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議哯乳

議曰:產婦血敗者,當下榮者化乳;血下不盡,母致其疾;乳有不調,兒招其病。凡兒吻其乳,有不到於胸堂,氣滯積隘,或冷或餿,故以哯出。或問之無恙否?曰不宜也。久哯令兒神困力乏,氣怯肌羸,脾家若虛,逐作癇疾,及至成疾,脾風定矣。初生與周晬之兒,胃氣未備,穀食未登,全藉吻乳怏如無恙,自然臟腑充,百脈順,肌體壯,神氣清。幼幼失乳,如人絕食。

食為根本,資養性命,豈可絕乎?乳幼本只柔弱,血氣輕微,臟腑淺薄,根基危脆,豈可失乎?乳之若失,乖繆甚多;乳之若絕,性命難保。其或母用性不順則氣血亂,氣血亂則乳汁不和;乳汁不和令兒哯逆,宜其速與尞理。若作尋常,必致害。生小沉香煎及鹽豉丸兼與服之,當欽其驗。

乳母宜服藿香正氣散加枳朮,至良。

白話文:

討論嬰兒吐奶:

一般認為,產婦如果生產時氣血虧敗,原本要用來生成乳汁的精華就會轉為下流;如果惡露沒有排乾淨,母親就會生病;母親乳汁分泌不順暢,嬰兒也會跟著生病。

一般來說,嬰兒吸吮乳汁時,如果沒有完全吸到胸腔(意指吸入空氣或沒吸到位),造成氣體滯留、積聚阻塞,乳汁可能會變冷或變質,所以嬰兒就會吐奶。

有人會問,吐奶沒事嗎?答案是,不好。長期吐奶會讓嬰兒精神不濟、體力衰弱、氣虛肌肉消瘦,如果脾胃虛弱,還會引起癲癇,一旦形成疾病,就變成脾風症了。

剛出生和滿周歲的嬰兒,胃氣還沒發育完全,也不能吃五穀雜糧,完全依靠吸吮母乳來維持健康,如果能順利吸吮母乳,自然會臟腑功能健全,經絡暢通,肌肉強壯,精神清爽。幼兒一旦失去乳汁,就像人斷食一樣。

飲食是根本,是滋養生命的來源,怎麼可以斷絕呢?幼兒本來就柔弱,氣血微弱,臟腑功能淺薄,根基脆弱,怎麼可以沒有乳汁呢?如果沒有乳汁,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如果斷絕乳汁,性命都難以保全。

如果母親因為情緒不佳導致氣血紊亂,氣血紊亂就會讓乳汁不調和,乳汁不調和就會讓嬰兒吐奶,應該趕快調理。如果把它當成普通的吐奶而不理會,一定會造成傷害。可以服用生小沉香煎或鹽豉丸,效果很好。

哺乳的母親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散加枳朮,效果非常顯著。

2. 議自汗

議曰:血不榮則神不備,氣不衛則脈不充。理其血用和其氣,安其神用調其脈。陰陽均平,氣血相參,百脈順流,三焦五臟自然以益其體。丸生至周晬之兒,不可自汗。自汗即亡陽,亡陽即氣怯,氣怯即脈虛,脈虛即神散,神散即驚風。作驚風已作搐搦,施為醫者失之究竟。

血不氣不衛,作疾不輕,為害必大。禍生起於微,人事何不察?庸夫反笑之曰:自汗豈能成風癇耶?愚曰:渠莫知其所以然者,非我交也。舉此一端,虛以類之。智者應有誚云:觀其瀾而濲手,肙犬其海,知其未須明其本。通變之士,審乎得失,是「非」不離乎中。栽度疏謹而後已。

察禮幼自汗,切勿止之。方用白朮一分,小麥一撮,水煮令乾,去麥為末,煎黃耆湯調與服,以愈為良。若以止汗反為閉氣,作熱煩躁,所謂氣血相參則汗自止矣。

白話文:

討論:

身體的血液如果無法滋養,精神就無法充足;身體的氣如果沒有保護功能,脈搏就會虛弱。所以要調理血液使它順暢,調和氣使它發揮作用,安定精神使脈搏平和。當陰陽平衡,氣血互相協調,全身的脈絡順暢運行,三焦和五臟的功能自然會使身體強健。剛出生滿一歲的嬰兒,不應該有自汗的情況。自汗表示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就會導致氣虛,氣虛則脈象虛弱,脈象虛弱則精神渙散,精神渙散就會引發驚風。如果已經引發驚風,進一步會導致抽搐,醫生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血液如果無法滋養,氣如果無法保護身體,引發的疾病就不會輕微,造成的危害一定很大。禍患往往從微小之處產生,人們怎麼能不注意呢?庸俗的人反而會嘲笑說:自汗怎麼可能變成風癇呢?我認為:他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也不會和他多說。舉這個例子,就可以以此類推其他的問題。聰明的人應該會嘲笑說:看到水勢浩大就想用手去堵,知道小小的螞蟻能挖穿堤壩,就應該明白要從根本上去了解問題。通達事理的人,會仔細衡量得失,明白是非的道理不會偏離中道,只有仔細考慮清楚後才行動。

