液稠密旺盛,雖然用在表裡(疾病)都有效,驚風都能夠治癒,化解痰熱也自然而然消除,連翹的作用不是白白設立的。

2. 梨漿飲(治症在前)

青篙(取花頭用童子小便浸一二次日乾為度) 柴胡(去蘆) 人參 黃芩(去心) 前胡 秦艽(去土) 甘草(炙)

白話文:

青蒿(取花頭,用童子小便浸泡一兩天,晾乾即可) 柴胡(去除蘆頭) 人參 黃芩(去除內部芯) 前胡 秦艽(去除泥土) 甘草(炙甘草)

上木分㕮咀,每服一歲兒半兩,兩歲一兩。匕水小小盞,入生藕、生梨(梨條亦得),薄荷二葉,生地黃一寸,同煎至半,去滓通口,空心食前服。兩滓並煎作一服。

白話文:

上等木耳,分開早晚兩次服用,一歲的嬰孩服用半兩,兩歲的嬰孩服用一兩。在小茶杯中注入少許水,放入生藕、生梨(梨條也可以),薄荷二葉,生地黃一寸,一起煎煮至一半的水量,去掉渣滓,空腹飯前服用。兩次煎煮的渣滓,可以一起煎煮成一劑。

議曰:此方治脾積寒熱,其狀如瘧,乃由脾氣陰陽相勝故也。其寒在先,陰勝於陽;其熱在後,陽勝陰。陰陽循之經絡,傳歸於本,依前復作,不越三日而止。重則頭痛嘔逆,久則二三歲不歇,左脅有塊,小者如桃李,大者似壞堞。治法下去,症積痞塊自消。然寒熱亦未能自解,宜先與服梨漿飲連滓並三服,定去寒熱了,方可下積。

白話文:

翻譯:

商議說:此藥方是治療脾積寒熱的,症狀像瘧疾,是由於脾臟的陰陽之氣互相勝過而引起的。寒症在前,陰氣勝於陽氣;熱症在後,陽氣勝於陰氣。陰陽順著經絡流動,傳回到根源,依據前症狀復作,不超過三天就能停止。嚴重的話會頭痛嘔吐,如果長時間的治療,二三年都不會停止,左脅有塊,小的像桃李,大的像毀壞的城牆。治法要先瀉下,症積痞塊就會自然消除。然而寒熱還是不能自行解除,宜先服用梨漿飲,連滓一起服用三劑,一定能去除寒熱,才能再治療積症。

問之:藥性寒涼,何以御之?答曰:所謂先寒後熱,猶陰陽勝伏遁相更變,陰積陽虧逆之致反,故寒極熱生,熱極陰作反。汗自汗表有少解,氣聚復作,氣虛愈重。所服梨漿飲以毒攻毒,藥用青蒿以寒禦寒。其熱不有寒,必無加。自然藥與衛陰與陽合,寒熱再潮未之有也。和梨漿之功妙哉,絕倫。

白話文:

有人問:藥性寒涼,為什麼反而能控制病情呢?

回答說:所謂先寒後熱,就像陰陽盛衰起伏,相互交替。陰氣積累過多,陽氣虧損,導致寒熱逆轉,因此寒到極點就會生熱,熱到極點就會生寒。汗會從汗液中排出,症狀有所緩解。但氣聚後又會復發,氣虛症狀更加嚴重。所服用的梨漿飲採用以毒攻毒的方法,藥用青蒿以寒治寒。如果沒有寒氣的緩和,病情一定會加重。自然藥與衛陰與陽相結合,寒熱交替的情況就不會再發生了。梨漿的功效真是妙不可言,絕倫無雙。

稍能知用,無不得安。若患三載,不過兩服。曾經十年,只以此方妙用至純,使人欽嘆已耳。

3. 正氣調胃散

治嬰孩小兒八種虛痢作熱,或吐或瀉發熱,霍亂,上下氣不復常,心虛煩悶,木作熱,並不可加用寒涼之藥,宜與服此方,正氣調胃散,兼生熟飲子。如不納食,宜服參氣紫蘇飲子。正氣調胃散良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小兒八種虛證引起的腹瀉和發燒,包括腹瀉伴嘔吐或腹瀉、發燒、腹瀉伴霍亂、上吐下瀉頻繁、心煩意亂、身體發熱等症狀。這些疾病不能使用寒涼藥物治療,宜服用本方,正氣調胃散兼備生熟飲子。如果患兒拒絕進食,則宜服用參氣紫蘇飲子。正氣調胃散良方如下:

