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

1. 議十種熱症候

醫云熱有十種:驚熱、疳熱、風熱、潮熱、傷寒熱、瘧熱、積熱、丹熱、瘡疹熱、餘毒熱。

議曰:有驚熱即有風熱,此言驚風熱。又有風卻熱,乃感風成病,類同傷寒熱。又傷寒熱類同瘡疹熱。又瘡疹麻豆之後,有餘毒作熱。其傷寒後亦有餘毒作熱。

白話文:

有的人說,有驚嚇發熱,就會有風熱,這是指驚嚇引起的發熱。還有一種是風卻熱,是因受風而生病,跟傷寒發熱很像。同理,傷寒發熱跟瘡疹發熱也很像。另外,出瘡疹、麻疹之後,會有餘毒可能導致發熱。傷寒之後也會出現餘毒,進而導致發熱。

議積熱有同痞熱,發來潮作,又似瘧熱。綜曰:潮熱,蓋發作有期。

議丹熱疳熱,各自體之,不類諸症。今將得效所治諸熱良方,有四主治,分諸熱症,悉有功效。非特觸類而分之,乃是所療治其根本而已。無不應驗,更不兼他藥,只此四方,克效萬不失一載。列在下,請宜審察,投藥隨病瘳愈,神莫能冠。僕盡心討論,以其簡要,不憚煩勞,去此就彼,檢閱再三,猶若良將用兵,奇正敵冠,難有凶惡,必不能逃竄。其病候或有同異,其症候無過於折類為定,必不疏遠綜錯矣。

白話文:

熱病和疳熱病,各有各自的體質,不屬於其他症狀。現在列出治療各種熱病的有效驗方,共有四個主治方,分別針對不同的熱症,都有良好的療效。這不僅是按類別分類,而是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所有方劑都經過驗證,不需要再加其他藥物,只要使用這四種方劑,就能治癒各種熱症,效果顯著。將這些方劑列在下方,請仔細審查,根據病症投藥,效果立竿見影,沒有其他藥物能與之匹敵。我嘔心瀝血地研究這些方劑,儘管過程繁瑣,也不厭其煩,反覆檢閱,猶如良將用兵,奇正相生,敵人難以逃脫。儘管疾病的症狀或有不同,但症狀不外乎是分類歸納,一定不會疏忽錯綜複雜的症狀。

□自時退熱之理秘,不可傳道,由心悟得之,可謂醇乎醇善之善者耶。

議類症諸熱:

議血熱,即遍體生瘡痍,瘑疥瘙癢,及重發作,丹毒龍帶之屬。

議骨熱,即外冷內熱,其病骨蒸候。

議實熱,即氣脈壯實,五臟六腑氣充,大便硬少,或閉不通。

議虛熱,三焦不順,五臟不和,欲作疳候,啼哭煩躁,夜出虛汗,或瀉痢後有熱。

議三焦熱,即上鬲虛煩,作渴頰赤,驚悸,夜後啼哭,睡中譫語。

議五心熱,虛煩多驚,小便赤澀,睡不安穩,氣粗,或作瘛瘲。

議肝經熱,眼目赤腫疼痛,眵淚羞明,或筋脈拘急,有夾風痰。

議肺經熱,鼻塞生瘡,不聞香臭,或餘毒不散。

議胎熱,兒在胎中,受母飲食,榮衛不順,有餘毒之熱,發作眾疾,或從降生之後,常作熱症。

議傷寒後餘毒熱,雖曾解表,餘熱傳脈,或入經絡,久而不散。

議瘡疹餘毒熱,其兒所患瘡疹,不甚快速,有餘熱留滯在百脈之間。

議項上生核,作熱軟大,微紅者,名驚氣核。小三五連連,長短相類雜者,乃餘毒熱,亦名驚癧,初生乳幼者有患之。

白話文:

