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幼科發揮》~ 卷之三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1)

1. 痢疾

有痢下赤白青黑者。名野雞痢。用阿膠梅連丸主之。

有痢兩膝腫大者。名曰鶴膝風。加味地黃丸主之。

保和去滯丸,治痢疾。有積胃弱。不可重下。

陳皮(五錢),半夏曲,白茯苓,枳實(麩炒),厚朴(薑汁炒),檳榔(各五錢),萊菔子(炒二錢半),木香,上為末。神麯糊丸。麻子大。陳米湯下。

三黃枳樸丸,治濕熱成痢。並有食積者。

黃連,黃芩,黃柏(皆酒炒各三錢),大黃(酒煨五錢),枳實(麩炒),厚朴(薑汁炒),檳榔(各二錢),上為末。酒糊丸。麻子大。薑湯下。

胃風湯,八珍湯去地黃甘草。加桂等分。入粟米同煎。本方去桂。加連等分。吳茱萸減半。同炒為末。酒糊丸。可治遠近血痢。

阿膠梅連丸,治痢無分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證。

阿膠(草灰炒成珠),赤茯苓,烏梅(去核炒),赤芍,黃柏(炒),黃連(炒),乾薑(炒),當歸(各等分),上為末。入阿膠和勻水丸。麻子大。陳米飲下。

家傳和中丸,專治休息痢。

人參,甘草,當歸身,川芎,車前子(略炒),豬苓,澤瀉,神麯,黃連(炒各三錢),麥糵面訶子,石蓮子,乾薑(炮),肉豆蔻(麵煨),木香(各三錢),白茯苓,白朮,白芍,陳皮(三錢),上為末。酒糊丸。麻子大。陳米飲下。

加味地黃丸,治痢後鶴膝風。

地黃丸加牛膝。虎脛骨酥炙。白茯苓。共為末。蜜丸服。

加味八珍丸,治久痢脫肛。

八珍湯去川芎白朮加黃連(炒),阿膠(上炒各三分),木香(三分之二減半),上共為末。水丸麻子大。炒米湯下。多服佳。

剪紅丸,治痢血神效。

當歸身,黃連(炒),槐角子(炒),側柏葉(炒),荊芥穗,枳殼(炒各等分),上為末。酒煮麵糊丸。麻子大。陳米湯下。

白話文:

有拉肚子,排出紅、白、青、黑等不同顏色的,這種情況叫做「野雞痢」。可以用阿膠梅連丸來治療。

有拉肚子,同時兩邊膝蓋腫大的,這種情況叫做「鶴膝風」。可以用加味地黃丸來治療。

保和去滯丸,可以用來治療痢疾。如果體內有積食且腸胃虛弱,不可以使用藥性太強的瀉藥。

陳皮(五錢)、半夏曲、白茯苓、枳實(麩炒)、厚朴(薑汁炒)、檳榔(各五錢)、萊菔子(炒二錢半)、木香,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麯糊製成藥丸,如麻子大小。用陳米湯送服。

三黃枳樸丸,可以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痢疾,同時伴有食積的情況。

黃連、黃芩、黃柏(都用酒炒過,各三錢)、大黃(用酒煨過,五錢)、枳實(麩炒)、厚朴(薑汁炒)、檳榔(各二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藥丸,如麻子大小。用薑湯送服。

胃風湯,是在八珍湯的基礎上,去掉地黃和甘草,加入桂,份量相同。再加入小米一起煎煮。另一種做法是將這個配方中的桂去掉,加入黃連,份量相同。吳茱萸的份量減半,一起炒過後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藥丸,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遠近的血痢。

阿膠梅連丸,可以用來治療各種新舊痢疾,無論是排出紅、白、青、黑色的,以及伴隨疼痛的症狀。

阿膠(用草灰炒成珠狀)、赤茯苓、烏梅(去核炒過)、赤芍、黃柏(炒過)、黃連(炒過)、乾薑(炒過)、當歸(各等份),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阿膠混合均勻後用水製成藥丸,如麻子大小。用陳米湯送服。

家傳和中丸,專門用來治療反覆發作的休息痢。

人參、甘草、當歸身、川芎、車前子(稍微炒過)、豬苓、澤瀉、神麯、黃連(炒過,各三錢)、麥糵面、訶子、石蓮子、乾薑(炮製過)、肉豆蔻(麵糊煨過)、木香(各三錢)、白茯苓、白朮、白芍、陳皮(三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藥丸,如麻子大小。用陳米湯送服。

加味地黃丸,可以用來治療痢疾後出現的鶴膝風。

在原有的地黃丸基礎上,加入牛膝、虎脛骨(酥炙過)、白茯苓,一起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藥丸服用。

加味八珍丸,可以用來治療久痢引起的脫肛。

在八珍湯的基礎上,去掉川芎和白朮,加入黃連(炒過)、阿膠(炒過,各三分),木香(三分之二減半),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製成藥丸,如麻子大小。用炒米湯送服,多服效果更好。

剪紅丸,治療痢疾出血效果很好。

當歸身、黃連(炒過)、槐角子(炒過)、側柏葉(炒過)、荊芥穗、枳殼(炒過,各等份),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酒煮麵糊製成藥丸,如麻子大小。用陳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