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嬰撮要》~ 卷十 (13)
卷十 (13)
1. 吞酸
吞酸之症有二,熱與寒也。經曰: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東垣曰:病機作熱,攻之誤矣,濁氣不降,寒藥豈能治之。二說似乎矛盾,而實一也。《素問》言熱者,所以指其末也;東垣言寒者,所以指其本也。丹溪用吳茱萸之法,亦嘗謂之寒矣,然亦當分其虛實而治之。若煩熱作渴,好食啖物,飲食易化,是為實火內熾,而胃經熱也,宜用清涼飲之類。
若不渴喜食熱物,飲食難化,是為虛火所致,而胃經寒也,宜用香砂六君子湯之類。故東垣云:邪熱不殺穀,苟誤認為實熱,概用寒涼之劑,而變為中滿嘔吐反胃之症者,皆末傳寒中之敗症也。可不慎歟!
治驗
一小兒吞酸,用六君子湯而愈。後傷食復作,兼瀉,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乾薑,瀉頓止,又以六君子煎送四味茱萸丸而愈。
一小兒吞酸噯腐,發熱口渴,先用保和丸二服,以消宿滯,又用六君、木香、乾薑,以溫養中氣而愈。後傷冷粉,腹脹痛,余用異功散加乾薑,諸症漸愈,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將愈;又傷食吞酸腹痛,用六君、木香二劑痛止,又四劑而愈。
一小兒吞酸,喘嗽腹脹,面白兼青,余謂脾肺之氣虛,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二劑,喘脹悉愈,又用六君子湯及五味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吞酸,每食碗許,稍多則瀉或腹脹,面色黃或青白,此脾肺虛,肝木所勝,用六君、乾薑、柴胡、升麻,間佐以補中益氣湯而痊。畢姻後,兼勤於功課,仍吞酸唾痰,服清熱藥,大便不實,嗜臥少食,而似肉痿,用前藥各百餘劑而痊。
一女子吞酸唾痰,恪用清氣化痰之藥,余謂屬中氣虛,不信,後覺肚腹腫脹,大小便淋瀝而歿。
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
異功散(二方見內釣)
補中益氣湯
保和丸(二方見虛羸)
四味茱連丸(方見噫氣)
白話文:
吞酸這種病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熱性,一種是寒性。《黃帝內經》說:「各種嘔吐酸水的症狀,都屬於熱。」李東垣說:「病機表現為熱,用攻伐的方法是錯的,因為是濁氣無法下降,用寒藥怎麼能治好呢?」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致的。《黃帝內經》說的熱,是指病症的末期表現;李東垣說的寒,是指病症的根本原因。朱丹溪使用吳茱萸來治療,也認為它是寒性的,但也應該根據虛實來治療。如果出現煩躁發熱、口渴、喜歡吃東西、食物容易消化,這是實火在體內旺盛,是胃經有熱,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不口渴、喜歡吃熱的食物、食物難以消化,這是虛火引起的,是胃經寒冷,應該用香砂六君子湯這類的藥物來治療。所以李東垣說:「邪熱不會使人不消化,如果錯誤地認為是實熱,就一概使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變成腹脹、嘔吐、反胃的病症,這都是病症傳到末期轉變成寒冷的敗壞症狀啊。能不謹慎嗎!」
治療案例
一個小孩吞酸,用六君子湯治好了。後來因為吃東西不當又發病,還伴隨腹瀉,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乾薑,腹瀉立刻停止,又用六君子湯配上四味茱萸丸而治癒。
一個小孩吞酸、打嗝有腐臭味、發熱口渴,先用保和丸兩服來消除積食,再用六君子湯、木香、乾薑來溫養脾胃之氣而治癒。後來因為吃了冷粉,腹脹疼痛,我用異功散加乾薑,各種症狀逐漸好轉,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快要痊癒時,又因為吃東西不當導致吞酸腹痛,用六君子湯、木香兩劑就止痛,再用四劑就痊癒了。
