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4)

1. 議視無情

議曰:天地清朗,萬物咸明,一氣盈通,三元克備。人之受胎應數,降生之後,不以貧富,其子皆致精神全,氣脈壯,視聽欣嬉取與喜怒。周晬之間,於人事情懷意旨憮叱以知其逆須方,可謂兒孩性識之本也。其或周晬已過,不認名,不猥親,常常煞顏蹙容喎臉含啼,東喚西,向南呼北面。

其坐若木,其臥若屍,其行即蹶,其立用棳。筋骨氣脈柔怯虛弱,食不辭飽,渴不知飲。若也長成慵蠢,必有如此胎氣於數不足者,難保千日。良方妙劑,不謂此設。醫宜察之,學宜究之。

白話文:

有人說:天地清明澄澈,萬物都顯得清晰明亮,一股氣運行暢通無阻,精、氣、神三者都能完備。人受孕是順應天數的,出生之後,不論貧富,他們的孩子都應該精神飽滿,氣血強壯,視聽敏銳,對外界事物感到欣喜,並有正常的喜怒情感。在孩子滿周歲之前,可以從他對人情世故的反應和行為舉止中,了解他是否合乎常理。這可說是孩子天性與認知能力的基礎。

如果孩子滿周歲之後,仍然不認識人,不親近父母,常常面色呆滯、愁眉苦臉、撇嘴想哭,總是東喊西叫、胡言亂語。坐著像木頭,躺著像死屍,走路會跌倒,站立不穩。筋骨氣脈虛弱無力,吃東西不知飽,口渴也不知道喝水。如果這樣長大,一定會變成懶惰愚笨的人,這些必定是胎兒時期稟賦不足所造成的,很難活到三歲。好的藥方和巧妙的治療方法,並不是為這種情況而設的。醫生應該仔細觀察,學者應該深入研究。

2. 議反身張目上竄

議曰此等症候系驚風惡逆所發,初生三五日之間便有舉目上竄,將身反張,然其非疾所作,情實駭人。凡醫工必作驚風療之,其候非也。萬一所由兒在胎中受母飲食熱毒之氣,蘊在胸堂,誕下三日之前宜與黃連去熱膩粉散毒,古人預計利害,其又與人參朱蜜湯皆清心肺積毒,既化兒腹無恙。

若不如此所生個個反張上竄,或有無作之者,鄙婦不因食啖熱毒之物,何可怪哉?或投驚風涼藥亦愈,但項明其所以用藥,智者裁之。萬一不由驚風所傳,幸與詳悉。

白話文:

討論這種反身、眼睛上翻的症狀:這種症狀看起來像是驚風、重病發作,剛出生三到五天的小孩會有眼睛上翻、身體向後彎的現象,但其實這並不是疾病造成的,只是看起來很嚇人。一般醫生都會當作驚風來治療,但這是不對的。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小孩在媽媽肚子裡時,吸收了媽媽飲食中的熱毒之氣,累積在胸腔。因此,小孩出生三天內應該餵食黃連來去除熱毒、油膩,並用去毒的藥粉來散毒。古人預先考慮到這種情況的嚴重性,所以用人參、朱砂、蜂蜜等來煮湯,清除心肺的毒素,這樣就能讓嬰兒肚子沒問題。

如果沒有這樣處理,出生的小孩就會出現身體向後彎、眼睛上翻的情況,也可能有些不會出現這些症狀。我(作者自稱鄙婦)沒有吃熱毒的東西,怎麼會這樣呢?如果當作驚風來治療,使用涼性的藥物,有時也會有效,但應該要了解用藥的原理,聰明的人自然會判斷。如果不是因為驚風造成的,希望能夠詳細說明。

3. 議乳失時哺不節

議曰:物萌失之,灌溉長必萎焦。兒誕違之,乳哺壯必怯弱。大凡生成之理,合乎中道者,以應運化之宜也。夫人失乎正禮者,乃違玄元之數也。凡兒在胎則和氣養之,食不及乳,乳飽即不食,無致劑也。雖食無乳,禍害生焉。故乳不可失時,食不可不節。乳失時兒不病自衰,食失節兒無疾自怯。

乳者壯其肌膚,食者厚其腸胃。所謂乳哺二周三歲則益其體。今人未用奪其乳,入月恣肥甘,豈不致疾傷害,熟為吁嗟!

白話文:

這樣說:萬物發芽生長若錯失時機,即使澆灌也必定枯萎焦黃。嬰兒出生若違背哺餵的原則,即使長大也會變得虛弱。大致上,萬物生成的道理,符合中庸之道,才能順應自然運行的規律。人們若違背了正當的禮法,就是違背了天地自然的法則。一般來說,嬰兒在母體內是靠母親的氣血滋養,出生後吃奶應該適量,餵飽了就不要再餵,不應該強迫他吃。即使不吃奶,也要注意食物的攝取,否則會產生禍害。所以,餵奶不能錯過時機,飲食不能沒有節制。錯過餵奶時機,嬰兒即使沒有生病也會衰弱;飲食沒有節制,嬰兒即使沒有疾病也會變得虛弱。

奶水可以強健嬰兒的肌肉皮膚,食物可以增厚嬰兒的腸胃。所謂餵奶到兩歲、吃飯到三歲,嬰兒的身體才會更加強壯。現在的人還沒讓嬰兒吃夠母乳就斷奶,才滿月就給他們吃油膩肥厚的食物,難道不會因此生病受傷嗎?真是令人嘆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