厚朴(一兩,生薑和皮二兩,搗壓在缽中一二宿,常番轉取二日,乾,慢火炒);半夏(一兩,洗去浸七次);白扁豆(炒);藿香葉陳皮(各一兩);甘草(炙);薏苡仁(炒,各半兩);白茯苓白朮

白話文:

厚朴(一兩,生薑和皮二兩,搗壓在缽中一二晚,常翻動熬製二日,曬乾,慢火炒);

半夏(一兩,洗淨浸泡七次);

白扁豆(炒);

藿香葉;

陳皮(各一兩);

甘草(炙烤);

薏苡仁(炒,各半兩);

白茯苓;

白朮

上為末,每服一錢匕,水小小盞,生薑二小片,棗子同煎

議曰:吐瀉作熱,由其陰陽不順,邪正相干,臟腑不和,上吐下瀉。又有隻吐而熱者,又只瀉而熱者,皆是運動真氣上下不升降。又吐瀉俱作曰霍亂,其兒陰陽二氣不正,臟腑愈虛,且吐且瀉,加之盛也不爾,風生作疾,候變即慢脾風。病家不知其理,醫工罔究其詳,古人不述其微,致後學必招利害。

白話文:

討論說:嘔吐腹瀉伴有發熱,是因陰陽不平衡,邪正交雜,臟腑不調和導致的。有的只有嘔吐而發熱的,有的只有腹瀉而發熱的,這些都是真氣上下運行不正常所導致的。同時嘔吐腹瀉稱為霍亂,患者陰陽二氣不正常,臟腑更虛弱,不僅嘔吐腹瀉,而且時間長短也不一定,風邪引起疾病,病情發展緩慢的即為脾風。病家不知道發病原理,醫生也不知道病情的詳細情況,古人不談及治療方法的細節,導致後代學習的人必然會招致災禍。

今知吐瀉疳痢熱,自裡虛發作,豈可解利其表?若也攻裡,由虛生虛,循此調理,可得其宜。大小一同,輕重盡善。至理之言,明智可鑑。

白話文:

現在知道了嘔吐、腹瀉、疳、痢疾疾病的發作,都是由於身體虧虛引起的,怎麼可以只治療表面呢?如果採取攻治療法,就會導致病情進一步虛弱,按照這種思路調理,可以獲得適當的治療效果。不論年齡大小,病情輕重,都適用這種方法。這是一條至理名言,聰明的人可以參照鑑別。

4. 議吐瀉詳症六法所治

議曰:脾不和,即胃不生;榮不足,即氣不正。胃乃脾家之本,榮乃衛室之根。根本堅固,百虛不作;表裡充實,諸邪不入。治法服藥,有六合:分水穀,即與五苓散服合;退暑氣,即與香薷散服之合;均陰陽,即與既濟丹服之合;溫脾胃氣,調順三焦,去濕,即與理中丸服之合;平正五臟氣,散虛,溫中,即與正氣調胃散服之合;溫中脘,醒脾,和胃,去虛,助氣,開胃,進食,即與分氣紫蘇飲服之。以上六症,用藥皆和,調順臟腑。

白話文:

有的人認為:脾不合和,則胃就不會生長;榮氣不足,則氣就不會正常。胃是脾的家,榮氣是衛護身體的根源,如果根本堅固,則各種虛症就不會產生;身體內外充滿,則各種邪氣就無法侵入。治療的方法有六種,分水穀,可用五苓散來調理;退暑氣,可用香薷散來調理;均陰陽,可用既濟丹來調理;溫脾胃氣、調順三焦、去濕,可用理中丸來調理;平正五臟氣、散虛、溫中,可用正氣調胃散來調理;溫中脘、醒脾、和胃、去虛、助氣、開胃、進食,可用分氣紫蘇飲來調理。以上的六種症狀,用藥都能調和,並順暢臟腑的氣血。

且臟既溫,亦和;既正且順,熱之一木自然□散。此示症候,萬一不可直便用寒涼藥退熱。若將熱藥止吐與瀉,攻發陰陽二氣差錯,致作風生。逐急醫風,又投涼藥,取次施為,皆為乖繆。由是吐瀉之熱,不可用以寒涼,或致反誤,利害應時矣。

白話文:

臟腑溫暖、和順,正氣順暢,熱邪就會自然消散。由此可知,不能直接用寒涼藥退熱,假使用了熱藥止吐瀉的方法,就會攻發陰陽二氣,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引起風熱。如果醫生急於治療,再用太多的涼藥,病情就會更加複雜。因此,吐瀉引起的熱證,絕對不可以寒涼藥治療,否則很有可能造成錯誤的治療結果,利益與危害是相互消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