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卷之八 (2)
卷之八 (2)
1. 六·熱多作燥
議曰:熱分內外,身藉陰陽一氣,受邪三焦致熱。三焦者,本質無狀,隱伏得名,所通五臟六腑,相干血脈皮毛。溫平由實燥熱,由虛靜則為之一名,動則分之三。所上焦喉管至臆,中焦至於中脘,下焦至於丹田。以大拇指展中指作一握,自咽喉坎處分作三停,則知上中下三焦所寓也。
溫極即熱,熱盛即燥,燥盛即焦,寄於其中矣。大人患此猶尚不可況,小兒三焦隱伏熱多作熱,寒涼之藥所投不堪,畢竟從長何劑調理?若不早療,疾作無辜。
白話文:
討論:熱可以分為體內和體外兩種,身體是依靠陰陽二氣來維持平衡,當受到邪氣侵襲時,會導致三焦產生熱象。三焦這個概念,本身沒有固定的形狀,它之所以被稱為「隱伏」,是因為它貫通五臟六腑,並且與血脈、皮膚毛髮都有關聯。溫和、平和的狀態是由於實熱所造成,而乾燥、燥熱則是由於虛熱所造成。當身體處於靜止狀態時,這些熱象可以被視為一個整體,一旦身體有所活動,這些熱象就會被區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指的是從喉嚨到胸腔的部位,中焦指的是胃部中心(中脘)的部位,下焦指的是丹田的部位。可以用大拇指展開,中指握拳的方式,從咽喉凹陷處將身體分為三等分,這樣就能知道上、中、下三焦所處的位置。
溫熱到極致就會變成熱,熱到極致就會變成燥,燥到極致就會變成焦,這三種狀態都是相互關聯的。成年人患有這種情況都已經很難處理,更何況是小兒,因為小兒的三焦熱是隱伏的,更容易產生熱,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可能無法承受,那麼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藥物來調理呢?如果不儘早治療,病就會變得非常嚴重,到時就無可挽回了。
2. 七·理實致虛
議曰:虛則作疾,實亦是病。按實理虛,遣病去疾。內知其冷熱,外審其症候。三實兩虛,神不安居。三虛兩實,人有得夫。夫虛之為病,其候則速。實之為病,其候則緩。實未致害,虛即作禍迅矣。肝心脾肺腎,子母相生。肺肝脾腎心,五臟相剋。且如脾胃經虛,嘔噦不食。
又心氣不足,驚悸有作。所療子母俱虛,小便閉澀,利之可乎?所以知其內者,母虛靠子實。子虛籍母榮。其又肺家有熱,宜瀉之否?大腸滑利,宜溫之可。醫工但究母虛,理其子實。若攻其子,則母亦虛。所謂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脾病瀉心,心理實致虛矣。
白話文:
討論:虛弱會導致疾病,實證也會引發疾病。按照實證的道理去處理虛證,就能讓疾病離開。要了解身體內部的寒熱情況,並仔細觀察外在的症狀。如果身體內有三種實證和兩種虛證,精神就會不安穩;反之,三種虛證和兩種實證,人卻可能因此受益。虛證引起的疾病,發病很快;實證引起的疾病,發病則比較慢。實證還沒造成危害時,虛證就已經迅速產生禍害了。肝、心、脾、肺、腎五臟之間,有著母子相生的關係;而肺、肝、脾、腎、心五臟之間,又存在相剋的關係。
例如,脾胃經脈虛弱,會導致嘔吐、噁心、吃不下飯;又如,心氣不足,會出現心慌、心悸等症狀。如果治療時遇到母子都虛弱的情況,例如小便不通暢,可以通過利尿來治療嗎?要知道身體內部的狀況,可以藉由觀察「母虛靠子實」的現象,也就是母臟虛弱時,子臟會呈現實證的表象;反過來說,「子虛籍母榮」,子臟虛弱時,則會依靠母臟的功能來維持。
又例如,肺臟有熱,適合用瀉法治療嗎?大腸太過滑利(容易腹瀉),適合用溫補的方法嗎?一般醫生只知道處理母臟虛弱的問題,去疏理子臟的實證;如果去攻伐子臟,則母臟也會因此變得虛弱。這就是所謂的「母能讓子實」,也就是母臟功能正常,可以讓子臟強健;「子能令母虛」,也就是子臟虛弱,會連帶導致母臟也變得虛弱。如果脾臟有病,卻用瀉心火的方式來治療,這樣就會讓心臟本來就不足的氣血變得更加虛弱。
3. 八·利表傷里
議曰:傷寒、豆疹皆論表裡,二義不同。所受反是,傷寒所傳從表入里,豆疹所發自里出表,作熱形症與傷寒頗似。病家不究輕重,所受相尚與服升麻葛根湯,或過劑飲餌,其表已解,其汗不止。汗出稍多,里虛作渴,且熱乘熱,悉化疹豆,自然回出。所緣逐其熱,利其表遍出,雖多疹亦不成豆,亦不是比此小赤。
自其熱力有限,裡外不相續,榮衛不加助,即於中道而廢,漸作黑陷。非食毒感風之咎,自是助發大過,失其自然之理,至死莫知其由。是謂利表傷里故也,使良方妙劑難以助平,哀哉!
白話文:
討論:傷寒和麻疹都講究表裡,但兩者的意義不同。它們的病理走向相反,傷寒是從表傳入裡,麻疹則是從裡向外發出,發熱的症狀與傷寒非常相似。病家不明白病情的輕重,互相比較,就服用升麻葛根湯,或者過量服用,結果表證雖然解除了,但汗卻止不住。汗出得稍微多一點,就會因為裡虛而口渴,而且熱上加熱,全部轉化成麻疹,自然就會發出來。因為想要驅逐熱邪,過度發汗,讓疹子全部出來,雖然疹子很多,但卻長不成痘,也不是像那種小的紅色疹子。
因為熱力有限,裡外不相續,榮衛之氣沒有得到幫助,就會在中間就衰敗了,慢慢變成黑陷。這不是因為吃了毒物或者感受風邪的緣故,而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的,失去了自然發展的規律,以至於死亡都不知道原因。這就叫做過度發汗傷了裡氣的緣故,這樣一來,即使是良方妙藥也很難扶正祛邪,實在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