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鐵鏡》~ 卷五 (7)
卷五 (7)
1. 三消
三消之症,實熱者少,虛熱者多,不足之症也。若作有餘治之,誤矣!始而心肺消渴,或脾胃消中,或腎水消濁,傳染日久,則腸胃合消,五臟乾燥,精神倦怠,以致消瘦四肢。
消渴:心火動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熱於肺,渴飲茶水,飲之又渴,名曰上消。治宜蓮花飲為主,次以生津四物湯。川芎八分,歸身一錢,生地酒洗一錢,知母一錢,白芍用濕紙包煨一錢,麥冬去心一錢,川連八分,烏梅肉五分,天花粉七分,薄荷、石蓮肉、蜜炒川黃柏、炙甘草各五分。
消肌:脾火動而消中,中消於脾,移熱於胃,喜多食,食無足時,小便色黃,名曰中消。宜用石膏、知母、甘草、人參,倍加石膏,外加粳米。次宜生津養脾。
消濁:火動消腎,移熱於膀胱,小便渾濁,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宜用蓮子、知母、芡實、麥冬,入四物湯服之。
凡消症,務要養脾生肺,降火滋陰,病自除矣。
總治三消:以生血為主。用黃連、天花粉二味為末,藕汁、生地汁、生薑汁、人乳並蜜,共和二末為丸,每次一指而大,白湯送下。
白話文:
三消這種病症,實際上屬於熱性的情況較少,多數是虛熱,是身體不足的表現。如果把它當成身體有餘來治療,那就錯了。剛開始可能發生心肺的消渴,或是脾胃的消中,或是腎水的消濁。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腸胃一起消,導致五臟乾燥,精神疲憊,進而變得消瘦、四肢無力。
消渴,是因為心火旺盛而向上消耗,這種上消的情況會從心臟將熱傳到肺部,導致口渴,不停想喝茶水,喝了又渴,這就叫做上消。治療上應該以蓮花飲為主,再搭配生津四物湯。生津四物湯的藥材組成為:川芎八分、當歸身一錢、酒洗生地一錢、知母一錢、用濕紙包住煨過的白芍一錢、去心麥冬一錢、川連八分、烏梅肉五分、天花粉七分,再加上薄荷、石蓮肉、蜜炒川黃柏、炙甘草各五分。
消肌,是因為脾火旺盛而向中間消耗,這種中消的情況會從脾臟將熱傳到胃部,導致很愛吃東西,卻怎麼吃都覺得不夠,而且小便顏色黃,這就叫做中消。治療上應該使用石膏、知母、甘草、人參,並且加倍使用石膏,再加入粳米。接下來應該用生津養脾的方式治療。
消濁,是因為火熱消耗腎臟,將熱傳到膀胱,導致小便渾濁,顏色像油脂一樣,這就叫做下消。治療上應該使用蓮子、知母、芡實、麥冬,加入四物湯一起服用。
所有消的病症,都必須要注重養護脾臟、滋養肺部,降火、滋陰,這樣病自然就會好。
總的來說,治療三消主要以生血為主。將黃連、天花粉磨成粉末,再用藕汁、生地汁、生薑汁、人乳和蜂蜜一起調和,做成每次如一個手指大小的藥丸,用白開水送服。
2. 膀胱氣痛
嬰兒小腸與膀胱氣痛在臍下氣海兩邊。筋腫到腎囊邊。痛不可抵。治用川楝子、橘核、小茴香、荔枝核。俱焙炒為末。白酒熱調三四錢一服。不數服即愈。
白話文:
嬰兒的小腸和膀胱脹氣疼痛,位置在肚臍下方氣海穴的兩側,(脹氣)導致筋脈腫脹到陰囊旁邊,疼痛難以忍受。治療方法是用川楝子、橘核、小茴香、荔枝核,全部都先烘焙炒過再磨成粉末,用溫熱的白酒調和三四錢的藥粉服用,服用幾次就會痊癒。
3. 呆笑
兒無甚病。忽然見人呵呵而笑。即不見人亦然。每日如是。治用桔梗三錢。半夏五錢。木通一錢。甘草五錢。煎服。隨於頂心百會穴。艾灸二壯。即愈。
白話文:
小孩沒什麼病,突然看到人就呵呵地笑,即使沒看到人也一樣,每天都這樣。治療方法是用桔梗三錢、半夏五錢、木通一錢、甘草五錢,加水煎煮後服用。接著在頭頂正中央的百會穴,用艾草灸兩次,病就好了。
4. 不寐多困
嬰兒不睡有二:一心虛,一膽虛。 睡中不聞人聲,忽醒而不寐者,此心血不足;宜用人參安神丸。有睡中稍聞人聲響動,即驚而不寐者,此膽虛之極;宜用參竹湯。
多睡者,脾氣虛弱,健運之令不行而嗜臥也。治宜溫補脾胃:以四君子湯加木香、半夏;倍加白朮。
白話文:
嬰兒睡不著覺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心虛,另一種是膽虛。如果睡覺時聽不見外界聲音,卻突然醒來而睡不著,這是因為心血不足,適合服用人參安神丸。如果睡覺時稍微聽到一點聲音就驚醒而睡不著,這是因為膽氣虛弱到極點,適合服用參竹湯。
至於嗜睡,是因為脾氣虛弱,脾胃運化的功能失常,才會喜歡睡覺。治療上應該溫補脾胃,用四君子湯加上木香、半夏,並加倍白朮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