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八

2. 病症疑難序

觀夫泰岱奚曲累工混沌,名山川源,取次湍流,盤旋到海。天地有自然之理,至哲無造化之功。醫究一門,道通千聖。小方脈者,乃眾科出倫,議論之要也。凡為調理,先裁可否之宜。學習篇章,首察艱難之屬。誰知活人作德?我敬醫道通仙,陰陽昭然,行功獲矣。於戲:得師奧旨,未契全真,識性悟機,方為至妙。

前賢著護,後學推誠。已述淵源,須窮確實。持燈晦夜,咨嗟擿植。索途捧寶暉晨,勇躍良工與鑑漢。輒剖疑難事目,聊陳管見因由一十八章。幸希同志,詎堪品藻?非涉狂誣,試詳淺陋之言,必展恢洪之臆。一隅再舉三複方欽。

白話文:

觀察泰山山脈的蜿蜒曲折,層層疊疊,渾然天成,如同名山大川的源頭,溪水順著地勢奔流,盤旋最終匯入大海。天地運轉自有其自然的道理,即使是至高哲理也無法創造這種變化。醫學雖然只是專精於一門學問,但其道理卻能貫通古今聖賢。小方脈(內科)更是眾多醫學科別中的翹楚,是診斷疾病、決定治療方針的關鍵。凡是進行調理,都應先判斷治療是否適宜。在學習醫學典籍時,首要之務是了解其中艱澀之處。誰能知道救人性命就是最大的功德?我尊敬醫道能通往仙境,陰陽之理如此明顯,行醫積累功德自然有所收穫。唉!即使獲得老師的真傳,也未必能完全掌握精髓,唯有理解自己的心性,領悟其中的玄機,才能達到至高境界。

前輩賢哲的著作提供了保護,後來的學者則要真誠地推廣。既然已經闡述了醫學的淵源,就必須深入探究其真實性。在黑暗的夜晚持燈,也只能感嘆摸索前進的艱難。好比在清晨捧著寶物找尋道路,勇於嘗試的優秀工匠如同漢朝的明鏡(能映照出事物本質)。我姑且將疑難的病症問題一一列出,略為陳述我個人淺薄的見解和理由,總共分為十八章。希望同道中人能夠參考,但實在不敢奢望能受到讚賞。若內容並非胡言亂語,還請仔細審閱我這些淺陋的言論,必定能拓展您更廣大的思考空間。即使只理解一隅,也能經過反覆思考、推敲而有所領悟。

3. 病症疑難一十八篇

4. 一·逆症似順

議曰:順逆有別,陰陽不均,症候相加,色脈致亂。惟是驚風發作,按脈察症,以較之:陽候症脈俱得其陽,陽者順也;陰候症候俱得其陰,陰者逆也。陽候有陰脈者,其症欲傳;陰候得陽脈者,其症反是也。謂如急驚風乃是陽癇,得脈浮數洪弦,陽中之陽;又有得脈沉緩,陽中有陰;慢驚風乃是陰癇,得脈沉細遲弱,陰中之陰;又有得脈浮大,陰中有陽。所言逆症似順,乃謂陰中有陽,助陽不醒,回陽不生,其候偏虧。

雖則陰中有陽,其陽非真脈,使疑二不可攻,理詳而知之,察其可否而後已。

白話文:

大致意思是說:順症和逆症的區別,在於陰陽是否均衡。當疾病的症狀和脈象互相影響,就會導致情況混亂。只有在驚風發作時,仔細診斷脈象和症狀才能辨別。如果陽性的症狀和脈象都呈現陽性,那就是順症;如果陰性的症狀和脈象都呈現陰性,那就是逆症。如果陽性症狀出現陰性脈象,代表病情將會傳變惡化;如果陰性症狀出現陽性脈象,代表病情反而會好轉。

舉例來說,急驚風屬於陽性癲癇,脈象會呈現浮、數、洪、弦等陽性特徵,這是陽中之陽;但有時脈象會呈現沉緩,這是陽中有陰。慢驚風屬於陰性癲癇,脈象會呈現沉、細、遲、弱等陰性特徵,這是陰中之陰;但有時脈象會呈現浮大,這是陰中有陽。