如果發現幼小的孩童有自汗的現象,千萬不要強行止汗。可以使用白朮少許,加上一小把小麥,用水煮到快乾,然後取出小麥,將白朮磨成粉末,用黃耆湯調和後給孩子服用,直到痊癒為止。如果強行止汗反而會導致氣血閉塞,出現發熱煩躁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氣血互相協調,汗自然就會停止的道理。

3. 議自利

議曰:自汗不利者,由血不榮,虛於表也。自利無汗者,由氣不衛,虛於裡也。其或有自利亦自汗者,榮衛俱虛也。凡為其人,止籍血榮,氣衛扶育身體。血既不榮,又氣不衛,裡外不相參,上下不升降,關竅不開通,經絡不調適,榮衛不循環,臟腑不充求。且醫工何以良餌,則性命何以保持?究竟在始醇全幸之良。

由水穀不分自利,腸胸怯弱自利,臟腑不和自利,冷熱相制自利,陰陽不調自利,榮衛不順自利。前件自利,皆由氣虛得之。初生幼幼忽爾自利者,與順榮衛,平調陰陽,制其冷熱,和其臟腑,分其水穀,生其胃氣,則內外充實,何泄利有作?宜以參苓白朮散,加以車前瞿麥薑棗同煎,更量虛實加減。

白話文:

我認為:會自己出汗但排便不順暢,是因為體內血液無法滋養身體,導致體表虛弱。會腹瀉但不出汗,是因為體內氣的防禦功能不足,導致體內虛弱。如果既腹瀉又出汗,那是因為體內血液和氣都虛弱了。人之所以能維持生命,全靠血液的滋養和氣的防禦來扶助身體。如果血液無法滋養,氣的防禦功能又不足,體內外就無法協調,上下的氣機也無法順暢運行,導致關竅不通、經絡不調,血液和氣無法循環,臟腑也無法得到充分的滋養。這樣的話,就算醫生用再好的藥,又怎麼能保住性命呢?所以,最根本的還是在一開始就要注重身體的健康。

腹瀉的原因有很多種,像是因為水穀不分而腹瀉,因為腸胃虛弱而腹瀉,因為臟腑不協調而腹瀉,因為寒熱互相制約而腹瀉,因為陰陽不平衡而腹瀉,以及因為血液和氣不順暢而腹瀉。以上這些腹瀉,大多都是因為體內氣虛造成的。對於剛出生的嬰兒突然腹瀉,應該要順著血液和氣的運行,平衡陰陽,控制寒熱,協調臟腑,分清水穀,增強胃氣。這樣一來,體內外都充實了,哪裡還會發生腹瀉呢?應該用參苓白朮散,再加入車前子、瞿麥、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並根據體虛的程度來增減藥量。

4. 議哭無聲

議曰:鍾鴻聲大,闊遠流長,形處胞胎之中,受氣充足,水火兼濟,心腎不虧,耳目兩竅相通,大小二腸相佐,所以發聲清響洪亮者,根固本壯,稟賦充實而自然之理也。初生啼哭,發聲不出,呃呃而作,鬱郁而為其,或短靸,上下氣不相乘。醫與果訣云:「此由胎氣不足,何更投藥!」假使成人,父母不悅,籲哉!根本不壯,何須藥餌?如果木之萎,水奚宜也?古意速用父母呼呵,及以蔥熨,令聲發越。雖然妙理,奈緣目無根本,產子育兒,當知其義理哉!

白話文:

討論說:鐘的聲音洪亮、寬廣悠遠,能夠流傳長久,是因為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時,接受的氣很充足,水火陰陽調和,心腎功能沒有虧損,耳朵和眼睛的通道暢通,大小腸也互相輔助,所以發出的聲音才會清澈響亮,這是因為根基穩固、體質強壯,是稟賦充實自然而然的道理。新生兒啼哭時,發不出聲音,只是發出「呃呃」的聲音,或是悶悶的,或是短促無力,上下氣息無法順暢銜接。醫生用果斷的口訣說:「這是因為胎兒時期的氣不足,還用什麼藥呢!」 假設是成年人,如果這樣,父母一定不悅,唉!根本就不強壯,還需要用藥嗎?如果樹木枯萎,再用水又能怎麼樣呢?古人的意思是趕快用父母的呼喚和呵護,以及用蔥來熱敷,讓聲音能夠發出來。雖然這是很好的方法,但是無奈根本原因不在這裡,在生育小孩、養育孩子時,應該要知道這個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