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十六

2. 議十種熱症候

醫云熱有十種:驚熱、疳熱、風熱、潮熱、傷寒熱、瘧熱、積熱、丹熱、瘡疹熱、餘毒熱。

議曰:有驚熱即有風熱,此言驚風熱。又有風卻熱,乃感風成病,類同傷寒熱。又傷寒熱類同瘡疹熱。又瘡疹麻豆之後,有餘毒作熱。其傷寒後亦有餘毒作熱。

議積熱有同痞熱,發來潮作,又似瘧熱。綜曰:潮熱,蓋發作有期。

議丹熱疳熱,各自體之,不類諸症。今將得效所治諸熱良方,有四主治,分諸熱症,悉有功效。非特觸類而分之,乃是所療治其根本而已。無不應驗,更不兼他藥,只此四方,克效萬不失一載。列在下,請宜審察,投藥隨病瘳愈,神莫能冠。僕盡心討論,以其簡要,不憚煩勞,去此就彼,檢閱再三,猶若良將用兵,奇正敵冠,難有凶惡,必不能逃竄。其病候或有同異,其症候無過於折類為定,必不疏遠綜錯矣。

□自時退熱之理秘,不可傳道,由心悟得之,可謂醇乎醇善之善者耶。

議類症諸熱:

議血熱,即遍體生瘡痍,瘑疥瘙癢,及重發作,丹毒龍帶之屬。

議骨熱,即外冷內熱,其病骨蒸候。

議實熱,即氣脈壯實,五臟六腑氣充,大便硬少,或閉不通。

議虛熱,三焦不順,五臟不和,欲作疳候,啼哭煩躁,夜出虛汗,或瀉痢後有熱。

議三焦熱,即上鬲虛煩,作渴頰赤,驚悸,夜後啼哭,睡中譫語。

議五心熱,虛煩多驚,小便赤澀,睡不安穩,氣粗,或作瘛瘲。

議肝經熱,眼目赤腫疼痛,眵淚羞明,或筋脈拘急,有夾風痰。

議肺經熱,鼻塞生瘡,不聞香臭,或餘毒不散。

議胎熱,兒在胎中,受母飲食,榮衛不順,有餘毒之熱,發作眾疾,或從降生之後,常作熱症。

議傷寒後餘毒熱,雖曾解表,餘熱傳脈,或入經絡,久而不散。

議瘡疹餘毒熱,其兒所患瘡疹,不甚快速,有餘熱留滯在百脈之間。

議項上生核,作熱軟大,微紅者,名驚氣核。小三五連連,長短相類雜者,乃餘毒熱,亦名驚癧,初生乳幼者有患之。

議三焦蘊毒熱,上攻咽喉之外,名作腮熱。氣血凝滯,經終不行,熱毒攻注,故生癰癤。

議麻豆作熱,類似疹候。麻子乃腑受病,屬陽故易調理,雖不服藥,亦能自愈。只恐吃毒冒風,為之逆也。

議溫氣熱,即是時氣溫熱相襲而成。小兒又令有時氣之溫,未經患瘡疹者,即重蒸。大小相傳,皆作是疾。

議小腸熱,心經不利,小便淋澀,或筒管內疼痛。

議胃熱,作氣口臭,或發嘔逆,不思飲食。亦由胃家虛熱得之。

議脾熱,口若昏,因喜睡,因吃食毒物,積聚在脾不化,腳稍冰冷。

議邪熱,肺經感受寒邪,陰陽二氣不正,痰涎咳嗽

白話文:

醫書上說,熱症有十種:驚嚇引起的熱、營養不良引起的熱、風邪引起的熱、發作有規律的熱、傷寒引起的熱、瘧疾引起的熱、積食引起的熱、丹毒引起的熱、瘡疹引起的熱、以及殘留毒素引起的熱。

我認為,有驚嚇引起的熱,就一定有風邪引起的熱,這裡說的是驚風發熱。另外一種風邪引起的熱,是感受風邪而發病,類似於傷寒引起的熱。而傷寒引起的熱,又類似於瘡疹引起的熱。瘡疹麻疹出過後,會有殘留毒素導致發熱。傷寒之後也可能有殘留毒素導致發熱。

我認為,積食引起的熱和身體發虛引起的熱類似,發作時有規律,又好像瘧疾引起的熱。總的來說,發作有規律的熱,發病是有時間性的。

我認為丹毒引起的熱和疳積引起的熱,各自有其特點,不像其他熱症。現在我把經驗中治療各種熱症有效的良方,總結為四種主要治療方法,針對各種熱症都有效果。不僅是根據症狀來區分,而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這些方法都非常靈驗,而且不需要其他藥物,只用這四個方子,效果非常可靠。我把它們列在下面,請仔細審查,根據病情用藥,很快就能痊癒,效果無與倫比。我盡心研究,力求簡潔明瞭,不辭辛勞,反覆推敲,就像良將用兵,出奇制勝,敵人難以逃脫。疾病的表現或許有相同之處,但治療方法不會偏離大的方向,一定不會疏忽或搞錯。