一個小孩吞酸,還伴有喘嗽、腹脹、臉色發白又帶青色,我認為是脾肺之氣虛弱,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兩劑,喘嗽腹脹都好了,再用六君子湯及五味異功散而治癒。
一個十三歲的小孩吞酸,每次吃一碗飯左右,稍微多吃一點就會腹瀉或腹脹,臉色發黃或青白,這是脾肺虛弱,肝木乘勝,用六君子湯、乾薑、柴胡、升麻,間隔使用補中益氣湯而痊癒。結婚後,因為過於用功讀書,又出現吞酸、吐痰的症狀,吃了清熱藥,大便不成形,喜歡躺著、食慾不振,看起來像肌肉萎縮,用之前的藥方一百多劑而痊癒。
一個女子吞酸、吐痰,堅持使用清熱化痰的藥,我認為是中氣虛弱,她不相信,後來覺得肚子腫脹,大小便不順而過世。
(以下列出藥方名稱,原文說藥方內容在其他地方有記錄)
- 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叫做香砂六君子湯)
- 異功散
- 補中益氣湯
- 保和丸
- 四味茱萸丸
2. 脾弱多困
丹溪云: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夫胃陽也,主氣。脾陰也,主血。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清氣上升,糟粕下降,納五穀,化津液,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陰陽得此,謂之橐籥。故東垣以脾胃為五臟之根本也。脾氣既弱則健運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已失職,而嗜臥多困所由生焉。
法當溫補其脾,脾氣既旺,則臟腑清陽之氣升舉,易於運行,又何困倦之有。海藏用四君子加木香、半夏,白朮倍之,薑、棗煎服,誠良法也。若脾虛,好睡多驚,則是心血虛而火動之,宜安神養血。若因心脾氣虛有痰者,宜用人參、五味子、茯苓以補心氣;當歸、芍藥、酸棗仁以養心血;橘紅、半夏以開痰。若因脾肺氣虛,胸膈有痰,用補中益氣湯以健脾胃;膽星天竺丸以化痰涎。
若因飲食停滯而作,用四君子湯以益脾土;山楂、神麯以消飲食。若因脾虛而好睡,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脾氣;當歸、芍藥以生脾血。芍藥須用酒拌炒黃,不則酸寒傷脾,此假熱以對假寒也。若乳母飲酒,致兒昏醉好睡者,以乾薑、陳皮煎湯解之,不應,用異功散加乾葛即愈矣。
治驗
楊永興子年七歲,嗜臥兼驚,久不愈。余曰:好睡是脾氣虛困也,善驚是心血虛怯也。此心火不能生脾土,子母俱病。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黃丸加鹿茸而愈。
一小兒母因醉後飲乳,困睡不醒,遍身如丹瘤,先君謂酒毒為患,用葛花解醒湯,令母子俱服而愈。
一小兒病後嗜臥,飲食少思,面色痿黃,中隱青色,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升麻為末,每服錢許,日二三次,月餘稍愈。又飲食過多,更患嘔吐,手足並冷,飲食頓減,先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木香、乾薑,二劑諸症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為末,日服二三次,月餘而安。
一小兒九歲,患痢後嗜臥唾痰,服化痰藥,吐痰益甚,而臥床三年矣。面色痿黃兼白,或時青赤,右關脈微細,左關脈弦數,余謂肝火乘脾,用六君、升麻、柴胡三十餘劑而稍健,乃以補中益氣湯間服,又各三十餘劑而少坐,又五十餘劑而痊。
一女子十一歲,患痢後,嗜臥唾痰,飲食難化,胸腹膨脹,服化痰利氣之劑益甚,余謂悉屬脾胃氣虛,而飲食化痰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兩月而愈。又傷食吐瀉,用六君子湯,月餘不應,乃以人參五錢,乾薑五分,薑棗煎服百餘劑始應,仍用補中益氣、異功散而痊。
膽星天竺丸,治小兒痰涎上壅,喘嗽不休。
牛膽南星(一兩),半夏(湯泡去皮臍薑汁製),白附子(湯泡去皮臍。各五錢),天竺黃(三錢),天麻,防風(各二錢),辰砂(一錢另研水飛)
上為末,甘草湯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空心薄荷淡薑湯化下。
