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議哯乳
議曰:產婦血敗者,當下榮者化乳;血下不盡,母致其疾;乳有不調,兒招其病。凡兒吻其乳,有不到於胸堂,氣滯積隘,或冷或餿,故以哯出。或問之無恙否?曰不宜也。久哯令兒神困力乏,氣怯肌羸,脾家若虛,逐作癇疾,及至成疾,脾風定矣。初生與周晬之兒,胃氣未備,穀食未登,全藉吻乳怏如無恙,自然臟腑充,百脈順,肌體壯,神氣清。幼幼失乳,如人絕食。
白話文:
討論說:產婦血虛敗弱的,應該及時將血液轉化為乳汁;血沒有完全排出乾淨,母親會因此而生病;乳汁不調和,嬰兒會因此而生病。凡是嬰兒吮吸乳汁,有不到達胸膛的,氣滯積在裡面,或寒冷或變質,所以用吐出。有人問這樣做對嬰兒有沒有影響?回答說這樣做不好。長時間地讓嬰兒吮吸乳汁,會使嬰兒精神疲憊、體力衰弱、膽怯、肌肉瘦弱,脾胃虛弱,從而引起驚癇疾病,等到疾病形成,脾風就已經確定了。初生嬰兒和周歲以內的嬰兒,胃氣不完全,穀物飲食還不能食用,完全依靠吮吸乳汁而安然無恙,自然臟腑充實,百脈通暢,肌體強壯,精神氣爽。年幼的嬰兒失去了母乳,就像人斷了糧食。
食為根本,資養性命,豈可絕乎?乳幼本只柔弱,血氣輕微,臟腑淺薄,根基危脆,豈可失乎?乳之若失,乖繆甚多;乳之若絕,性命難保。其或母用性不順則氣血亂,氣血亂則乳汁不和;乳汁不和令兒哯逆,宜其速與尞理。若作尋常,必致害。生小沉香煎及鹽豉丸兼與服之,當欽其驗。
乳母宜服藿香正氣散加枳朮,至良。
白話文:
飲食是生命的根本,用來滋養的生命,怎麼可以斷絕呢?嬰兒原本就柔弱,血氣微弱,臟腑淺薄,根基脆弱,豈能失去母乳呢?母乳若失去,乖謬的問題很多;母乳若斷絕,性命難以保全。母體若性情不順遂,則氣血混亂,氣血混亂則乳汁不和;乳汁不和使嬰兒煩躁嘔吐,應該儘快與醫生治療。若像平常那樣(應付了事),一定會造成傷害。使用小沉香煎劑和鹽豉丸一起服用,應該能明顯見效。
2. 議自汗
議曰:血不榮則神不備,氣不衛則脈不充。理其血用和其氣,安其神用調其脈。陰陽均平,氣血相參,百脈順流,三焦五臟自然以益其體。丸生至周晬之兒,不可自汗。自汗即亡陽,亡陽即氣怯,氣怯即脈虛,脈虛即神散,神散即驚風。作驚風已作搐搦,施為醫者失之究竟。
白話文:
醫家說:血氣不足,精神就會不足,正氣不充沛,脈就會虛弱。調理血氣,使之和諧,安撫精神,調理脈搏。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百脈通暢,三焦五臟自然而然地滋補身體。剛剛出生的嬰兒,不能出汗。出汗就會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就會氣虛,氣虛就會脈搏虛弱,脈搏虛弱就會精神渙散,精神渙散就會驚風。患了驚風就會抽搐,醫生如果這樣治療,就會失去根本。
血不氣不衛,作疾不輕,為害必大。禍生起於微,人事何不察?庸夫反笑之曰:自汗豈能成風癇耶?愚曰:渠莫知其所以然者,非我交也。舉此一端,虛以類之。智者應有誚云:觀其瀾而濲手,肙犬其海,知其未須明其本。通變之士,審乎得失,是「非」不離乎中。栽度疏謹而後已。
白話文:
如果氣血不運行,所引發的疾病必定嚴重且 трудноизлечим。禍患往往從細小的事開始,人們爲什麼不注意這些徵兆呢?一般人會嘲笑說:自汗怎麼能引發癲癇呢?我認爲,那些不知道原因的人不是我的朋友。我舉這個例子,只是希望人們以此類推。聰明的人會說:看見波濤就洗手,就是爲了避免落入水中,知道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明白其中的道理。通曉變通的人,會仔細權衡利弊,既不偏心也不偏袒。只有這樣,才能謹慎地做出決定。
察禮幼自汗,切勿止之。方用白朮一分,小麥一撮,水煮令乾,去麥為末,煎黃耆湯調與服,以愈為良。若以止汗反為閉氣,作熱煩躁,所謂氣血相參則汗自止矣。
白話文:
