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4)

1. 議耳聤耳

議曰:凡兒胎氣不充實,關竅不通利,蓋由稟賦不足,胞養有虧,臟傷腎經。腎為根本,水之一數也,外應耳孔。或云水入耳,或曰乳汁入耳。較之即非兒生,氣脈根壯,臟腑固實,雖水及乳入耳,必不此作。自是氣不充,脈不實,使之然也。兒無補腎之方,但清心肺而已。

初生之兒而有作,尤甚重也。卒難療理,用藥敷糝,少愈愈而復發。至於過周,與服黃耆、白茯苓、人參、白芍藥、川當歸、熟地黃、甘草等分,作湯劑以固其內。內若固實,不必摻傳,亦自瘥愈。摻方用壁上蜘蛛一枚,瓦上火干坯子、白礬、腦子、麝香各少許,同研令勻,雞羽引入,自愈。

白話文:

討論嬰兒耳內流膿:

一般來說,嬰兒先天體質虛弱,身體各個孔竅不暢通,大多是因為天生體質就不好,在母親肚子裡就沒養好,傷到了腎經。腎是身體的根本,五行中屬水,而耳朵與水相應。有人說是水跑進耳朵,也有人說是乳汁跑進耳朵。但仔細想想,如果嬰兒天生氣血充足,身體各個器官都強壯結實,就算水或乳汁跑進耳朵,也不會這樣。之所以會耳內流膿,就是因為嬰兒氣血不足。嬰兒沒有直接補腎的方法,只能清心肺而已。

剛出生的嬰兒如果出現耳內流膿,情況會更嚴重,很難治療。用藥敷或灑在耳朵裡,通常會稍微好轉又復發。等到滿周歲後,可以服用黃耆、白茯苓、人參、白芍藥、川當歸、熟地黃、甘草等量混合的湯劑,來鞏固體內。體內強健了,就不必再使用外敷藥,自然就會痊癒。外敷藥的配方是:用一隻牆上的蜘蛛,加上瓦片上燒乾的土坯、白礬、冰片、麝香各少許,一起研磨均勻,用雞毛輕輕塗抹在耳內,就能痊癒。

2. 議便血

議曰:兒生七日之內,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氣熱盛之所致也。母食濃酒、細面、炙爆、醃咸等,流入心肺,兒在胎內受之,熱毒亦傳心肺。且女子之臟,其熱即入於心,故小便有之;男子之臟,其熱即入於肺,故大便有之。血出淡淡,有似坯水;盛則其血加鮮。凡遇有此,不可它藥,盡以生地黃根研取自然汁五七匙,一二匙蜜半匙,和勻溫溫與服,移時安愈。男皆效,不請醫。

甘露飲宜莫與服,不必地黃。黃一無恙,勿自忘,投丸散徒咎矣。

白話文:

討論嬰兒便血:

一般來說,嬰兒出生七天內,如果大小便有血,這是因為胎內熱氣太旺盛所導致的。母親如果吃了濃酒、精製麵粉、燒烤、醃製鹹味等食物,這些食物的熱氣會流進心肺,嬰兒在胎內也會受到影響,熱毒也會傳到心肺。而且,女嬰的臟腑,熱氣會進入心臟,所以小便會有血;男嬰的臟腑,熱氣會進入肺部,所以大便會有血。出血量少的時候,顏色像淡水,出血量多的時候,顏色就會比較鮮紅。遇到這種情況,不需要用其他藥物,只要用新鮮生地黃的根磨碎取汁,大約五到七匙,加一兩匙蜂蜜和半匙水,調勻後溫熱給嬰兒服用,過一會兒就會好。男嬰通常都有效,不需要請醫生。

甘露飲這種藥物不宜服用,也不需要用到生地黃。只要嬰兒沒有其他問題,就不要自己忘記這件事,隨意投藥丸或散劑,反而會造成不好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