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卷之九 (2)
卷之九 (2)
1. 八·胎病驚熱
議曰:兒在胎中,母因驚悸,驚氣入胎,兒當受之。降生之後,其兒精神不爽,顏色虛白。初則溫溫有熱,其後頰赤,饒驚,物動即恐,聲響即悸。若不繃抱安床,取次難為調適。既有胎驚,將傳胎風之候。產母謹謹忌食一切熱毒之物。若作尋常,畢竟難極。蓋是血脈柔弱,臟腑虛怯,不堪重劑,何可攻?系是使智省,怯懼有之苦也。
輕受熱已自散,即於項上生癤,其大如拳,名曰驚氣。須當破之而後合之,勿傳毒藥,恐壞肌傷體。不惟傷壞,深恐有害,及為無益,禍莫大焉。
白話文:
討論說: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如果母親因為受到驚嚇,驚嚇的氣就進入胎兒體內,胎兒就會受到影響。等到孩子出生後,精神會不好,臉色蒼白虛弱。剛開始會有點發熱,之後臉頰會變紅,容易受到驚嚇,東西一動就會害怕,聽到聲音就會心悸。如果不把孩子好好包起來放在床上安穩,就很難好好照顧。既然有胎內受驚的情況,就會有轉成胎風的跡象。產婦要非常小心,不要吃任何熱性的、有毒的食物。如果把它當作一般情況處理,恐怕會很難處理好。因為嬰兒的血脈柔弱,內臟虛弱,無法承受藥性強的藥物,怎麼可以隨便用藥攻治呢?這都是因為受到驚嚇而造成的膽怯和恐懼。
如果只是輕微發熱,自己就會消退,但可能會在脖子後長出像拳頭那麼大的癤子,這叫做「驚氣」。必須要將癤子弄破,讓它流出膿血,然後再讓傷口癒合,千萬不要用有毒的藥物,以免損壞肌肉和身體。這樣不但會傷害身體,更怕對身體有害無益,造成的後果就更大了。
2. 九·胎病風痰
議曰兒在胎中,母喜食熱毒之物,熱即生風,脾肺不利,遂有風痰,雖不能損肢傷體,其痰與風相襲,痰多風不散,熱盛痰復生,且風與痰皆能令兒作熱,那堪更加暖被紅爐母炙炙爆醃藏動風之物,即時害生,藥非不驗,乳汁之咎也。如兒或患風痰,不必下截風化痰藥,但清心肺涼膈,順利三焦,則自然安愈,亦忽可投大涼,恐寒臟腑所宜者,以消風散吞下白丸子至良,令小作丸。
白話文:
小孩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如果媽媽喜歡吃熱性、有毒的食物,熱氣就會產生風邪,連帶影響脾、肺的功能,於是就會產生風痰。雖然這不會傷害到小孩的肢體,但痰和風會互相影響,痰多風就散不開,熱氣旺盛痰又會再度產生。而且風和痰都會讓小孩發熱,如果這時候又讓小孩蓋著溫暖的被子,或是靠近火爐,或是媽媽吃了烤、醃、藏等會生風的食物,就會立刻產生危害。這並不是藥物沒有效,而是媽媽的乳汁有問題。如果小孩得了風痰,不需要使用直接驅風化痰的藥物,只要清心肺、讓膈部涼爽、疏通三焦,自然就會痊癒。但是也不能使用太過寒涼的藥物,以免傷害臟腑。比較適合的做法是服用消風散,然後吞服一些用白丸子製成的藥丸,效果很好,可以把藥丸做小一點。
3. 十·胎病結熱
議曰:兒在胎中,母失調理,恣縱飲食,不加將護,蘊熱頗久;及至降生,熱氣隱蔽,傳入於裡,遂作閉結。其結由熱極得之。大便不通利,衝心腹脹,臍突撮口努,氣停郁急,以三黃丸或四順七寶以通為度,不必過劑。切不可下積丸子藥,不惟無益,恐反為害。
白話文:
討論說: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母親沒有好好調養身體,放縱自己的飲食,不注意保護,導致體內積熱很久;等到孩子出生,熱氣隱藏在體內,傳入內臟,於是產生便秘。這種便秘是因為體內熱氣太盛所導致的。症狀會出現大便不通暢,胸腹脹滿,肚臍突出,嘴唇緊縮,呼吸急促等情況。可以使用三黃丸或四順七寶等藥來通便,以能排便為度,不需過量用藥。千萬不可以服用消積的藥丸,不但沒有幫助,恐怕反而會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