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發揮》~ 卷之三 (19)
卷之三 (19)
1. 痢疾
痢不問赤白。皆從積治。濕熱者。食積之所生也。痢初得之。其法宜下。積不去。痢不止也。如吐泄後痢者。其積已下。不可再下。復傷胃氣。可下者。木香導滯丸主之。不可下。宜去積。保和丸主之。
陳皮(五錢),枳殼(炒三錢),黃連(薑汁炒五錢),神麯,山楂肉,麥糵(各三錢),萊服子(炒三錢),檳榔(三錢),上為末。水糊丸。麻子大。白湯下。
木香導滯丸
枳實(炒),厚朴(薑汁炒),檳榔(各五錢),黃連,黃芩,黃柏,大黃(各七錢半),木香(二錢五分),黑牽牛(半生半炒取頭末二錢半),上為末。酒糊丸。小豆大。白湯下。
祖訓只用,香連丸。
黃連(一兩。淨銼,用吳茱萸半兩。水拌濕同炒。去萸不用。),木香(五錢),石蓮肉(一錢),上為末。酒糊丸。麻子大。陳倉米煎湯下。此家傳十三方也。
予教諸子。治痢只用保和丸香連丸同服。萬無一失。
鄖陽撫臺都御史孫小姐。自五月病痢。至七月未愈。差荊襄承差取鄖陽醫官治之不效。遣承差王加宜取予。予往。病亟矣。用人參白茯苓甘草當歸白芍黃苓車前子陳皮各等分。炒乾姜少許。煎服略差。五日大安。公晚飲間。問予云。諸醫皆用木香黃連。今汝不用。所用皆非治痢之藥。
而效者何也。余曰。此乃河間黃芩芍藥湯方也。所謂調其氣則後重除。養其血而痢止之法也。臺云。小女前年在湖廣病泄。今年在此病痢。皆五六月間。幸遇汝之良醫而安。然小女之遇汝。爾之遇我。非偶然。余叩首謝。
本縣祝道士長子。七歲病痢。半年不愈。求予治之。予與一方。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山藥黃耆桔梗木香黃連訶子肉豆蔻車前子乾薑炒澤瀉神麯當歸麥芽白芍為末。水面丸。米飲下。一月安。名和中丸。
一女十歲患痢。久不止。脈洪數。或曰。下痢脈宜小。今脈洪數恐難治。予曰無妨。玉函經曰。欲識童男並童女。決在寸關並尺裡。自然緊數甚分明。都緣未散精華氣。此童女脈宜如是。胃氣當強。不久自愈。果數日痢漸止。
本縣張大尹。有公子半歲。病赤白痢甚苦。用黃連一錢。木香五分。石蓮肉五分。陳皮七分。乾薑炒二分。為末。神麯丸。黍米大。陳米飲下。
痢疾渴者。七味白朮散去乾葛。加炒乾薑黃連阿膠烏梅主之。
痢苦噤口者。宜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為末。陳倉米湯下。
痢疾脫肛者。只止其痢。痢止肛自不下矣。
瀉後變痢後重者。胃氣之下陷也。赤白者。腸垢之下溜也。水穀盡而腸胃敗。故死。
痢後變瀉。後重止者。濕熱之氣去也。赤白止者。陳腐之物盡也。腸胃通而水穀行。故生也。
凡下痢鮮血者。黑如屋漏水者。氣促者。大孔如竹筒者。嘔噦不食者。足趺腫者。身熱脈大者。渴欲飲水者。只大渴者。面嬌面青者。皆死證也。
白話文:
痢疾不論是紅痢還是白痢,都應該從消除積滯的方向治療。通常是因為濕熱和食物積滯引起的。痢疾剛發作時,應該先用瀉下的方法,如果積滯不去,痢疾就不會停止。如果是在嘔吐腹瀉之後才發生的痢疾,表示積滯已經排出了,就不適合再用瀉下的方法,否則會損傷胃氣。適合用瀉下方法的,可以使用木香導滯丸來治療;不適合用瀉下方法的,應該用消除積滯的方法,可以使用保和丸來治療。
(以下為藥方)
陳皮(五錢),枳殼(炒過的三錢),黃連(用薑汁炒過的五錢),神麯,山楂肉,麥芽(各三錢),萊菔子(炒過的三錢),檳榔(三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做成藥丸,大小像麻子,用溫開水送服。
木香導滯丸