我獨有的退熱方法奧秘,不能輕易傳授,是自己領悟的,可謂是非常精妙的方法。

下面討論各種熱症的分類:

血熱:指全身長瘡、疥癬、瘙癢,以及反覆發作的丹毒、帶狀皰疹等。

骨熱:指體表寒冷而體內發熱,症狀像骨蒸。

實熱:指氣血旺盛,五臟六腑氣足,大便乾硬量少,甚至便秘。

虛熱:指三焦不順,五臟不和,可能出現疳積,啼哭煩躁,夜間盜汗,或腹瀉後發熱。

三焦熱:指上焦虛煩,口渴臉紅,心悸,夜間啼哭,睡中說胡話。

五心熱:指虛煩多驚,小便赤澀,睡眠不安穩,呼吸粗重,或出現抽搐。

肝經熱:指眼睛紅腫疼痛,分泌物多,怕光,或筋脈拘攣,夾雜風痰。

肺經熱:指鼻塞生瘡,聞不到氣味,或殘留毒素未散。

胎熱:指嬰兒在母親腹中,受到母親飲食影響,導致身體不適,有殘留毒素導致發熱,發作多種疾病,或出生後經常發熱。

傷寒後殘留毒素引起的熱:指雖然用了解表藥,但殘留的熱邪傳入脈絡,久久不散。

瘡疹後殘留毒素引起的熱:指小兒患瘡疹時,沒有徹底痊癒,殘留的熱邪滯留在全身經脈之間。

頸部出現腫塊,發熱、柔軟、稍紅的,叫做驚氣核。如果出現三五個連在一起,大小不一的,是殘留毒素引起的熱,也叫驚癧,多發生在嬰幼兒身上。

三焦積聚毒素引起的熱:向上侵犯咽喉外部,叫做腮熱。氣血凝滯,經脈不通,熱毒侵襲,所以會生癰癤。

麻疹發熱,類似於疹子。麻疹是臟腑生病,屬陽,所以容易調理,即使不吃藥,也能自癒。只是擔心吃了有毒的東西或受風,導致病情惡化。

溫氣熱:指時令溫熱之氣相互傳染而成的疾病。小兒有時也會有溫熱之氣,沒有出過瘡疹的人,會再次發熱,大小相互傳染,都會得這種病。

小腸熱:指心經不暢,小便不暢,或尿道疼痛。

胃熱:指口氣臭,或噁心嘔吐,不思飲食。也可能是胃虛熱引起的。

脾熱:指口齒不清,喜歡睡覺,因為吃了有毒的食物,積聚在脾胃無法消化,腳部發涼。

邪熱:指肺經感受寒邪,陰陽二氣失調,出現痰涎咳嗽。

3. 分十種熱症附諸熱類

熱、驚熱。

癇熱、驚氣熱、瘛瘲熱、客忤熱、五心熱、傷寒熱。

傷風熱、傷暑熱、夾驚熱、夾食熱。

疳熱。

虛熱、煩躁熱、筋熱、骨熱、腎熱。

以上並宜與服蔥根脫甲散。

風熱。

痰熱、變蒸熱、肝熱、大腸熱、癮疹熱,並宜加麥門冬子去心煎。

丹熱。

實熱、血熱、三焦熱、小腸熱、龍帶熱,並宜加大黃及燈心煎。

瘡疹熱。

麻子熱、溫氣熱、已出症熱、未出症熱,並宜加紫草茸川當歸同煎。

餘毒熱。

胎熱、肺熱、傷寒後餘毒熱、瘡疹後餘毒熱,並宜加薄荷煎。

項上坐核作熱、作腮熱、癰癤毒熱,並宜加大黃朴硝煎。

以上宜服大連翹飲子(隨症加前件湯便同前)。

潮熱。

榮熱、衛熱、瘴氣、兩日一發、三日一發。

積熱。

脾熱、胃熱、痞癖熱、肚熱。

癯熱。

邪熱、寒熱、脾癯、鬼癯(夜發)、單瘧(熱)。

以下宜服梨漿飲子。

八種虛痢作熱。

吐熱、瀉熱、霍亂吐瀉熱。

以上並宜服正氣丸調胃散用調助胃氣,不可用涼藥退熱,胃氣和其熱自然而散愈。

虛中積熱、腹痛積熱、蟲痛積熱。

以上並推下積熱。

白話文:

熱症分類與相關熱症

第一類:驚熱

  • 驚嚇引起的發熱
  • 癲癇引起的發熱
  • 因驚嚇引起的氣機不順而發熱
  • 抽搐引起的發熱
  • 受到外邪侵擾而發熱
  • 手心、腳心、胸口發熱
  • 感冒引起的發熱
  • 中暑引起的發熱
  • 夾帶驚嚇的發熱
  • 夾帶飲食停滯的發熱

第二類:疳熱

  • 虛弱引起的發熱
  • 煩躁不安引起的發熱
  • 筋骨發熱
  • 腎臟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服用蔥根脫甲散。

第三類:風熱

  • 痰液引起的發熱
  • 嬰幼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發熱
  • 肝臟發熱
  • 大腸發熱
  • 蕁麻疹引起的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加入麥門冬(去心)一起煎煮。

