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卷之十一 (2)
卷之十一 (2)
1. 小兒疳疾其症數端其候不同
發作不常,治療不一方論,不等該載,不盡輕重,斟酌隨宜設方
加減審量,從長調治,必有可理者,良工順症而已
議曰:疳者甘也。疳因脾家有積虛而所致,其積不下,後食黏膩甘甜,生冷炙爆之物,故得名曰疳。初作為疾,名曰疳氣。皆由飲食不節,生冷相投,積傷久滯不化而得之久,則疳氣傳於五臟,傳是名疳極候,又反傳名疳逆候。雖食不生肌肉,作渴煩躁,名疳虛候。時發潮熱盜汗,常有名疳勞候。
腹大喉細,手足無肉者,名丁奚候。自丁奚翻食吐蟲,虛熱來去,名曰哺露。十歲以下名曰疳,十歲以上名曰勞。治勞之理,悉不用疳藥。蓋疾作傳足非常。治疳之法,理其氣虛其血弱,調令脈壯,消其蟲子,散去疳熱,和順三焦,詳而後已。無用急力攻治,亦無勉強投柏,只可循候而設,不得過劑。
若冷藥易動臟腑,燥藥易損三焦,審察端的,丸散隨其輕重,故無得失之嘆矣。
白話文:
小兒疳疾的症狀有很多種,發作的時間不固定,治療方法也不只一種,無法用單一的理論概括,病情輕重程度不一,需要仔細斟酌,根據情況來擬定治療方案。
在開藥時,要仔細斟酌藥量加減,並長期調理,一定有辦法可以治好,好的醫生只是順應病情來治療而已。
我認為,「疳」就是「甘」,因為脾胃有積滯和虛弱才會導致疳疾,積滯排不出去,又吃黏膩甘甜、生冷油炸的食物,所以才叫做「疳」。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叫做「疳氣」,都是因為飲食不節制,生冷食物一起吃,累積久了,消化不良造成的。時間久了,疳氣會傳到五臟,這時就叫做「疳極候」,如果又反過來傳,就叫做「疳逆候」。雖然有吃東西,卻長不出肌肉,又口渴煩躁,就叫做「疳虛候」。有時候會發潮熱盜汗,這就叫做「疳勞候」。
腹部脹大、喉嚨細小、手腳瘦弱無肉,叫做「丁奚候」。丁奚候會吐出蟲子,虛熱時來時去,叫做「哺露」。十歲以下的小孩叫做「疳」,十歲以上叫做「勞」。治療「勞」的方法,不能用治療「疳」的藥物。因為疾病傳遍全身,變化多端。治療「疳」的方法,要調理氣虛、血弱的情況,讓脈象強健,清除體內蟲子,散去疳熱,調和三焦的功能,仔細調理之後才能停止。不要急著用猛藥強攻,也不要勉強用有苦味的藥,只要順應病情來治療,藥量不可以過多。
如果使用寒涼的藥容易傷到內臟,使用燥熱的藥容易損傷三焦,要仔細觀察,根據病情輕重來選用丸劑或散劑,這樣就不會產生治療失敗的遺憾了。
2. 小兒諸症悉皆著載方
藥療理法度,惟有咳嗽一症,究莫能盡。月內牙兒難醫,百日嬰孩亦難調理。前人既有此言,豈不盡心究竟?若也輕易,有乎得失?學者當知之。
議曰:所言牙兒及嬰兒咳嗽難治之者,蓋為初生血氣微弱,五臟未充,肌體未固,應變蒸未周之兒,所感寒邪攻及腠理,表裡相干,邪正相勝,陰陽未和,不可強生攻治,妄吐妄下妄汗妄補,皆令兒疾轉盛,不惟無益,甚有傷害。幼幼咳嗽,乳母之過;丸散狼虎,醫人之罪。豈特牙兒及嬰兒難為調理?隱小兒有患咳嗽,未敢輕許一二服藥便見安樂,雖傷寒傷風症候已歸平復,且咳嗽尚作。大抵究竟小兒咳嗽,先有有無熱與痰,有熱在表,無熱傳過,或是未傳(近則未傳,遠則傳過),痰桐熱盛,痰壅即吐,宜服補肺散:人參、茯苓、麻黃、白朮、杏仁、甘草、阿膠、蚵子、地骨皮、桑白皮、桔梗。有痰加半夏,風熱加防風、天麻。服之自然痰化熱散,咳嗽漸愈。未可直用粗澀藥:白礬、南星、石膏、雄朱、砒粉之類。宜先滋潤脾肺,次用王氏(金華散)少少時時與服,或以白丸子如雄朱腦子隨大小作丸。凡兒患嗽,須究表裡,未可一向攻嗽。若用金石藥直入胃脘,乃成提脾風候,手足勾曲,又何所益?巴豆、輕粉、砒霜藥下之,腸胃不禁,須更成風,亦何所宜?只用溫平與表順助其氣,滋潤肺經,和順三焦,其痰漸化,其熱自退,不必攻擊。所謂理嗽宜且補氣化痰,益肺生胃,胃開氣壯即嗽漸減,胃正即痰不生,肺滋即嗽不有。在乳毋當忌食,稍長父用安存,避風回滋,忌毒慎冷。然小兒氣弱,其嗽作熱與夫大人同,且用藥調理實不同耳。又有時氣咳嗽,謂其天時冷熱不調,幼幼虛怯受患者眾,其嗽日夜不輟,或吐或喘,痰熱壅盛,至重者利之即愈。謂用大黃、朴硝、枳實、陳皮、半夏、人參、厚朴、柴胡,心神煩悶,胸膈不快,方宜與服。無熱與痰亦不可下伏。請鑑辨,毋致得失。
