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2)

1. 小兒疳疾其症數端其候不同

發作不常,治療不一方論,不等該載,不盡輕重,斟酌隨宜設方

加減審量,從長調治,必有可理者,良工順症而已

白話文:

發作沒有固定時間,治療方法也不固定,不需要完全按照書上的記載,不用拘泥於病情的輕重,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開方。 調整藥物和劑量,長期調理,一定有可以治好的方法,好的醫生會順應症狀來治療。

議曰:疳者甘也。疳因脾家有積虛而所致,其積不下,後食黏膩甘甜,生冷炙爆之物,故得名曰疳。初作為疾,名曰疳氣。皆由飲食不節,生冷相投,積傷久滯不化而得之久,則疳氣傳於五臟,傳是名疳極候,又反傳名疳逆候。雖食不生肌肉,作渴煩躁,名疳虛候。時發潮熱盜汗,常有名疳勞候。

白話文:

評論說:疳是甜的。疳是由於脾胃有積虛引起的,積食不消,再吃黏膩甘甜的東西,生冷炙爆的食物,所以得名疳。起初作為疾病,叫疳氣。都因飲食不節制,生冷食物相互投放,積聚損傷長時間滯留不化而得之久,則疳氣傳於五臟,傳就是名疳極候,又反傳名疳逆候。雖然吃飯不長肌肉,口渴煩躁,名疳虛候,時常發出潮熱盜汗,常有名疳勞候。

腹大喉細,手足無肉者,名丁奚候。自丁奚翻食吐蟲,虛熱來去,名曰哺露。十歲以下名曰疳,十歲以上名曰勞。治勞之理,悉不用疳藥。蓋疾作傳足非常。治疳之法,理其氣虛其血弱,調令脈壯,消其蟲子,散去疳熱,和順三焦,詳而後已。無用急力攻治,亦無勉強投柏,只可循候而設,不得過劑。

若冷藥易動臟腑,燥藥易損三焦,審察端的,丸散隨其輕重,故無得失之嘆矣。

白話文:

腹部膨大、頸部細小、手腳瘦弱的人,稱為丁奚候。從出現丁奚翻食症狀後吐出蟲子,虛熱反覆發作,稱為哺露。十歲以下的稱為疳病,十歲以上的稱為勞病。治療勞病的原則,完全不用疳病的藥物。因為這種疾病的傳變進程非同尋常。治療疳病的方法,是調理氣虛血弱的體質,使脈搏強壯,消除體內的蟲子,散去疳病的熱氣,調和三焦功能,仔細地治療,直到痊癒。不要用急迫的方法攻治,也不要勉強投用柏葉,只能根據病情而決定治療方法,不能過量使用藥物。

2. 小兒諸症悉皆著載方

藥療理法度,惟有咳嗽一症,究莫能盡。月內牙兒難醫,百日嬰孩亦難調理。前人既有此言,豈不盡心究竟?若也輕易,有乎得失?學者當知之。

議曰:所言牙兒及嬰兒咳嗽難治之者,蓋為初生血氣微弱,五臟未充,肌體未固,應變蒸未周之兒,所感寒邪攻及腠理,表裡相干,邪正相勝,陰陽未和,不可強生攻治,妄吐妄下妄汗妄補,皆令兒疾轉盛,不惟無益,甚有傷害。幼幼咳嗽,乳母之過;丸散狼虎,醫人之罪。豈特牙兒及嬰兒難為調理?隱小兒有患咳嗽,未敢輕許一二服藥便見安樂,雖傷寒傷風症候已歸平復,且咳嗽尚作。大抵究竟小兒咳嗽,先有有無熱與痰,有熱在表,無熱傳過,或是未傳(近則未傳,遠則傳過),痰桐熱盛,痰壅即吐,宜服補肺散:人參、茯苓、麻黃、白朮、杏仁、甘草、阿膠、蚵子、地骨皮、桑白皮、桔梗。有痰加半夏,風熱加防風、天麻。服之自然痰化熱散,咳嗽漸愈。未可直用粗澀藥:白礬、南星、石膏、雄朱、砒粉之類。宜先滋潤脾肺,次用王氏(金華散)少少時時與服,或以白丸子如雄朱腦子隨大小作丸。凡兒患嗽,須究表裡,未可一向攻嗽。若用金石藥直入胃脘,乃成提脾風候,手足勾曲,又何所益?巴豆、輕粉、砒霜藥下之,腸胃不禁,須更成風,亦何所宜?只用溫平與表順助其氣,滋潤肺經,和順三焦,其痰漸化,其熱自退,不必攻擊。所謂理嗽宜且補氣化痰,益肺生胃,胃開氣壯即嗽漸減,胃正即痰不生,肺滋即嗽不有。在乳毋當忌食,稍長父用安存,避風回滋,忌毒慎冷。然小兒氣弱,其嗽作熱與夫大人同,且用藥調理實不同耳。又有時氣咳嗽,謂其天時冷熱不調,幼幼虛怯受患者眾,其嗽日夜不輟,或吐或喘,痰熱壅盛,至重者利之即愈。謂用大黃、朴硝、枳實、陳皮、半夏、人參、厚朴、柴胡,心神煩悶,胸膈不快,方宜與服。無熱與痰亦不可下伏。請鑑辨,毋致得失。