這裡說的「逆症似順」,指的是在陰性疾病中出現陽性脈象的情況,這時如果只是單純地用補陽的方法,反而無法使病人清醒,也無法使陽氣恢復,這是因為病況已經偏離正軌。

雖然看起來是陰中有陽,但這種陽氣並非真正的陽氣。如果因為這樣就猶豫不決,無法決定該用什麼方法治療,是不對的。必須要仔細分析才能了解真相,並判斷治療方法是否可行,才能下定論。

5. 二·陰症反陽

議曰:小兒傷寒惟察表裡而理之,不以陰陽症候究竟者,蓋無關前關後之脈,所謂純陽之孩。合而言之,此說陰候者,慢驚是也。凡兒吐瀉疾作慢驚,其候無反症,良由急驚傳來,已成陰癇。藥用寒涼,症入慢脾,藥用燥熱。其候反陽者,反從陽也。其脈愈盛,其症愈逆,故云反也。

陰陽俱壞,實謂難治。醫工不知其所以,但見其搐搦,肆意退熱截風,良久卻不引搐,但只合眼聚痰,冥冥如播。症候有如此,何藥理之?請試較之。

白話文:

討論說:小孩子得了傷寒,只要觀察疾病在身體的表面還是內部,然後對症治療就可以了,不必過於執著於陰陽的症狀來判斷病情。因為小孩子的脈象,不論是關前還是關後,都比較難以捉摸,他們可以說是純陽之體。如果綜合來看,這裡說的陰候,指的就是慢驚風。凡是小孩子出現嘔吐、腹瀉、並且快速轉變為慢驚風,如果沒有其他相反的症狀,通常是因為急驚風傳變而來,已經轉變成陰性的癲癇。這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就會使病情轉入慢脾風;如果用燥熱的藥物,反而會使陰症轉為陽症。所謂「反陽」就是指從陰轉為陽,脈象越強盛,病情就越加逆轉,所以說是「反」也。

如果陰陽都已經損壞,就真的是很難治療了。醫生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只看到孩子抽搐,就隨意地使用退熱、熄風的藥物,結果抽搐久久不能停止,只是眼睛緊閉,痰液壅盛,昏昏沉沉像要去世一樣。像這樣的症狀,要用什麼藥來治療呢?請大家嘗試比較、思考一下。

6. 三·陰盛強(上聲)陽

議曰:「慢驚風候,謂之陰盛。又其欲絕之時,虛痰上攻咽喉,引氣呼吸粗大,其脈浮數,其症強湯得之。醫工將謂陽回以得其所宜,與下痰藥,用太迅,痰涎即時隨藥而下,兒命即時隨藥而化。眾言醫殺之。愚曰非也。謂渠無智,不識症絕而用之,雖不下藥亦死之矣。」

白話文:

討論說:「慢驚風這個病症,可以說是陰氣過盛。而且在病將要結束的時候,虛弱的痰會往上湧到咽喉,導致呼吸急促粗重,脈搏呈現浮數的狀態,這種情況用強力的藥方才能治療。庸醫會認為這是陽氣回升的現象,覺得用藥用對了,就給病人用瀉痰的藥,而且用得太快,痰液會立刻隨著藥物排出,但病人的性命也會立刻隨著藥物而消失。大家會說是醫生害死了孩子。我認為不是這樣。應該說這個醫生太沒有智慧了,不認識病將要結束的徵兆就亂用藥,就算他沒有用藥,病人也一樣會死。」

7. 四·虛極生熱

議曰:疳候有作,斯症初發,即謂疳氣次第傳至疳極,是謂虛極之候。陰陽二氣不勻,上下氣不升降,榮衛兩虛,臟腑滑泄,豈可攻療?善醫疳者,隨順藥餌以助之,淡薄飲食以扶之,榮衛漸得均勻,氣脈方得升降。既而陰陽二氣已得調和,臟腑已勻充實,肌膚已自肥壯。醫工已知疳傳在虛候,名作疳極,遂與補氣藥服之,稍多反生大熱。

所謂虛極勿補,熱盛煩渴疾作疳勞,名曰丁奚,皆由藥助虛極生熱而致之也。

白話文:

