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發揮》~ 卷之四 (7)
卷之四 (7)
1. 調理脾胃
乳食。兒之賴以養命者也。養子歌云。乳多終損胃。食壅即傷脾。甚矣乳食之不可不節也。難經云。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誠調理脾胃之大法也。蓋飽則傷胃。飢則傷脾。熱則傷胃。寒則傷脾。今之養子者。穀肉菜果。順其自欲。唯恐兒之飢也。兒不知節。必至飽方足。
富貴之兒。脾胃之病。多傷飲食也。貧賤之子無所嗜。而脾胃中和之氣不損也。傷之輕者。損谷自愈。傷之重者。則消導之。宜胃苓保和丸養脾消積丸主之。傷之甚者。則推去之。審其所傷之物。如傷熱食者。宜三化丸三黃枳朮丸木香檳榔丸。傷冷物。宜三稜消積丸丁香脾積丸主之。
如脾胃素弱食少。但過食則傷者。補脾進食。肥兒丸要藥也。
一富家生子甚弱。結義予為家公。予重其義。朝夕戒其乳母。乳食不可太飽。或煮以爛粥嚼而哺之。其一切肉果餅粑甘肥生冷之物皆禁之。或有小疾。專以補脾胃為主。其子自幼至長。亦無大疾。今氣實力壯。飲食多而不傷。寒暑不能侵。南北奔走不為勞。嘗語人曰。生我者父母也。養我者萬家公也。
一兒生二月。忽昏睡不乳。予以日計之。非變蒸也。視有二乳母。皆年少氣壯者。其乳必多。更代與之。必傷乳也。戒以今且損之。令飢一日自愈。後宜絕之。只用一乳母可也。次日果安。父母如其教。亦無傷食之病。
醫藥者。兒之所以保命者也。無病之時。不可服藥。一旦有病。必請專門之良。老誠忠厚者。浮誕之粗工。勿信也。如有外感風寒。則發散之。不可過汗亡其陽也。內傷飲食。則消導之。不可過下亡其陰也。小兒易虛易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藥必對證中病。勿過劑也。病有可攻者急攻之。
不可喜補惡攻。以夭兒命。雖有可攻者。猶不可犯其胃氣也。小兒用藥。貴用和平。偏熱偏寒之劑。不可多服。如輕粉之去痰。硇砂之消積。硫黃之回陽。有毒之藥。皆宜遠之。故發散者宜惺惺散。消導者宜保和丸。虛實補瀉。按錢氏五臟補瀉之方加減用之。誤服熱藥者。宜大豆卷散主之。
誤服寒藥者。宜益胃散主之。汗下太過者。宜黃耆建中湯主之。
小兒久病。只以補脾胃為主。補其正氣。則病自愈。宜養脾丸。加所病之藥一二味在內服之。
或問脾胃補瀉之味。予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者。寒熱溫涼平也。五味者。酸苦辛甘鹹也。氣為陽。陽不足者補之以氣。味為陰。陰不足者補之以味。故肝屬木。味以辛補酸瀉。氣以溫補涼瀉。心屬火。味以咸補苦瀉。氣以熱補寒瀉。肺屬金。味以酸補辛瀉。
氣以涼補溫瀉。腎屬水。味以苦補咸瀉。氣以寒補熱瀉。是四臟者。各屬一季。味則逆之。氣則從之。以補以瀉也。至於脾胃屬土。寄於四季。無定位。無從逆也。故於五味相濟。四季均平。以中和為主。補瀉亦無偏勝也。況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而惡熱。偏寒偏熱之氣。固不可以專用。
白話文:
嬰兒的乳汁和食物,是賴以維持生命的根本。有句養育孩子的歌謠說:「乳汁過多最終會損傷脾胃,食物積滯就會傷害脾胃。」可見乳食的節制非常重要。《難經》也說:「損傷脾胃的人,要調理飲食,使其適應寒溫。」這才是調理脾胃的根本大法。因為吃太飽會傷胃,飢餓會傷脾,過熱會傷胃,過冷會傷脾。現在養育孩子的人,給予穀物、肉類、蔬菜、水果,都順著孩子的慾望,唯恐孩子餓著。孩子不懂得節制,一定會吃到飽才滿足。