白話文:
關於用藥治療的方法,只有咳嗽這一項,實在難以完全掌握。未滿月的嬰兒牙牙學語時生病難以醫治,滿百日的嬰孩也難以調理。前人既然有這樣的說法,難道我們不應該盡心去研究嗎?如果輕忽隨便,會有得失嗎?學習的人應該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認為:前面說的牙牙學語的嬰兒和嬰孩咳嗽難治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剛出生時血氣虛弱,五臟還沒有發育完全,身體肌肉還不夠強壯,而且還在經歷身體發育的變化期。他們所感受到的寒邪侵入皮膚肌肉,表裡互相影響,邪氣和正氣互相抗衡,陰陽失調,所以不能使用強力的攻伐治療,也不能隨意催吐、通便、發汗或進補,這些都會讓孩子的病情加重,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傷害。幼兒咳嗽,可能是因為乳母不注意飲食的緣故;如果使用如虎狼般猛烈的丸散藥,那就是醫生的過失了。難道只有牙牙學語的嬰兒和嬰孩難以調理嗎?其實,如果小兒咳嗽,我也不敢輕易地說服用一兩次藥就能痊癒,即使傷寒、傷風的症狀已經恢復,咳嗽仍然會持續。大致上來說,要研究小兒咳嗽,首先要了解是否有發熱和痰液,有發熱表示病在表,沒有發熱則表示病已經傳入體內,或是尚未傳入(時間近的尚未傳入,時間遠的已經傳入)。痰液如果因為熱氣而濃稠,痰液阻塞時就會吐出來,這時適合服用補肺散:人參、茯苓、麻黃、白朮、杏仁、甘草、阿膠、蚵子、地骨皮、桑白皮、桔梗。如果有痰,可以加入半夏;如果是風熱,可以加入防風、天麻。服用後,自然能使痰液化解、熱氣消散,咳嗽也會逐漸痊癒。不可以使用粗糙或過於收斂的藥物,例如:白礬、南星、石膏、雄黃、砒霜之類的。應該先滋潤脾肺,然後再少量多次地服用王氏(金華散),或是將白丸子做成如同雄黃腦子大小的藥丸。凡是小兒患咳嗽,一定要了解病情是在表還是在裡,不能只是一味地止咳。如果使用金石類的藥物直接進入胃,就會形成類似脾風的症狀,導致手腳抽搐彎曲,這樣又有什麼益處呢?服用巴豆、輕粉、砒霜這類藥物,腸胃無法承受,反而會變成風症,這又適合嗎?只需要使用溫和、平和的藥物,來幫助身體的氣,滋潤肺經,調和三焦,這樣痰液就會逐漸化解,熱氣也會自然消退,不需要攻擊性的治療。所謂治療咳嗽應該同時補氣、化痰、滋養肺部、健胃,當胃氣強健,咳嗽就會逐漸減輕,胃氣正常,痰液就不會產生,肺部滋潤,咳嗽自然痊癒。餵母乳的母親應該注意飲食禁忌,等孩子稍大一些,父親也應該注意孩子的健康,避開風寒、注意保暖、忌食有毒食物,並且避免寒冷。雖然小兒體質虛弱,他們咳嗽時的發熱症狀與成人相同,但是用藥調理卻大不相同。還有一些是因為時令引起的咳嗽,也就是因為天氣冷熱不調,體質虛弱的幼兒容易感染,他們的咳嗽日夜不停,有時會吐,有時會喘,痰熱壅盛,嚴重時使用瀉下藥就可以治好。可以使用大黃、朴硝、枳實、陳皮、半夏、人參、厚朴、柴胡,如果孩子心神煩躁、胸口不舒服,就適合服用這些藥物。如果沒有發熱和痰液,也不可以盲目使用瀉下藥。請仔細辨別,不要造成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