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嬰撮要》~ 卷十三 (5)
卷十三 (5)
1. 腮癰(附耳症)
後不守禁,惡寒發熱,頭暈唾痰。余謂腎虛不能攝水而為痰,清氣不能上升而頭暈,陽氣不能護守肌膚而寒熱。遂用補中益氣湯各加蔓荊子、附子各一錢,不應,乃用人參一兩、附子二錢,二劑而應,乃用十全大補湯百餘劑而痊。
一小兒先頦間腫痛,用敗毒之藥,耳中流膿,項間結核,兩目或連札,或赤痛,小便或作癢,或赤澀,皆肝膽二經風熱,用四味肥兒丸悉愈。
一小兒腮頦腫痛,服敗毒藥後,耳出穢水,余謂肝腎之症,先用九味蘆薈丸而痊。畢姻後,面黃發熱,用黃柏、知母等藥。更胸膈痞滿,食少痰壅,乃利氣化痰,加噫氣下氣,用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加乾薑、木香,尋愈。
一小兒腮腫,搽石灰末,久而不散,余用四君子加升麻、白芷,及蔥熨之法漸消;又用仙方活命,一劑而瘥。夫石灰乃辛熱燥血之藥,小兒氣血虛者搽之,反致難治。慎之!
一小兒腮間腫痛,用鐵箍散、敗毒散之類,出膿久不愈,面色黧,足心熱,口舌乾。余謂:此稟腎水不足之虛症,當補肺金,滋腎水為主。不信,仍服前劑,脾土益虛,絕生氣而歿。
升麻防風湯,治胃經實熱,咽痛口燥腮癰等症。
升麻,防風,黃柏(炒),茯苓,芍藥(炒),陳皮(各五分),連翹,當歸(各七分)
上每服二錢,水煎,仍量大小用之。
清咽利膈湯,治心脾蘊熱,或咽喉腮舌腫痛。
玄參,升麻,桔梗(炒),甘草(炒),茯苓,防風,黃芩(炒),黃連(炒),牛蒡子(炒杵),芍藥(炒。各等分)
上每服一二錢,水煎。
東垣清胃散(方見腹癰)
異功散(方見用敗毒之藥)
地黃丸(方見作渴不止)
神效蔥熨法(方見流注)
仙方活命飲(方見瘡瘍熱毒)
白話文:
腮癰(附耳症)
有個人因為病後不注意調養,出現了怕冷發熱、頭暈、吐痰等症狀。我認為這是腎虛導致無法控制體內水分,所以產生痰;清陽之氣無法上升到頭部,所以頭暈;陽氣無法保護肌膚,所以出現怕冷發熱。我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蔓荊子和附子各一錢,效果不佳。接著改用人參一兩、附子二錢,服用兩劑後才見效,之後再用十全大補湯調理一百多劑才痊癒。
有個小孩先是下巴腫痛,用了清熱解毒的藥後,耳朵開始流膿,脖子也出現淋巴結,兩眼有時紅腫,有時疼痛,小便有時會癢,有時紅澀。這都是肝膽二經有風熱引起的,用四味肥兒丸就治好了。
另一個小孩腮幫子腫痛,服用清熱解毒藥後,耳朵流出汙穢的液體。我認為這是肝腎的問題,先用九味蘆薈丸就治好了。後來結婚後,臉色發黃、發燒,就用黃柏、知母等藥治療。接著又出現胸悶、食慾不振、痰多,就用理氣化痰的藥,加上降逆氣的藥,使用六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再加乾薑、木香,就痊癒了。
有個小孩腮幫子腫起,擦了石灰粉,很久都消不下去。我用四君子湯,加上升麻、白芷,並用蔥熨的方法,腫脹才漸漸消退。後來再用仙方活命飲,一劑就好了。石灰是辛熱燥血的藥,如果小孩氣血虛弱,擦了反而會更難治,要小心!
有個小孩腮幫子腫痛,用了鐵箍散、敗毒散之類的藥,流膿很久都沒好,臉色發黑、腳心發熱、口舌乾燥。我認為這是腎水不足的虛症,應該以補肺金、滋腎水為主。他不聽,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結果脾胃更加虛弱,最後沒有生氣就過世了。
升麻防風湯,可以治療胃經實熱,像是咽喉疼痛、口乾、腮癰等症狀。
- 升麻、防風、炒過的黃柏、茯苓、炒過的芍藥、陳皮(各五分)、連翹、當歸(各七分)
- 以上藥材,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煮,用量可根據小孩年紀大小調整。
清咽利膈湯,可以治療心脾有熱,或是咽喉、腮幫子、舌頭腫痛。
- 玄參、升麻、炒過的桔梗、炒過的甘草、茯苓、防風、炒過的黃芩、炒過的黃連、炒過的牛蒡子(要搗碎)、炒過的芍藥(各等份)
- 以上藥材,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煎煮。
東垣清胃散(藥方在腹癰篇)
異功散(藥方在關於使用清熱解毒藥的章節)
地黃丸(藥方在口渴不止的章節)
神效蔥熨法(藥方在流注篇)
仙方活命飲(藥方在瘡瘍熱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