討論說:疳病出現,這種症狀剛開始發作時,就說是疳氣,它會逐漸傳到最嚴重的階段,這就稱為「虛極」的現象。這是因為陰陽二氣不平衡,上下之氣無法順暢升降,導致營養和防禦機能都虛弱,內臟功能紊亂而容易拉肚子,這種情況怎麼可以攻伐治療呢?善於治療疳病的人,會順應病況給予藥物來幫助,飲食則清淡來滋養身體,讓營養和防禦機能逐漸恢復平衡,氣脈才能正常升降。等到陰陽二氣已經調和,內臟也已恢復功能而充實,肌肉皮膚自然就會變得強壯。

庸醫不知道疳病發展到虛弱的階段,稱為「疳極」,反而給予補氣藥服用,稍微過量反而會產生很嚴重的發熱。

這就是所謂的「虛極不可補」,熱勢旺盛而感到煩躁口渴的病症,就會變成疳勞,又名丁奚。這些都是因為用藥助長虛弱導致生熱所造成的。

8. 五·冷久必寒

議曰:症積已作,症候所傳自是孩童飲食不化,氣滯中脘,再食停氣復傷前積積之為病,皆致其冷冷之。既久,脾胃虛怯;虛怯既存,陰陽相勝,寒熱間發痞癖有加,脈氣無定。醫工不理陰陽令其均平,但作痎瘧治之,或投砒或投粉(膩粉也),利下太速疾不去根,為患反重,難施和劑。良由利動臟腑虛必入腹發作煩躁,腹肚脹緊,氣喘短促,難以調治。

治理此等症候,究心毋忽,保全是幸。

白話文:

這種病症的產生,是因為原本就已經有積聚的問題。這種病症的傳導,通常是因為孩童飲食消化不良,導致氣滯在中脘部位。如果又繼續吃東西,導致氣停滯,就會再次傷害之前累積的病症,積累久了,就會變得寒冷。寒冷的時間久了,脾胃就會變得虛弱。虛弱的情況如果一直存在,就會導致陰陽失衡,寒熱交替發作,胸腹痞悶的症狀更加嚴重,脈象也會變得不穩定。

如果醫生不調理陰陽,讓它們達到平衡,只是把它當作瘧疾來治療,或是使用砒霜或膩粉之類的藥物,快速地瀉下,這樣不僅無法根治疾病,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很難再用溫和的藥物來治療。這是因為過度使用瀉下的藥物會擾亂臟腑,導致虛弱,虛弱進入腹部就會引起煩躁。腹部會脹滿緊繃,呼吸短促困難,很難調養治療。

治療這種疾病,一定要用心仔細,不要輕忽,這樣才能保全性命。

9. 六·熱多作燥

議曰:熱分內外,身藉陰陽一氣,受邪三焦致熱。三焦者,本質無狀,隱伏得名,所通五臟六腑,相干血脈皮毛。溫平由實燥熱,由虛靜則為之一名,動則分之三。所上焦喉管至臆,中焦至於中脘,下焦至於丹田。以大拇指展中指作一握,自咽喉坎處分作三停,則知上中下三焦所寓也。

溫極即熱,熱盛即燥,燥盛即焦,寄於其中矣。大人患此猶尚不可況,小兒三焦隱伏熱多作熱,寒涼之藥所投不堪,畢竟從長何劑調理?若不早療,疾作無辜。

白話文:

討論:熱可以分為體內和體外兩種,身體是依靠陰陽二氣來維持平衡,當受到邪氣侵襲時,會導致三焦產生熱象。三焦這個概念,本身沒有固定的形狀,它之所以被稱為「隱伏」,是因為它貫通五臟六腑,並且與血脈、皮膚毛髮都有關聯。溫和、平和的狀態是由於實熱所造成,而乾燥、燥熱則是由於虛熱所造成。當身體處於靜止狀態時,這些熱象可以被視為一個整體,一旦身體有所活動,這些熱象就會被區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指的是從喉嚨到胸腔的部位,中焦指的是胃部中心(中脘)的部位,下焦指的是丹田的部位。可以用大拇指展開,中指握拳的方式,從咽喉凹陷處將身體分為三等分,這樣就能知道上、中、下三焦所處的位置。

溫熱到極致就會變成熱,熱到極致就會變成燥,燥到極致就會變成焦,這三種狀態都是相互關聯的。成年人患有這種情況都已經很難處理,更何況是小兒,因為小兒的三焦熱是隱伏的,更容易產生熱,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可能無法承受,那麼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藥物來調理呢?如果不儘早治療,病就會變得非常嚴重,到時就無可挽回了。

