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發揮》~ 卷之三 (20)
卷之三 (20)
1. 痢疾
初病痢者。腹中急痛。大便窘迫。小便赤澀。身熱飲水。宜急下之。輕者三黃枳朮丸。重者木香檳榔丸。去其陳垢其痢自止。此時邪氣未動。正氣未傷。故宜下之。若喜補惡攻。使邪氣日強。正氣日弱。不下之則積熱不除。下之則脾胃俱弱。釀成大病。醫之過也。
初病泄瀉。漸變痢者。此時宿垢已去。不可再下。如有腹痛裡急後重之證。乃未盡之餘邪也。宜去積止痢。去積保和去滯丸。止痢香連丸。
痢久不止者。名休息痢。家傳和中丸。
或問。赤痢為熱。白痢為寒何如。曰。原病式論之詳矣。痢下赤白。皆濕熱也。赤者自小腸來。小腸者心之腑。心屬火故其色赤。白者自大腸來。大腸者肺之腑也。肺屬金故其色白。赤者屬熱。白者屬濕。濕亦熱也。經云。濕盛而熱也。若初痢下鮮血者。非赤也。此風熱之毒。宜剪紅丸主之。如痢下瘀血。或如豆汁者。此濕氣下血也。宜胃風湯主之。
或問。河間云。行氣則後重除。養血則痢止。此千古不易之法也。今幼科治痢之方。不用其法何也。曰。痢者。素云腸澼。難云大瘕泄。古云滯下。腸澼者。因於飽食也。大瘕泄者。食症也。滯下者。積滯之物下出也。故云無積不成痢。治法以攻積為先務也。積不去則氣不行。
去積所以行其氣。而不裡急後重也。熱則傷血。痢久則傷血。去熱止泄。所以養其血也。法雖不同。意則合也。
或問。丹溪云。先瀉後變痢者脾傳腎也難治。先痢後變瀉者腎傳脾也易治。何以言之。曰。脾主濕。濕勝則濡瀉。瀉者脾之病也。瀉久不止。又變成痢。痢下後重腎病也。如痢非真痢也。故後重者。胃氣之下陷也。膿血者。腸垢之下溜也。真氣敗而穀氣絕。是謂難治。腎惡濕。
小兒久坐濕地則傷腎。裡急後重。便膿血者。腎之病也。痢久不止。忽變成瀉。濕去而脾病在也。故里不急痛者。濕熱之毒除也。便無膿血者。陳莝之穢盡也。腸胃通而水穀行。故易治。
或問。痢疾身涼脈靜者生。身熱脈躁者死。其然乎。曰。初病時。邪氣方盛。身熱脈躁者多。不可呼為死證也。邪氣盛則實。可急下之。邪去脈自衰身自涼也。痢久而身熱脈躁。則不可治也。脈靜身涼。久痢之後。真氣已虛之脈也。身宜溫。不可太涼。脈宜靜不可太弱。經云。
瀉痢五虛者死。脈細一也。皮寒二也。少氣三也。泄痢不止四也。飲食不入五也。此脈靜身涼之言。不可執著也。
痢久不能食。或有食入即吐者名噤口痢。即經所謂五虛者死。古方雖多。無甚效者。大抵瀉痢日久。津液已竭。脾胃虛弱。不能食也。宜以補脾為主。白朮散去乾葛加炒乾姜主之。能食者生矣。不能食者死。
痢久脫肛者。氣血虛也。素云下陷者虛也。難云出者為虛。古方多用澀劑。如蝟皮木賊之類。此治其標也。當用河間行氣養血之法。痢止後重除。肛腸自不脫出矣。加減八珍丸主之。
白話文:
剛開始得痢疾的人,肚子會突然劇痛,想大便卻又難以順暢,小便會呈現紅色且排尿困難,身體發熱想喝水。這時候應該趕快用藥讓腸胃疏通,輕微的可以吃三黃枳朮丸,嚴重的話則吃木香檳榔丸,把腸胃裡的髒東西排乾淨,痢疾自然就會停止。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病邪還沒有深入,身體的正氣也沒有受到損傷,所以適合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如果喜歡用補藥,而害怕使用攻邪的藥,會使病邪越來越強,正氣越來越弱,不瀉下反而會使積熱無法消除,瀉下又會導致脾胃虛弱,最後釀成大病,這是醫生的過錯。
剛開始是拉肚子,後來慢慢變成痢疾的,這時身體裡的髒東西已經排掉了,不能再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如果有腹痛、想大便卻拉不出來、排便後還想再排的感覺,這是因為還有殘餘的病邪沒有清除,應該要用消除積滯和止痢的藥。消除積滯可以用保和去滯丸,止痢則用香連丸。
痢疾久治不好,就叫做休息痢,可以用家傳的和中丸治療。