枳實(炒過的),厚朴(用薑汁炒過的),檳榔(各五錢),黃連,黃芩,黃柏,大黃(各七錢半),木香(二錢五分),黑牽牛(半生半炒取頭末二錢半),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酒調成糊狀做成藥丸,大小像小豆,用溫開水送服。
祖傳的方法只用香連丸。
黃連(一兩,洗淨切碎,用吳茱萸半兩,用水拌濕後一起炒,去掉吳茱萸不用),木香(五錢),石蓮肉(一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酒調成糊狀做成藥丸,大小像麻子,用陳年小米熬的湯送服。這是家傳的十三個藥方之一。
我教導我的孩子們,治療痢疾只要同時服用保和丸和香連丸,就萬無一失。
鄖陽的撫臺都御史孫小姐,從五月開始生痢疾,到七月還沒好。派荊襄承差去鄖陽請醫生治療都沒效。後來派承差王加宜來請我。我去的時候,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我用了人參、白茯苓、甘草、當歸、白芍、黃芩、車前子、陳皮各等份,加上少許炒過的乾薑,煎湯服用後稍微好轉。五天後完全康復。孫大人在晚宴時,問我說:「其他醫生都用木香和黃連,你卻不用,你用的藥也不是治療痢疾的藥,為什麼反而有效?」我說:「這是我用了河間的黃芩芍藥湯的方子,所謂『調理氣機則後重消除,養血則痢疾停止』的方法。」孫大人說:「我女兒前年在湖廣生腹瀉,今年在這裡生痢疾,都是在五六月間。幸好遇到你這位好醫生才得以康復。但是,我女兒能遇到你,你也能遇到我,並非偶然。」我叩頭表示感謝。
本縣的祝道士的長子,七歲得了痢疾,半年都沒好,來請我治療。我給他開了一個藥方,用了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山藥、黃耆、桔梗、木香、黃連、訶子肉、豆蔻、車前子、乾薑、炒過的澤瀉、神麯、當歸、麥芽、白芍,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做成藥丸,用米湯送服,一個月後就痊癒了。這個藥方叫做和中丸。
一個十歲的女孩患上痢疾,久治不愈,脈象洪大且快。有人說:「下痢的脈象應該細小,現在脈象洪大且快,恐怕難以治療。」我說:「沒關係。《玉函經》說:『要分辨男孩和女孩,看寸關和尺脈,自然會發現緊數的脈象非常明顯,都是因為精氣尚未散發。』這個女孩的脈象就應該是這樣,胃氣應該很強,不久就會自己痊癒。」果真過了幾天,痢疾就逐漸停止了。
本縣的張大尹,他的兒子才半歲,得了赤白痢疾,非常痛苦。我用了黃連一錢,木香五分,石蓮肉五分,陳皮七分,炒過的乾薑二分,磨成粉末,用神麯做成藥丸,大小像黍米,用陳年米湯送服。
痢疾口渴的,用七味白朮散去掉葛根,加上炒過的乾薑、黃連、阿膠和烏梅來治療。
痢疾嚴重到無法進食的,可以用參苓白朮散加上石菖蒲磨成粉末,用陳年米湯送服。
痢疾脫肛的,只要把痢疾治好,肛門自然就會恢復原位。
腹瀉後變成痢疾,並有裡急後重感的,是因為胃氣下陷。紅痢和白痢,是腸道污垢向下流動。水穀的精華都耗盡了,腸胃就衰敗,這樣就會死亡。
痢疾後變成腹瀉,裡急後重感停止的,是因為濕熱之氣已經去除。紅痢和白痢停止的,是因為腸道腐敗的物質已經排盡。腸胃通暢,水穀就能正常運行,這樣就能存活。
凡是下痢,排出鮮血的,或像屋簷滴水一樣黑色的,或呼吸急促的,或大便孔像竹筒一樣粗大的,或嘔吐噁心不進食的,或腳腫的,或發燒脈象洪大的,或口渴想喝水的,或只有口渴的,或面色發白或青黑的,這些都是死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