10. 七·理實致虛

議曰:虛則作疾,實亦是病。按實理虛,遣病去疾。內知其冷熱,外審其症候。三實兩虛,神不安居。三虛兩實,人有得夫。夫虛之為病,其候則速。實之為病,其候則緩。實未致害,虛即作禍迅矣。肝心脾肺腎,子母相生。肺肝脾腎心,五臟相剋。且如脾胃經虛,嘔噦不食。

又心氣不足,驚悸有作。所療子母俱虛,小便閉澀,利之可乎?所以知其內者,母虛靠子實。子虛籍母榮。其又肺家有熱,宜瀉之否?大腸滑利,宜溫之可。醫工但究母虛,理其子實。若攻其子,則母亦虛。所謂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脾病瀉心,心理實致虛矣。

白話文:

討論:虛弱會導致疾病,實證也會引發疾病。按照實證的道理去處理虛證,就能讓疾病離開。要了解身體內部的寒熱情況,並仔細觀察外在的症狀。如果身體內有三種實證和兩種虛證,精神就會不安穩;反之,三種虛證和兩種實證,人卻可能因此受益。虛證引起的疾病,發病很快;實證引起的疾病,發病則比較慢。實證還沒造成危害時,虛證就已經迅速產生禍害了。肝、心、脾、肺、腎五臟之間,有著母子相生的關係;而肺、肝、脾、腎、心五臟之間,又存在相剋的關係。

例如,脾胃經脈虛弱,會導致嘔吐、噁心、吃不下飯;又如,心氣不足,會出現心慌、心悸等症狀。如果治療時遇到母子都虛弱的情況,例如小便不通暢,可以通過利尿來治療嗎?要知道身體內部的狀況,可以藉由觀察「母虛靠子實」的現象,也就是母臟虛弱時,子臟會呈現實證的表象;反過來說,「子虛籍母榮」,子臟虛弱時,則會依靠母臟的功能來維持。

又例如,肺臟有熱,適合用瀉法治療嗎?大腸太過滑利(容易腹瀉),適合用溫補的方法嗎?一般醫生只知道處理母臟虛弱的問題,去疏理子臟的實證;如果去攻伐子臟,則母臟也會因此變得虛弱。這就是所謂的「母能讓子實」,也就是母臟功能正常,可以讓子臟強健;「子能令母虛」,也就是子臟虛弱,會連帶導致母臟也變得虛弱。如果脾臟有病,卻用瀉心火的方式來治療,這樣就會讓心臟本來就不足的氣血變得更加虛弱。

11. 八·利表傷里

議曰:傷寒、豆疹皆論表裡,二義不同。所受反是,傷寒所傳從表入里,豆疹所發自里出表,作熱形症與傷寒頗似。病家不究輕重,所受相尚與服升麻葛根湯,或過劑飲餌,其表已解,其汗不止。汗出稍多,里虛作渴,且熱乘熱,悉化疹豆,自然回出。所緣逐其熱,利其表遍出,雖多疹亦不成豆,亦不是比此小赤。

自其熱力有限,裡外不相續,榮衛不加助,即於中道而廢,漸作黑陷。非食毒感風之咎,自是助發大過,失其自然之理,至死莫知其由。是謂利表傷里故也,使良方妙劑難以助平,哀哉!

白話文:

討論:傷寒和麻疹都講究表裡,但兩者的意義不同。它們的病理走向相反,傷寒是從表傳入裡,麻疹則是從裡向外發出,發熱的症狀與傷寒非常相似。病家不明白病情的輕重,互相比較,就服用升麻葛根湯,或者過量服用,結果表證雖然解除了,但汗卻止不住。汗出得稍微多一點,就會因為裡虛而口渴,而且熱上加熱,全部轉化成麻疹,自然就會發出來。因為想要驅逐熱邪,過度發汗,讓疹子全部出來,雖然疹子很多,但卻長不成痘,也不是像那種小的紅色疹子。

因為熱力有限,裡外不相續,榮衛之氣沒有得到幫助,就會在中間就衰敗了,慢慢變成黑陷。這不是因為吃了毒物或者感受風邪的緣故,而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的,失去了自然發展的規律,以至於死亡都不知道原因。這就叫做過度發汗傷了裡氣的緣故,這樣一來,即使是良方妙藥也很難扶正祛邪,實在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