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嬰撮要》~ 卷十三 (2)
卷十三 (2)
1. 喉痹
一女子六歲,喉間腫痛,鼻中息肉,寒熱往來,小便頻數,良久變白,此肝疳之症,先用加味逍遙散加炒黑焦龍膽草,熱癢漸退,乃去龍膽草,佐以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女子七歲,鼻生息肉,搽攻毒之藥,成瘡腫痛,外用黃連、甘草、黃柏末敷之,以解熱毒,更以加味逍遙散清肝火,佐以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女子鼻中及下部,常出息肉,屢用毒藥蝕之,各挺出一條三寸許,先與龍膽草湯為主,以加味逍遙散為佐而愈。
一小兒額間赤,足心熱,喉中常痛,服清胃敗毒之藥,余謂稟腎水不足,而心火熾甚也,當用地黃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不悟。口舌赤烈,小便如淋而歿。
一女子十四歲,患前症,雜用清熱敗毒等藥,前症益甚,患陰挺。詳見下疳瘡。
牛蒡子湯,治風熱上壅,咽喉腫痛,或生乳蛾。
牛蒡子(炒杵),玄參,升麻,桔梗(炒),犀角(鎊),黃芩,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二錢,水煎服。
拔萃桔梗湯,治熱腫喉痹。
桔梗(炒),甘草(炒),連翹,梔子(炒),薄荷,黃芩(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服。
柴胡飲,解肌熱、積熱,或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大便堅實者。
黃芩(七分),甘草(四分),大黃(八分),芍藥(炒七分),柴胡,人參(各五分),當歸(一錢)
上每服一錢,姜水煎。
東垣人參安胃散,治脾胃虛熱,口舌生瘡,或傷熱乳食,嘔吐瀉痢。
人參(一錢),黃耆(炒,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酒炒,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炒,二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三因玉鑰匙,治風熱喉閉,及纏喉風。
焰硝(一兩半),鵬硝(半兩),片腦(一字),白殭蠶(一錢)
上研勻,用半錢吹入喉中,立愈。
九味蘆薈丸,治肝經積熱,咽喉口舌生瘡;或牙齦蝕爛,兩目生翳,耳中出水;或肝積瘰癧,下疳陰腫;或莖出白津,拗中結核;或小水良久變白,大便不調,肢體消瘦等症。
胡黃連,宣黃連,蘆薈,木香,白蕪荑(炒),青皮,白雷丸,鶴蝨草(各一兩),麝香(三錢)
上各另為末,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半錢,空心米湯下,仍量兒大小用。
甘桔湯,治風熱上攻,咽喉疼痛,及喉痹妨悶。
苦梗(一兩),甘草(炒,二兩)
上每服二錢,水煎。
濟生犀角地黃湯,治膏粱積毒,脾胃有熱,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
犀角,牡丹皮(各一兩),生地黃(八錢),赤芍藥(七錢)
上每服一二錢,水煎。
五味異功散(方見敗毒之藥)
六味地黃丸(方見作渴不止)
柴胡清肝散(方見脅癰,即柴胡梔子散)
補中益氣湯(方見肌肉不生)
白話文:
喉痹
有一個六歲女孩,喉嚨腫痛,鼻腔內長出息肉,忽冷忽熱,小便頻繁且長時間後變白,這是肝疳的症狀。先用加味逍遙散加上炒黑的焦龍膽草,熱癢逐漸消退,就去除龍膽草,再搭配四味肥兒丸,病就好了。
另一個七歲女孩,鼻腔長出息肉,塗抹腐蝕性的藥物後,反而變成瘡腫疼痛。外敷黃連、甘草、黃柏磨成的粉末,用來解熱毒,再用加味逍遙散來清除肝火,並搭配四味肥兒丸,病就好了。
還有一個女孩,鼻腔和下體常常長出息肉,多次用有毒的藥物腐蝕,每次都會長出約三寸長的肉條。先給她服用龍膽草湯為主,再以加味逍遙散輔助,病就好了。
有一個小孩,額頭發紅,腳心發熱,喉嚨經常疼痛,服用清胃解毒的藥物。我認為這是腎水不足,導致心火旺盛,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以抑制過旺的陽氣。但他們不聽,後來小孩口舌紅腫如火,小便淋漓不暢而死。
有一個十四歲的女孩,患有與之前類似的症狀,隨意服用清熱解毒等藥物,反而使病情加重,還患了子宮脫垂。詳細情況見下疳瘡的描述。
牛蒡子湯,治療風熱上衝導致的咽喉腫痛,或生乳蛾(扁桃腺發炎)。 (牛蒡子、玄參、升麻、桔梗、犀角、黃芩、木通、甘草,等量) 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煎服。
拔萃桔梗湯,治療因熱引起的喉嚨腫痛。 (桔梗、甘草、連翹、梔子、薄荷、黃芩,等量)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煎服。
柴胡飲,能退散肌膚熱、積熱,或發汗後殘留的熱,脈搏洪大、強勁而頻數,大便乾硬的人。 (黃芩七分,甘草四分,大黃八分,芍藥七分,柴胡、人參各五分,當歸一錢) 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水煎服。
東垣人參安胃散,治療脾胃虛弱發熱,口舌生瘡,或因過食熱性食物導致嘔吐腹瀉。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二分)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服。
三因玉鑰匙,治療風熱引起的喉嚨閉塞,以及纏喉風(咽喉腫脹到呼吸困難)。 (焰硝一兩半,鵬硝半兩,冰片一字,白殭蠶一錢) 將藥材磨勻,用半錢吹入喉嚨,立刻見效。
九味蘆薈丸,治療肝經積熱引起的咽喉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眼睛長翳,耳朵流膿;或肝積瘰癧(淋巴結核),下疳陰部腫脹;或陰莖流出白色分泌物,膕窩結核;或小便長時間後變白,大便不順暢,肢體消瘦等症狀。 (胡黃連、宣黃連、蘆薈、木香、白蕪荑、青皮、白雷丸、鶴蝨草各一兩,麝香三錢) 將藥材各自磨成粉末,用米糊製成丸子,如麻子大小。每次服用半錢,空腹用米湯送服,可根據孩童大小調整用量。
甘桔湯,治療風熱侵襲,引起的咽喉疼痛,以及喉痹(咽喉腫脹)而感到悶悶不樂。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服。
濟生犀角地黃湯,治療因飲食過於肥膩導致的毒素積聚,脾胃有熱,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 (犀角、牡丹皮各一兩,生地黃八錢,赤芍藥七錢) 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煎服。
五味異功散 (配方見於治療虛弱的藥物)
六味地黃丸 (配方見於治療口渴的藥物)
柴胡清肝散 (配方見於治療脅肋腫痛的藥物,即柴胡梔子散)
補中益氣湯 (配方見於治療肌肉不生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