如果發現小孩子的汗液出得特別多,千萬不可隨便止汗。建議採用以下方法:取用白朮一分、小麥一撮,將它們一起煮到湯汁完全乾涸,將小麥去掉,把剩下來的白朮磨成粉末,再以煎煮過的黃耆湯服用,這樣便可以痊癒了。如果貿然止汗,反而會導致氣血閉阻,產生發熱煩躁的症狀。所以,只要氣血正常運行,汗液自然會停止。
3. 議自利
議曰:自汗不利者,由血不榮,虛於表也。自利無汗者,由氣不衛,虛於裡也。其或有自利亦自汗者,榮衛俱虛也。凡為其人,止籍血榮,氣衛扶育身體。血既不榮,又氣不衛,裡外不相參,上下不升降,關竅不開通,經絡不調適,榮衛不循環,臟腑不充求。且醫工何以良餌,則性命何以保持?究竟在始醇全幸之良。
白話文:
評論說:容易自汗卻汗出不利的人,是因血氣不足,虛弱於體表。容易腹瀉卻沒有汗水的,是因元氣無法抵禦外邪,體內虛弱。如果既容易腹瀉也容易自汗的,是因榮衛之氣均不足。凡是要做這類人的醫生,必須補血益氣,促進元氣來保護身體。血既不足,元氣又不充盈,內外不相通,上下不能昇降,關竅也不通暢,經絡也不和調,榮衛之氣也不能運行,臟腑就不能得到充養。那麼醫生用什麼良藥來治療,人的生命又能靠什麼來維持呢?還是要從開始就重視保養,才能得到完滿的健康。
由水穀不分自利,腸胸怯弱自利,臟腑不和自利,冷熱相制自利,陰陽不調自利,榮衛不順自利。前件自利,皆由氣虛得之。初生幼幼忽爾自利者,與順榮衛,平調陰陽,制其冷熱,和其臟腑,分其水穀,生其胃氣,則內外充實,何泄利有作?宜以參苓白朮散,加以車前瞿麥薑棗同煎,更量虛實加減。
白話文:
-
水穀不分而腹瀉,腸胃虛弱而腹瀉,臟腑不調和而腹瀉,寒熱交錯而腹瀉,陰陽失調而腹瀉,氣血運行不順而腹瀉。前面所說的腹瀉,都是由氣虛引起的。
-
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突然腹瀉,應該調理氣血,平衡陰陽,控制寒熱,調和臟腑,分清水穀,滋養胃氣,這樣內外充實,怎麼會腹瀉呢?
-
應該服用參苓白朮散,再加車前子、瞿麥、薑、棗一起煎服,根據虛實情況加減藥物。
4. 議哭無聲
議曰:鍾鴻聲大,闊遠流長,形處胞胎之中,受氣充足,水火兼濟,心腎不虧,耳目兩竅相通,大小二腸相佐,所以發聲清響洪亮者,根固本壯,稟賦充實而自然之理也。初生啼哭,發聲不出,呃呃而作,鬱郁而為其,或短靸,上下氣不相乘。醫與果訣云:「此由胎氣不足,何更投藥!」假使成人,父母不悅,籲哉!根本不壯,何須藥餌?如果木之萎,水奚宜也?古意速用父母呼呵,及以蔥熨,令聲發越。雖然妙理,奈緣目無根本,產子育兒,當知其義理哉!
白話文:
評論說:鍾閎的聲音洪亮、遠傳、綿延不絕,這是因為他生來氣血充盈,水火調和,心腎不虛,耳目兩竅相通,大小腸互為表裡,因此聲音清脆響亮,這都是因為他的根基穩固,稟賦充實,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新生兒啼哭,聲音發不出來,呃呃作響,鬱悶不暢,有的聲音短促,上下氣息不協調。醫學書《果訣》說:「這是因為胎氣不足,怎麼還用投藥呢!」假使成年人,父母不歡喜,就會唉聲嘆氣。根本不壯,何必用藥物呢?就像樹木枯萎了,澆水又有什麼用呢?古人講的速用父母呼呵,以及用蔥熨燙的方法,讓聲音發出。雖然道理精妙,奈何現在的人不明根本,在生育子女的時候,理應知道這些道理。
5. 議視無情
議曰:天地清朗,萬物咸明,一氣盈通,三元克備。人之受胎應數,降生之後,不以貧富,其子皆致精神全,氣脈壯,視聽欣嬉取與喜怒。周晬之間,於人事情懷意旨憮叱以知其逆須方,可謂兒孩性識之本也。其或周晬已過,不認名,不猥親,常常煞顏蹙容喎臉含啼,東喚西,向南呼北面。
白話文:
論說:天地明朗,萬物都清晰,元氣充滿流暢,陰陽氣血都充足。人受孕懷胎按照一定數目,出生之後,不論貧富貴賤,他們的子女都精神充沛,氣血旺盛,視力聽力良好,對於喜歡和厭惡的事情,都欣然接受或憤怒排斥。童年時期,對人事感情的領會和意願,用呼呼叱叱的方法就可以知道他的逆反情緒,這可以說兒童心性認識能力的基礎。如果童年時期已過,卻不認識名字,不親近父母,常常愁眉苦臉,裝出厭世的表情,向東哭喊卻向西走,向南呼喚卻面向北邊。
