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

1. 議夜啼

議曰王氏舉水鏡先生雲:「天蒼蒼地王王,小見夜啼疏客堂。」又云:「啼而不哭是煩,哭而不啼是躁。」無辜賦云:「夜多啼而似祟。」凡初生兒日夜煩啼,真如有祟。或謂熱在心經,藥與疏利;或謂寒停臟腑,與服溫暖。醫者察而治之乃善也。苦兒啼哭,胸堂仰突,首反張嘉燈者,心經有熱,宜疏利,服三黃丸或洗心散加燈心麥門冬子良。若兒啼哭,頭低身曲,眼閉肚緊者,臟腑留寒,宜與溫之,胃風湯加黃耆煎效。

若不識燈候,但以蟬蛻二七枚,全者去大腳為末,加硃砂一字蜜調吻立效。

白話文:

關於嬰兒夜啼的討論:

有人引用水鏡先生王氏的話說:「天色蒼蒼,大地茫茫,小孩在晚上啼哭,就像有不速之客來家裡一樣。」又說:「只啼叫而不哭,是煩躁的表現;只哭而不啼叫,是急躁的表現。」還有人在無辜賦中說:「晚上啼哭很多,就像有邪祟作怪。」

一般來說,剛出生的嬰兒日夜哭鬧,真的就像有邪祟纏身一樣。有人認為是心經有熱,要用藥疏通排泄;有人認為是寒氣停留在臟腑,要用藥溫暖身體。醫生要仔細觀察後再治療才好。

如果嬰兒哭鬧時,胸部向上突出,頭向後仰,眼睛睜得大大的,這是心經有熱,應該用藥疏通排泄,可以服用三黃丸或洗心散,並加入燈心草和麥門冬,效果會很好。如果嬰兒哭鬧時,頭低著,身體彎曲,眼睛閉著,肚子繃緊,這是寒氣停留在臟腑,應該用藥溫暖身體,服用胃風湯並加入黃耆煎煮,效果很好。

如果不知道嬰兒啼哭的原因,可以用蟬蛻十四枚(完整的,去除大腳),磨成粉末,加入一點硃砂,用蜂蜜調勻塗在嘴唇上,立刻見效。

2. 議口生瘡

議曰:嬰孩口古生瘡,乃心脾受熱,流沫煩啼,盛則不乳。妙藥良方,已載於後。然牙兒吻乳之初,口內生白,煩躁駭人,莫知其由,將謂神祟使之。究竟其理,母於未誕之月,恣飲酣酗,貪食肥膩,熱毒胎氣所受,其兒脫胎之後,所襲熱毒之氣,悉皆散出於表,舌繫於心,唇于于脾,所言心脾熱是也。欲以下其氣,未可利臟腑,但以吳茱萸末米醋調敷腳心,移夜即愈。

藥性雖熱,能引熱就下,其功至良。又有心肺熱者,瘡潰頤顙,初作數點胭脂紅,漸散斑駁,如丹加之,身體有熱,連翹飲主之,但禁火氣,余無恙矣。

白話文:

嬰兒口中經常生瘡,是因為心脾積熱,導致口水多、煩躁哭鬧,嚴重時甚至不肯喝奶。有效的藥物和配方,已經記錄在後面。然而,嬰兒剛開始吸吮母乳時,口中會出現白色斑點,讓大人感到煩躁恐慌,不知道原因,還以為是神鬼作祟。

仔細探究原因,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過度飲酒、吃太多肥膩食物,導致熱毒進入胎兒體內。嬰兒出生後,這些積存在體內的熱毒之氣,會從體表散發出來,而舌頭與心臟相連,嘴唇與脾臟相連,所以說是因為心脾積熱。想要把熱氣降下來,不適合用瀉下內臟的方法,只需要將吳茱萸粉用米醋調和後敷在腳底,通常一夜就能痊癒。

吳茱萸藥性雖然溫熱,卻能引導熱氣向下,效果非常好。另外,有心肺積熱的情況,會導致口瘡潰爛蔓延到臉頰,剛開始像幾點胭脂紅,逐漸擴散成斑駁狀,像丹毒一樣,同時身體發熱。這種情況可以用連翹飲來治療,但要避免上火,其他就沒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