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幼科發揮》~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疸有二證,有因天地濕熱之氣而發之者。有因水穀之濕熱而發之者。

小兒之病。多因濕熱食積。與大人不同。宜茵陳胃苓丸主之。

胃苓丸(末一兩),茵陳(末五錢),碾勻。神麯糊丸。燈心煎湯下。

一兒十四歲病疸。面目俱黃。用:

黃連,黃柏,梔子仁,茵陳,豬苓,澤瀉,枳實,厚朴(各二錢),大黃(一錢),上為末。神麯糊丸。陳米湯下。初服二日。吐宿冷黃水二三碗。又二日利三行。五日退。

白話文:

黃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外在環境的濕熱之氣而發病,另一種是因飲食水穀的濕熱而發病。

小孩子的黃疸,大多是因為濕熱加上飲食積滯所引起,和成年人不同,應該用茵陳胃苓丸來治療。

茵陳胃苓丸的配製方法是:將胃苓丸(藥末一兩)和茵陳(藥末五錢)磨細混合均勻,用神麯糊做成藥丸,再用燈心草煎湯送服。

有一個十四歲的男孩得了黃疸,臉和眼睛都發黃,用以下的藥方:

黃連、黃柏、梔子仁、茵陳、豬苓、澤瀉、枳實、厚朴(各二錢),大黃(一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麯糊做成藥丸,用陳米湯送服。剛開始服用兩天,吐出前一晚的冷黃水二三碗。又過了兩天,腹瀉三次。五天後,黃疸消退。

2. 調理脾胃

人以脾胃為本。所當調理。小兒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調理也。調理之法。不專在醫。唯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藥。使脾胃無傷。則根本常固矣。

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而惡熱。故用藥者。偏寒則傷脾。偏熱則傷胃也。制方之法。宜五味相濟。四氣俱備可也。故積溫則成熱。積涼則成寒。偏熱偏寒。食也。食多則飽。飽傷胃。食少則飢。飢傷脾。故調脾胃。宜節飲食。適寒溫也。今之調脾胃者。不知中和之道。偏之為害。喜補而惡攻。害於攻者大。害於補者豈小小哉。

兒有少食而易飽者。此胃之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陽。養脾之陰。宜錢氏異功散合小建中湯主之。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白芍,當歸,桂皮(各等分),木香,砂仁(各減半)上為末。神麯糊丸。麻子大。米飲下。

兒有多食而易飢者。此脾胃之邪熱甚也。宜瀉脾胃之火。三黃枳實丸主之。

枳實,白朮,黃連,黃芩,大黃(煨各等分),上共為末。神麯糊丸。麻子大。白湯下。

本縣大尹朱云閣公子。常有脾胃病。向是韓醫生調治。平時服養脾丸。傷食服保和丸。未有寧日。一旦問余云。聞汝小兒甚精。小官人脾胃久虛。汝可治之。余曰。當攻補兼用。不可偏補偏攻。韓醫云。密齋非所長也。如專補脾胃。則飲食難化。如專消導。則中氣易耗。尹不聽曰。汝進一方來。乃進養脾肥兒丸。用:

人參,白朮,甘草,陳皮,枳實,木香,茯苓,砂仁,山藥,蓮肉,麥芽,神麯,山楂青皮,共為末。荷葉浸水煮粳米飯丸。麻子大。米飲下。修合服之。大效。再無脾胃之病。尹乃相信賜匾。

乳母者。兒之所依為命者也。如母壯則乳多而子肥。母弱則乳少而子瘠。母安則子安。母病則子病。其干係匪輕。蓋乳者血所化也。血者水穀之精氣所生也。飲食入胃。氣通於乳。母食熱則乳亦熱。母食冷則乳亦冷。故兒傷熱乳者則瀉黃色。黃芩芍藥湯加黃連主之。傷冷乳則瀉青色。

理中丸主之。乳多者則絕之。不爾令兒吐乳也。乳少者。宜調其乳母。使乳常足。不可令兒飢。以他物飼之。為害甚大。調乳母宜加減四物湯。豬蹄湯主之。乳母忌酒面生冷。次及一切辛熱之物。常作豬蹄湯與之甚良。乳母經閉經漏。宜請醫治之。恐乳少也。

一小兒食肉早。得脾胃病。或泄痢。腹大而堅。肌肉消瘦。已成疳矣。其母日憂兒病益深。予見憫之。乃制一方。人參黃耆蜜炙。白茯苓白朮粉草當歸川芎以補脾胃養氣血。陳皮青皮半夏曲木香砂仁枳實厚朴神麯麥糵面以消積。三稜莪朮煨九肋鱉甲醋煮以消癖。黃乾蟾燒灰存性使君子夜明砂以除疳熱。

共二十三味碾末。粟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炒米湯下。調理而安。

白話文:

人以脾胃為根本,所以要好好調理。小孩的脾胃通常比較虛弱,更要特別注意調理。調理的方法不只靠醫生,最重要的是照顧好哺乳的母親,控制飲食,謹慎用藥,讓脾胃不受損傷,這樣根本才會穩固。

脾喜歡溫暖,討厭寒冷;胃喜歡清淡,討厭燥熱。所以用藥的時候,藥性偏寒會傷到脾,偏熱會傷到胃。開藥方的時候,最好是五味調和,四氣俱全。如果累積過多溫熱,就會變成熱症;累積過多寒涼,就會變成寒症。飲食偏熱或偏寒,都會對脾胃不好。吃太多會飽脹,飽脹會傷胃;吃太少會飢餓,飢餓會傷脾。所以要調理脾胃,應該控制飲食,讓身體處在適當的寒溫狀態。現在的人調理脾胃,不知道中和的道理,偏於一方都會有害。喜歡補益而討厭攻伐,攻伐的害處很大,補益的害處難道就小嗎?

有些小孩吃一點就飽了,這是因為胃無法正常接受,脾也無法正常消化。應該增強胃的陽氣,滋養脾的陰氣,可以用錢氏異功散搭配小建中湯來治療。

(藥方: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白芍、當歸、桂皮各等份,木香、砂仁各減半,磨成粉末,用神麴糊做成藥丸,像麻子一樣大,用米湯送服。)

有些小孩吃很多卻容易餓,這是因為脾胃裡有邪熱。應該瀉掉脾胃的火氣,可以用三黃枳實丸來治療。

(藥方:枳實、白朮、黃連、黃芩、大黃(煨過)各等份,一起磨成粉末,用神麴糊做成藥丸,像麻子一樣大,用白開水送服。)

本地縣令朱云閣的公子,常常有脾胃方面的疾病,之前都是韓醫生在治療,平常吃養脾丸,吃壞東西就吃保和丸,沒有一天安寧。有一天他問我說,聽說你很會照顧小孩,我的公子脾胃虛弱很久了,你可以幫他看看嗎?我說,應該攻補兼施,不能偏於補或偏於攻。韓醫生說,這是他的專長,如果只補脾胃,飲食難以消化;如果只消導,中氣容易耗損。縣令不聽,說:「你開個藥方來。」於是我開了養脾肥兒丸:

(藥方:人參、白朮、甘草、陳皮、枳實、木香、茯苓、砂仁、山藥、蓮肉、麥芽、神麴、山楂、青皮一起磨成粉末,用荷葉浸泡過的水煮的粳米飯做成藥丸,像麻子一樣大,用米湯送服。)

照這個藥方配製服用後,效果很好,再也沒有脾胃方面的疾病了,縣令非常相信我,還賜給我匾額。

哺乳的母親是嬰兒賴以生存的根本。母親身體強壯,乳汁就多,孩子就長得肥胖;母親身體虛弱,乳汁就少,孩子就長得瘦弱。母親安康,孩子就安康;母親生病,孩子也會生病。這其中的關係非常重要。乳汁是由血液轉化而來的,血液又是水穀的精氣所生成的。飲食進入胃中,氣就會通到乳汁。母親吃熱的東西,乳汁也會變熱;母親吃冷的,乳汁也會變冷。所以如果嬰兒吃了過熱的乳汁,就會拉黃色的稀便,可以用黃芩芍藥湯加黃連來治療;吃了過冷的乳汁,就會拉青色的稀便,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乳汁過多就要停止哺乳,不然嬰兒會吐奶。乳汁不足,應該調理母親的身體,使乳汁充足,不能讓嬰兒餓肚子,用其他東西餵食,危害很大。調理母親可以用加減四物湯或豬蹄湯。母親要忌酒、麵食、生冷和一切辛辣燥熱的食物,常喝豬蹄湯對她很好。如果母親有月經不調,也要請醫生治療,以免乳汁減少。

有個小孩很早就吃肉,結果得了脾胃方面的疾病,不是拉肚子就是腹部腫大堅硬,肌肉消瘦,已經變成疳病了。他的母親每天都很擔心,看他病情越來越嚴重,我覺得很可憐。於是我開了一個藥方,用人參、黃耆(蜜炙)、白茯苓、白朮、粉草、當歸、川芎來補養脾胃和氣血;用陳皮、青皮、半夏曲、木香、砂仁、枳實、厚朴、神麴、麥糵(麵)來消積;用三稜、莪朮(煨過)、九肋鱉甲(醋煮)來消癖;用黃乾蟾(燒灰存性)、使君子、夜明砂來去除疳熱。

一共二十三味藥磨成粉末,用小米糊做成藥丸,像麻子一樣大,每次吃二十五丸,用炒米湯送服。調理之後,病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