其坐若木,其臥若屍,其行即蹶,其立用棳。筋骨氣脈柔怯虛弱,食不辭飽,渴不知飲。若也長成慵蠢,必有如此胎氣於數不足者,難保千日。良方妙劑,不謂此設。醫宜察之,學宜究之。
白話文:
他們坐著的時候像木頭一樣呆滯,躺下的時候像屍體一樣沒有生氣,走路時會跌跌撞撞,站立時需要依靠支撐。筋骨氣血柔弱無力,吃東西不知道飽足,口渴了也不懂得喝水。如果孩子長大後變得懶惰愚笨,那一定是由於在母體內就缺乏足夠的精氣神,這樣的情況很難保證能夠健康成長到一千天。優秀的藥方和治療方法,並不是為這種情況設計的。醫生應該仔細觀察這些症狀,學習研究其原因。
6. 議反身張目上竄
議曰此等症候系驚風惡逆所發,初生三五日之間便有舉目上竄,將身反張,然其非疾所作,情實駭人。凡醫工必作驚風療之,其候非也。萬一所由兒在胎中受母飲食熱毒之氣,蘊在胸堂,誕下三日之前宜與黃連去熱膩粉散毒,古人預計利害,其又與人參朱蜜湯皆清心肺積毒,既化兒腹無恙。
白話文:
這類症狀是驚風惡逆引起的,剛出生三、五天內就會出現眼神上竄、身體弓張的現象,但這不是疾病所致,而是因為震驚嚇人的緣故。所有的醫生都把它當作驚風來治療,其實這不是正確的。很有可能是嬰兒在胎中受到母親飲食中的熱毒之氣,積聚在胸中,在出生後三日之內應該給予黃連去熱膩粉散毒,古人早就預計到這些危害,所以又給予人參朱蜜湯來清心肺積毒,這樣嬰兒的肚子就會沒事了。
若不如此所生個個反張上竄,或有無作之者,鄙婦不因食啖熱毒之物,何可怪哉?或投驚風涼藥亦愈,但項明其所以用藥,智者裁之。萬一不由驚風所傳,幸與詳悉。
白話文:
如果醫生沒有很好的醫學素養,就會開出很多藥給病人。如果醫生沒有考慮到每個病症的根本原因,反而只注重醫治表面症狀,將會造成嚴重後果,使病情惡化。有的長期服用偏方治療中風,這樣的治療是不行的。就算婦女沒有吃熱的食物也不能怪罪她。有的人服用治療驚風的涼藥後病情好轉,但醫生必須清楚解釋用藥的理由,讓有智慧的人來判斷。萬一患者的病情不是因為驚風造成的,希望醫生能詳細說明情況。
7. 議乳失時哺不節
議曰:物萌失之,灌溉長必萎焦。兒誕違之,乳哺壯必怯弱。大凡生成之理,合乎中道者,以應運化之宜也。夫人失乎正禮者,乃違玄元之數也。凡兒在胎則和氣養之,食不及乳,乳飽即不食,無致劑也。雖食無乳,禍害生焉。故乳不可失時,食不可不節。乳失時兒不病自衰,食失節兒無疾自怯。
白話文:
古文探討了人出生的自然規律,強調乳食對兒童的重要性。
人出生後,需要適當的乳食,否則會導致疾病或死亡。這說明瞭人體的出生和成長需要符合自然規律,如果違反了自然規律,就會造成不良後果。
嬰兒在母親體內時,靠和氣滋養,生下來後,餵養乳汁時要注意節制,不能過多或過少。如果乳汁不充足,可以用其他食物補充,但不能完全用食物代替乳汁。如果乳汁過多,也要及時停止餵養,避免孩子吃得過撐。
餵養孩子時,要選擇適當的時間,不能過早或過晚。過早餵養,孩子的消化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消化不良。過晚餵養,孩子會餓壞了,哭鬧不止,影響睡眠。
同時也要防止飲食不節。飲食不節,就會損傷脾胃,導致孩子發育遲緩,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因此,小兒的飲食要合理,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體質和生活環境來確定。
乳者壯其肌膚,食者厚其腸胃。所謂乳哺二周三歲則益其體。今人未用奪其乳,入月恣肥甘,豈不致疾傷害,熟為吁嗟!
白話文:
母乳可以增強孩子的皮膚和肌肉,食物可以增厚他們的腸胃。所謂母乳餵養兩週三歲,則對其體質有益。現在的人沒到斷奶就已經開始吃肥甘厚味,這難道不是導致疾病的原因嗎?這真是值得嘆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