第四類:丹熱

  • 實熱
  • 血熱
  • 三焦發熱
  • 小腸發熱
  • 帶狀皰疹引起的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加入大黃和燈心草一起煎煮。

第五類:瘡疹熱

  • 麻疹引起的發熱
  • 溫病引起的發熱
  • 已出疹子的發熱
  • 尚未出疹子的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加入紫草茸和川當歸一起煎煮。

第六類:餘毒熱

  • 胎兒時期帶來的熱毒
  • 肺臟發熱
  • 傷寒病後殘留的熱毒
  • 瘡疹病後殘留的熱毒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加入薄荷一起煎煮。

  • 脖子上長核導致的發熱
  • 腮部腫脹發熱
  • 癰瘡癤子引起的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加入大黃和朴硝一起煎煮。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服用大連翹飲子(可隨症狀搭配之前的藥方)。

第七類:潮熱

  • 營分發熱
  • 衛分發熱
  • 瘴氣引起的發熱
  • 兩天發作一次的發熱
  • 三天發作一次的發熱

第八類:積熱

  • 脾臟發熱
  • 胃臟發熱
  • 痞塊積聚引起的發熱
  • 肚子發熱

第九類:癯熱

  • 邪氣引起的發熱
  • 時冷時熱
  • 脾臟虛弱導致的消瘦發熱
  • 鬼癆(夜間發作)
  • 單純瘧疾(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服用梨漿飲子。

第十類:八種虛弱泄瀉引起的發熱

  • 嘔吐引起的發熱
  • 腹瀉引起的發熱
  • 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引起的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服用正氣丸或調胃散,重點在於調理胃氣,不可用寒涼藥物退熱,當胃氣調理好,熱自然就會消退。

  • 虛弱導致的體內積熱
  • 腹痛積熱
  • 蟲痛引起的積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需要推下積熱。

4. 脫甲散(亦名蔥根煎散)

調理嬰孩小兒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驚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澀,或赤或白,煩躁作渴,冷汗妄流,夾積傷滯,膈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療傷風傷暑,驚癇客忤,筋骨腎臟疳氣等熱,並宜服之。脫甲散良方

柴胡(三兩去蘆) 川當歸(淨洗二兩) 龍膽草(三兩去蘆) 白茯苓(二兩半) 人參(二兩) 知母(三兩) 甘草(炙四兩) 川芎(二兩) 麻黃(二兩去節又根一兩仲)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大兩,水小小盞,入小蔥白連須一寸,同煎至半溫服,不拘時候。

議曰:此方散熱扶表救里,表虛令汗不妄行,裡熱令氣不閉結,外即遍關,內即開渠,通關流行經絡,開渠不壅臟腑。然其知母當歸順正陰陽,人參甘草和益腸胃,柴胡川芎敵去寒邪,茯苓龍膽止汗生津,麻黃去節留根,功全表裡,蔥白連須出汗效正盈虧,熱在表裡之間,施無不可,積傳鶩癇之候,用立見切蔥根至良,號曰脫甲。奇妙述難盡,議書載易詳,但專誠用之,對症功效,無見誚者耶。

白話文:

這個方子(脫甲散,又名蔥根煎散)是用來調理嬰幼兒因為傷寒引起的身體發熱,頭暈昏沉,食慾不振,伴隨驚嚇和消化不良,忽冷忽熱,大小便不順暢,尿液或紅或白,煩躁口渴,冷汗不止,以及積食或消化不良導致的腹脹不適,面色青黃、身體消瘦,持續高燒等症狀。此外,也適用於治療感冒、中暑、驚癇、受驚嚇、筋骨腎臟虛弱引起的疳積發熱等病症。此方名為脫甲散,效果很好。

藥方組成:

柴胡(三兩,去掉蘆頭) 川當歸(洗淨,二兩) 龍膽草(三兩,去掉蘆頭) 白茯苓(二兩半) 人參(二兩) 知母(三兩) 甘草(炙,四兩) 川芎(二兩) 麻黃(二兩,去掉節,留根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大兩(約30克),用小茶杯的水,加入帶鬚的小蔥白一寸,一起煎煮至半溫,不拘時間服用。

這個方子的作用在於散熱、扶助體表、救治內部。對於體表虛弱導致的發汗異常,可以防止汗液過度流失;對於體內發熱導致的氣機鬱結,可以疏通氣機。它能疏通體表和內部,使氣血在經絡中暢通運行,並疏通臟腑,使之不壅塞。方中知母、當歸調和陰陽,人參、甘草調和腸胃,柴胡、川芎對抗寒邪,茯苓、龍膽止汗生津。麻黃去節留根,兼顧表裡。加入帶鬚的蔥白,其發汗的功效能幫助身體恢復平衡。這個方子對表裡之間的熱症都適用。對於那些因為積食或傳染病導致的驚癇,使用這個方子效果明顯,特別是加入蔥根,效果更好,所以稱之為脫甲。它的奇妙之處難以盡述,但醫書中記載詳細。只要能夠對症使用,就能發揮功效,不會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