富貴人家的孩子,脾胃的疾病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節制造成的。而貧賤人家的孩子因為沒有太多可選擇的食物,反而脾胃之氣能夠保持平和而不受損。如果傷食情況輕微,減少飲食就能自癒;如果傷食嚴重,就要用消食導滯的方法,適合服用胃苓丸、保和丸或養脾消積丸等藥物。傷食非常嚴重的,就要用推拿的方法來治療,並仔細分辨所傷的食物。如因吃熱食而傷食的,適合服用三化丸、三黃枳朮丸或木香檳榔丸;如果因吃冷食而傷食的,適合服用三稜消積丸或丁香脾積丸等藥物。
如果脾胃原本就虛弱,食量少,只是偶爾吃多而傷食的,就要用補脾健胃、促進食慾的藥物,肥兒丸是重要的選擇。
曾經有一個富貴人家,生了一個體質非常虛弱的孩子,認我做義父。我非常重視這份情義,早晚都告誡孩子的乳母,餵奶和餵食都不可過飽。或者煮爛粥給孩子吃,用咀嚼過的方式餵食。禁止一切肉類、水果、餅乾糕點等肥甘生冷的食物。如果孩子有小病,就專注於調理脾胃。這個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大病,現在氣力充足,飲食量大也不會損傷脾胃,寒暑都不會侵襲,南北奔波也不會感到勞累。他曾經告訴別人說:「生我的是父母,養我的是義父。」
曾經有個嬰兒出生兩個月,突然昏睡不醒,不吃奶。我按日推算,並非是變蒸的現象。看到有兩個乳母,都年少氣壯,奶水必定很多。輪流餵奶,必定會傷到孩子的脾胃。我告誡他們要減少餵奶,讓孩子餓一天就會好。之後只用一個乳母就足夠了。第二天,孩子果然痊癒了。孩子的父母聽從我的教導,之後孩子也沒有發生飲食不適的病症。
醫藥是孩子用來保命的,沒有生病的時候不可以亂吃藥。一旦生病,一定要請專門、有醫德的醫生。對於那些誇誇其談、不夠專業的醫生,不要相信他們。如果有外感風寒,就要用發散的方法治療,但不可過度發汗而耗傷陽氣;如果是內傷飲食,就要用消食導滯的方法治療,但不可過度瀉下而耗傷陰氣。小兒容易虛弱也容易實證,虛證就用補益的方法,實證就用瀉下的方法。用藥一定要對症,不可過量。對於可以攻邪的病症,要及時攻邪,但不可一味補益而害怕攻邪,這樣會危及孩子的生命。即使有可以攻邪的病症,也不能傷害到孩子的胃氣。小兒用藥,貴在平和,偏熱或偏寒的藥物,不可多用。例如輕粉具有去痰的作用,硇砂具有消積的作用,硫黃具有回陽的作用,這些有毒性的藥物都應該避免使用。因此,發散的藥物適合用惺惺散,消食導滯的藥物適合用保和丸。虛證和實證的補瀉方法,要按照錢氏的五臟補瀉的方劑加減使用。如果誤服熱性藥物,適合服用大豆卷散;如果誤服寒性藥物,適合服用益胃散。如果發汗或瀉下過度,適合服用黃耆建中湯。
小兒久病不癒,要以調理脾胃為主,補益正氣,疾病自然就會痊癒。適合服用養脾丸,並在藥方中加入一兩味針對疾病的藥物。
有人問我,脾胃補瀉的藥物是什麼味道?我說,上天給人提供五氣(寒、熱、溫、涼、平),大地給人提供五味(酸、苦、辛、甘、鹹)。氣屬陽,陽氣不足就用氣來補;味屬陰,陰血不足就用味來補。肝屬木,味道用辛味補,用酸味瀉;氣用溫補,用涼瀉。心屬火,味道用鹹味補,用苦味瀉;氣用熱補,用寒瀉。肺屬金,味道用酸味補,用辛味瀉;氣用涼補,用溫瀉。腎屬水,味道用苦味補,用鹹味瀉;氣用寒補,用熱瀉。這四臟,各屬一季,味道與之相反,氣則與之相同。用補或瀉的方法來調整。至於脾胃屬土,寄居於四季,沒有固定的位置,也無法逆其性。所以要用五味來調和,使其四季均平,以中和為主。補瀉也沒有偏勝。況且脾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胃喜歡清淡而討厭燥熱。偏寒或偏熱的藥物,都不可以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