當項上長出核(腫塊),發熱變軟變大,微微發紅的,稱為驚嚇核。小的三到五個連結一起,大小長短不一的,是餘毒發熱引起的,也叫做驚癧,剛出生乳幼兒常患有這種病。

議三焦蘊毒熱,上攻咽喉之外,名作腮熱。氣血凝滯,經終不行,熱毒攻注,故生癰癤。

議麻豆作熱,類似疹候。麻子乃腑受病,屬陽故易調理,雖不服藥,亦能自愈。只恐吃毒冒風,為之逆也。

議溫氣熱,即是時氣溫熱相襲而成。小兒又令有時氣之溫,未經患瘡疹者,即重蒸。大小相傳,皆作是疾。

議小腸熱,心經不利,小便淋澀,或筒管內疼痛。

議胃熱,作氣口臭,或發嘔逆,不思飲食。亦由胃家虛熱得之。

議脾熱,口若昏,因喜睡,因吃食毒物,積聚在脾不化,腳稍冰冷。

議邪熱,肺經感受寒邪,陰陽二氣不正,痰涎咳嗽

2. 分十種熱症附諸熱類

驚熱

癇熱 驚氣熱 瘛瘲熱 客忤熱 五心熱 傷寒熱

傷風熱 傷暑熱 夾驚熱 夾食熱

疳熱

虛熱 煩躁熱 筋熱 骨熱 腎熱

以上並宜與服蔥根脫甲散

風熱

痰熱 變蒸熱 肝熱 大腸熱 癮疹熱 並宜加麥門冬子去心煎

丹熱

實熱 血熱 三焦熱 小腸熱 龍帶熱 並宜加大黃及燈心煎

瘡疹熱

麻子熱 溫氣熱 已出症熱 未出症熱 並宜加紫草茸當歸同煎

白話文:

麻疹發熱:溫病發熱:已出現症狀的發熱:未出現症狀的發熱:都應該加入紫草茸和川當歸一併煎服。

餘毒熱

胎熱 肺熱 傷寒後餘毒熱 瘡疹後餘毒熱並宜加薄荷煎

項上坐核作熱 作腮熱 癰癤毒熱 並宜加大黃朴硝煎

以上宜服大連翹飲子(隨症加前件湯便同前)

潮熱

榮熱 衛熱 瘴氣 兩日一發 三日一發

積熱

脾熱 胃熱 痞癖熱 肚熱

癯熱

邪熱 寒熱 脾癯 鬼癯(夜發) 單瘧(熱)

以下宜服梨漿飲

八種虛痢作熱

吐熱 瀉熱 霍亂吐瀉熱

以上並宜服正氣丸調胃散用調助胃氣不可

白話文:

以上還宜服用正氣丸、調胃散來調理胃氣,不可不服用。

以涼藥退熱胃氣和其熱自然而散愈

虛中積熱 腹痛積熱 蟲痛積熱

以上並推下積

3. 脫甲散(亦名蔥根煎散)

調理嬰孩小兒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驚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澀,或赤或白,煩躁作渴,冷汗妄流,夾積傷滯,膈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療傷風傷暑,驚癇客忤,筋骨腎臟疳氣等熱,並宜服之。脫甲散良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嬰兒小兒患有傷寒、體內發熱、頭部昏沉、不想吃不喝、驚嚇同時吃壞肚子、冷熱交替、大小便不通或紅色、白色、煩躁口渴、冷汗直流、食物積滯、隔膜脹滿、身體虛弱、晝夜高熱,以及治療傷風、暑熱、驚風、驚嚇、筋骨疼痛、腎臟虛弱、疳積等熱症,均可服用此方。配方如下:

柴胡(三兩去蘆) 川當歸(淨洗二兩) 龍膽草(三兩去蘆) 白茯苓(二兩半) 人參(二兩) 知母(三兩) 甘草(炙四兩) 川芎(二兩) 麻黃(二兩去節又根一兩仲)

白話文:

柴胡(30克,去蘆頭)

川芎(20克,洗淨)

龍膽草(30克,去蘆頭)

白茯苓(25克)

人參(20克)

知母(30克)

炙甘草(40克)

川當歸(20克,洗淨)

麻黃(近節的20克,連根10克)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大兩,水小小盞,入小蔥白連須一寸,同煎至半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上面的方子是很細的藥材,每次服用一大兩,用一小杯水,加入一寸長的小蔥白連同須,一起煮到微溫服用,不限時間。

議曰:此方散熱扶表救里,表虛令汗不妄行,裡熱令氣不閉結,外即遍關,內即開渠,通關流行經絡,開渠不壅臟腑。然其知母當歸順正陰陽,人參甘草和益腸胃,柴胡川芎敵去寒邪,茯苓龍膽止汗生津,麻黃去節留根,功全表裡,蔥白連須出汗效正盈虧,熱在表裡之間,施無不可,積傳鶩癇之候,用立見切蔥根至良,號曰脫甲。奇妙述難盡,議書載易詳,但專誠用之,對症功效,無見誚者耶。

白話文:

論述說:這個方子可以散熱扶助表氣,搶救裡氣,表氣虛弱,汗就不會亂出,裡氣壅熱,氣就不會閉結,外面儘管遍佈關卡,裡面儘管開通渠道,使關卡暢通無阻,流行於經絡,打開渠道不壅塞在臟腑。然而,它的知母當歸順正陰陽,人參甘草和益腸胃,柴胡川芎敵去寒邪,茯苓龍膽止汗生津,麻黃去節留根,功效貫穿表裡,蔥白連須出汗效正盈虧,熱在表裡之間,施無不可,積傳鶩癇的外感症候,直接使用蔥根煎服見效,效果最佳,號稱“脫甲”。奇妙之處難以言盡,議書記載得很詳細,但專誠用它,對症有效,難道不見功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