有人問,紅色的痢疾是熱症,白色的痢疾是寒症,這是怎麼回事?回答說,《原病式》這本書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無論是紅色還是白色的痢疾,都是濕熱引起的。紅色痢疾來自小腸,小腸是心的附屬器官,心屬火,所以顏色是紅色的。白色痢疾來自大腸,大腸是肺的附屬器官,肺屬金,所以顏色是白色的。紅色痢疾是熱症,白色痢疾是濕症,而濕也是熱的一種,就像經典說的,濕氣過盛就會發熱。如果剛開始得痢疾就拉出鮮血,這不是紅痢,而是風熱的毒,應該用剪紅丸來治療。如果拉出瘀血,或者像豆汁一樣的東西,這是濕氣導致的下血,應該用胃風湯來治療。
有人問,河間說,疏通氣機就可以消除排便後仍想排便的感覺,養血就可以止住痢疾,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道理。為什麼現在小兒科治療痢疾的方法,卻不用這個原則呢?回答說,痢疾,古時候叫做腸澼,也就是拉肚子,但不能說是嚴重的拉肚子,古時候也叫做滯下。腸澼,是因為吃太飽引起的;嚴重的拉肚子,是因為食物積滯;滯下,是因為積滯的東西要排出來。所以說沒有積滯就不會得痢疾,治療的方法首先要攻下積滯。積滯不去,氣機就無法順暢。
去除積滯,就是為了疏通氣機,這樣就不會有排便後仍想排便的感覺。熱會傷血,痢疾久了也會傷血,清除熱邪、止住拉肚子,就是為了養血。方法雖然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
有人問,丹溪說,先拉肚子後變成痢疾的是脾傳給腎,很難治療;先得痢疾後變成拉肚子的是腎傳給脾,比較容易治療。這是為什麼?回答說,脾主導濕氣,濕氣過盛就會腹瀉,拉肚子是脾的病。拉肚子久了還不停,又變成痢疾,痢疾會讓人有排便後仍想排便的感覺,這是腎的病。如果痢疾不是真的痢疾,那麼排便後仍想排便的感覺,就是胃氣下陷造成的;膿血,是腸道裡的污垢流出來。真氣敗壞、穀氣衰竭,就叫做難治。腎最怕濕氣,
小孩如果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就會傷腎,出現排便後仍想排便,並且拉出膿血,這是腎的病。痢疾久治不好,突然變成拉肚子,這是因為濕氣已經消退,但脾的病還在。所以如果排便後沒有想再排的感覺,代表濕熱的毒已經清除了,如果沒有拉出膿血,代表腸道裡的髒東西已經排乾淨了。腸胃通暢,水穀才能正常運行,所以比較容易治療。
有人問,痢疾病人如果身體涼、脈搏平靜,就能活;身體發熱、脈搏急促,就會死,是這樣嗎?回答說,剛開始得病的時候,病邪正盛,身體發熱、脈搏急促是常有的事,不能說這是死症。病邪強盛,就代表身體還很強壯,可以趕快用瀉下的藥治療。病邪消退,脈搏自然就會慢下來,身體也會涼下來。如果痢疾久了,身體還發熱、脈搏還急促,那就沒辦法治療了。脈搏平靜、身體涼,是久病之後,真氣已經虛弱的表現,身體應該要保溫,不能太涼,脈搏應該要平靜,但不能太弱。經典說,
拉肚子導致身體出現五虛的人會死,脈搏細小是第一項,皮膚寒冷是第二項,氣短是第三項,拉肚子不止是第四項,吃不下飯是第五項。這就是說脈搏平靜、身體涼的情況。但不能太執著於這個說法。
痢疾久了吃不下飯,或者吃了就吐,叫做噤口痢,也就是經典說的五虛會死。古時候有很多藥方,但效果都不太好。大多是因為拉肚子太久,體內的津液都已經耗盡,脾胃虛弱,所以才吃不下飯。應該以補脾為主,可以用白朮散,把乾葛拿掉,加上炒乾薑來治療。能吃東西的就能活,不能吃東西的就會死。
痢疾久了導致脫肛,是氣血虛弱的表現。古人說,下陷是因為虛弱,所以說掉出來也是因為虛弱。古時候的藥方大多用收澀的藥,像是蝟皮、木賊之類的,這只是治標不治本。應該用河間的疏通氣機、養血的方法,痢疾止住了,排便後仍想排便的感覺就會消失,肛門自然就不會脫出來了。可以用加減八珍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