白話文:

藥物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對於咳嗽這種病症來說,是難以完全掌握的。一個月大的嬰兒和百天內的嬰兒咳嗽都很難治癒。前人既然這樣說了,我們豈能不全心全意地去探討?如果草率處理,可能會有得失之分,學習醫學的人應該明白這一點。 有人提出:提到牙齒未長齊的嬰兒和嬰兒咳嗽難治的原因,在於他們剛出生時血氣還很微弱,五臟六腑尚未發育完全,身體也還沒有強壯起來。這些孩子遇到寒邪侵襲肌膚,表裡相互影響,正邪相爭,陰陽失衡,此時不能強行使用猛烈的治療方法,比如誘吐、瀉下、強制出汗或過度補益,這些都可能使病情加劇,不但無益,甚至會造成傷害。小孩子的咳嗽常常是由母親哺乳方式不當引起的;而用藥過猛則是醫生的責任。不僅僅是牙齒未長齊的嬰兒和嬰兒咳嗽難治,即使是稍大一些的孩子咳嗽,也不敢輕易承諾幾次服藥就能痊癒。即便感冒風寒已經康復,但咳嗽仍可能持續。大致來說,對待小孩咳嗽,首先要辨別是否有熱症或痰濕。如果有熱在表層,無熱則表示病邪尚未深入,或者即將傳入(近期未傳入,遠期已傳入)。痰多且熱重時,應服用補肺散,包括人參、茯苓、麻黃、白朮、杏仁、甘草、阿膠、蚵子、地骨皮、桑白皮、桔梗等成分。若痰多可加半夏,風熱則加防風、天麻。如此一來,自然可以化痰散熱,咳嗽漸漸好轉。不宜直接使用粗糙刺激性的藥物如白礬、南星、石膏、雄朱、砒粉等。應該先滋潤脾肺,然後少量頻繁地給予金華散,或者根據大小製成白丸子服用。對於患咳嗽的小孩,必須辨明表裡情況,不能一味攻治咳嗽。如果使用礦石類藥物直接作用於胃部,可能會導致脾虛風症,手腳抽搐,這樣做又有什麼好處呢?使用巴豆、輕粉、砒霜等藥物後,腸胃無法承受,可能會引發風症,這樣也不合適。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幫助調整體質,滋養肺部,調和三焦,讓痰濕慢慢消解,熱症自行退去,不需要強力攻擊。所謂治療咳嗽應該補氣化痰,增強肺功能,促進胃開通暢,這樣氣足了咳嗽就會減少,胃功能正常痰就不會產生,肺部得到滋養咳嗽也就不再出現。哺乳期間母親應該注意飲食忌口,孩子稍微大一點父親也要照顧好,避免風寒,保持滋潤,避開有毒和寒冷的食物。雖然小孩氣弱,他們的咳嗽與成人一樣會伴隨熱症,但是在用藥調理上確實不同。另外還有因季節變化引起的咳嗽,由於天氣冷熱不調,許多體質較弱的小孩容易患病,他們日夜不停地咳嗽,有的還伴有嘔吐或喘息,痰熱壅塞嚴重的情況下,通過利尿的方法可以緩解。此時可以考慮使用大黃、朴硝、枳實、陳皮、半夏、人參、厚朴、柴胡等藥材,特別是在孩子感到煩躁不安、胸悶不舒服的時候給藥。但是,對於那些沒有熱症和痰濕的孩子,也不能隨便使用這些強烈的藥物。請仔細分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