白話文:
脾弱多困
明代名醫朱丹溪說:「脾具有像大地般安靜穩定的特性,但同時也具有像天一樣剛健運行的功能。胃屬於陽,主導氣;脾屬於陰,主導血。胃負責接受食物,脾負責運化食物。一接受、一運化,才能產生精氣。清氣上升,糟粕下降,吸收五穀,轉化成津液,其中清澈的部分化為營養,濁的部分化為防禦。陰陽之間這樣協調運作,就像風箱一樣。因此,元代名醫李東垣認為脾胃是五臟的根本。如果脾氣虛弱,運化的功能就無法正常進行,產生精氣的功能也失職,就會導致嗜睡和容易疲倦。」
正確的方法應該溫補脾氣。當脾氣旺盛時,臟腑的清陽之氣就能上升,容易運行,那又怎麼會感到困倦呢?明代名醫王海藏使用四君子湯,再加入木香、半夏,並將白朮的用量加倍,用薑和棗煎服,這確實是個好方法。如果脾虛導致嗜睡且容易驚醒,那是因為心血虛弱而導致虛火妄動,應該使用安神養血的藥方。如果是因為心脾氣虛有痰,應該使用人參、五味子、茯苓來補心氣;當歸、芍藥、酸棗仁來養心血;橘紅、半夏來化痰。如果是因為脾肺氣虛,胸膈有痰,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健脾胃;膽星天竺丸來化痰。
如果是因為飲食停滯所導致,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來健脾;山楂、神曲來幫助消化。如果是因為脾虛導致嗜睡,可以使用五味異功散來補脾氣;當歸、芍藥來滋養脾血。芍藥必須用酒拌炒至黃色,否則其酸寒的特性會傷害脾臟,這是一種用假熱來對治假寒的方法。如果是哺乳期的母親飲酒,導致嬰兒昏睡不醒,可以用乾薑、陳皮煎湯來解酒,如果沒效,可以使用異功散加葛根就能痊癒。
治療案例
楊永興的兒子七歲,常常嗜睡且容易驚醒,很久都沒好。我說:「嗜睡是脾氣虛弱的表現,容易驚醒是心血虛弱的表現。這是心火不能滋養脾土,導致母子俱病。」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並加入鹿茸,就痊癒了。
一個小孩的母親因為喝醉酒後哺乳,導致小孩昏睡不醒,全身長滿像丹瘤一樣的紅點,我父親認為是酒毒所致,使用葛花解醒湯,讓母子一同服用就痊癒了。
一個小孩生病後嗜睡,食慾不振,臉色萎黃,臉部有隱約的青色。使用五味異功散,再加入柴胡、升麻磨成粉,每次服用少許,一天服用二到三次,一個月後稍有好轉。後來因為吃太多又開始嘔吐,手腳冰冷,食慾大減,先使用六君子湯,再加入升麻、柴胡、木香、乾薑,服用兩劑後,各種症狀漸漸好轉,再使用補中益氣湯磨成粉,每天服用二到三次,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
一個九歲的小孩,拉肚子後嗜睡並且咳痰,服用化痰藥後,痰反而更多,臥床三年。臉色萎黃且發白,有時發青發紅,右寸脈微弱細小,左寸脈弦數,我認為是肝火侵犯脾臟,使用六君子湯、升麻、柴胡三十多劑後稍微好轉,再配合補中益氣湯交替服用,又是三十多劑後能坐起來,再服用五十多劑就痊癒了。
一個十一歲的女孩,拉肚子後嗜睡並且咳痰,消化困難,胸腹脹滿,服用化痰理氣的藥反而更嚴重,我認為這都是脾胃氣虛導致飲食化為痰。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五味異功散,兩個月後就痊癒了。後來又因吃壞東西導致嘔吐腹瀉,使用六君子湯,一個多月沒效果,改用人參五錢、乾薑五分,用薑和棗煎服一百多劑才有效,再用補中益氣湯和異功散就痊癒了。
膽星天竺丸,治療兒童痰涎阻塞,咳嗽不止的症狀。
成分:牛膽南星(一兩),半夏(用薑汁泡製並去除皮臍,五錢),白附子(用薑汁泡製並去除皮臍,五錢),天竺黃(三錢),天麻,防風(各二錢),辰砂(一錢,另外研磨成水飛粉)。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甘草湯製成丸子,像芡實一樣大。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淡薑湯送服。
五味異功散
六君子湯
四君子湯(藥方見於原文內文)
補中益氣湯(藥方見於原文內文虛羸篇)
六味地黃丸(藥方見於原文內文腎臟篇)
葛花解醒湯(藥方見於原文內文熱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