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幼科發揮》~ 卷之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6)

1. 泄瀉

四時之中。有積瀉者。面黃善腫。腹中時痛。所下酸臭者是也。宜先去積。後調脾胃。去積丁香脾積丸。調理脾胃胃苓丸。

治瀉大法。不問寒熱。先服理中丸。理中者。理中氣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主之。更不止。胃氣下陷也。補中益氣湯。清氣上升則不瀉矣。又不止者。此滑瀉也。宜澀之。豆蔻丸主之。此祖傅之秘法也。

小兒泄瀉。依法治之不效者。脾胃已衰。不能轉運藥性以施變化。只以補脾為主。脾胃既健。藥自效也。白朮散主之。常與無間。此予先父之秘授也。

久瀉不止。津液消耗。脾胃倒敗。下之谷亡。必成慢驚。所謂脾虛則吐瀉生風者是也。故應補脾胃於將衰之先。宜用白朮散補之。補之不效。宜用調元湯加建中湯急救。否則慢風已成。雖使仲陽復生。不可為也。(詳見慢驚內。)小兒泄瀉。大渴不止者。勿與湯水飲之。水入則愈加渴而病益甚。宜生脾胃之津液。白朮散主之。

久瀉不止。發熱者。此津液不足。乃虛熱也。勿投以涼藥。反耗津液。宜白朮散主之。如熱更甚。黃連丸主之。

白朮散,治小兒泄瀉煩渴者。

四君子加木香,藿香(各等分),葛根(加一倍),上作大劑。水煎常服。以代湯水。

黃連丸,治久瀉發熱。此虛熱也。

黃連,乾蟾(炙各二錢),木香(一錢),使君子(一錢),蘆薈,夜明砂(各七分),上為末。山藥研粉。水糊丸。麻子大。米水下。

升麻除濕湯,治風濕作瀉。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如脾胃甚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赤澀。四肢困倦。

升麻,柴胡,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五分),蒼朮(一錢),陳皮,甘草(炙),麥糵(各三分),為末。水煎熱服。

玉露散,治傷熱瀉黃。(方見前),與五苓散合勻。名桂苓甘露飲。治熱瀉。此予心得之妙。

一兒有病。一日夜三五行。或瀉或止。連年不愈。此脾瀉也。胃苓丸加人參主之。

一兒無病。時值盛夏。醫以天水散與之。謂其能解暑毒也。服後暴瀉。醫悔。用作理中湯。連進三劑。瀉變痢疾。日夜無度。膿血相雜。兒益困頓。皮燥無汗。發聚成穗。請予治之。予曰。挾熱而痢者。其腸必垢。瀉久不止。則成疳瀉。此兒初瀉。本時行之病。非干天水散也。

醫當用天水散調五苓散服之可也。反以理中湯熱劑投之。遂成挾熱腸垢之病。皮燥發穗者。表有熱甚也。下痢窘迫者。里有熱甚也。表裡俱熱。津液亦衰。事急矣。因制一方。用黃連,乾蟾(炙各一錢),木香,青皮,白茯苓,當歸身,訶子肉(各一錢五分)

共為末。粟米粉作糊為丸。每服三十丸。炒陳米湯下。十日後滿頭出小癤。身上發痱如粟。熱平痢止而愈。噫。此子非吾無生矣。

白話文:

腹瀉

有些人在一年四季中都會出現腹瀉,這種腹瀉的特點是面色發黃、容易浮腫、肚子時常疼痛,並且拉出來的糞便酸臭難聞,這種情況應該先消除體內的積滯,然後再調理脾胃。消除積滯可以服用丁香脾積丸,調理脾胃可以服用胃苓丸。

治療腹瀉的總原則,不論是寒性還是熱性,都應該先服用理中丸,理中丸的作用是調理中焦的氣機。如果腹瀉的同時小便不利,這就不是理中丸的治療範圍,應該用五苓散。如果用了五苓散還沒有效果,那就是胃氣下陷,應該用補中益氣湯,讓清氣上升,腹瀉自然就會停止。如果用了補中益氣湯還沒有效果,那就是滑瀉,應該用藥物澀止,可以用豆蔻丸。這是一個祖傳的秘方。

小兒腹瀉,如果按照常規方法治療沒有效果,那就是脾胃已經衰弱,不能運化藥物的效力,這種情況應該以補脾為主。等脾胃強健了,藥物自然就會起效,可以使用白朮散,經常服用效果很好,這是我父親傳授的秘方。

長期腹瀉不止,體內津液會被消耗,脾胃功能也會衰敗,導致穀物不能被消化,最終會發展成慢驚風,這就是所謂的“脾虛則吐瀉生風”。所以應該在脾胃衰敗之前就開始補益脾胃,可以使用白朮散來補益。如果補益沒有效果,應該用調元湯加建中湯來急救。否則等慢驚風形成了,即使再用藥物也不能治癒。(詳細情況可以參考慢驚風的內容)小兒腹瀉,如果非常口渴,不要給他喝水,喝水反而會更加口渴,病情也會加重,應該用藥物來生成脾胃的津液,可以用白朮散。

長期腹瀉不止並且發熱,這是體內津液不足導致的虛熱,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更加消耗津液。可以使用白朮散。如果發熱更嚴重,可以使用黃連丸。

白朮散,可以用來治療小兒腹瀉、口渴。

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木香、藿香(各等分),葛根(加一倍),製成大劑量藥湯,每天煎服,代替飲水。

黃連丸,可以用來治療長期腹瀉引起的發熱,這種發熱屬於虛熱。

黃連、乾蟾(炙過,各二錢)、木香(一錢)、使君子(一錢)、蘆薈、夜明砂(各七分),把這些藥物研磨成粉末,然後用山藥粉製成糊狀,做成小丸子,用米湯送服。

升麻除濕湯,可以用來治療風濕引起的腹瀉,腹瀉從下向上發作,可以通過升提的方法來達到治療效果。如果脾胃特別虛弱,不想吃飯、腸鳴腹痛、腹瀉不止、小便赤澀、四肢困倦,可以使用此方。

升麻、柴胡、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五分)、蒼朮(一錢)、陳皮、甘草(炙)、麥糵(各三分),把這些藥物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

玉露散,可以治療因傷熱引起的腹瀉(方子在前面),與五苓散混合使用,稱為桂苓甘露飲,可以治療熱性腹瀉,這是我個人總結出來的經驗。

有一個小孩生病,一天拉三到五次肚子,時而腹瀉,時而停止,持續很多年都沒有好,這是脾虛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胃苓丸加人參來治療。

有一個小孩沒有生病,正值盛夏,醫生給他服用了天水散,說是能夠解暑毒,結果服用後開始腹瀉,醫生很後悔。改用理中湯,連續服用了三劑,腹瀉反而變成了痢疾,每天腹瀉很多次,排出膿血,小孩越來越虛弱,皮膚乾燥沒有汗,頭髮聚集成一撮一撮的。請我給他治療,我說:“腹瀉夾雜熱邪導致痢疾的,腸道一定有污垢。腹瀉時間長了就會變成疳痢。這個小孩剛開始的腹瀉,本來是當季的常見病,不是因為服用天水散引起的。”

醫生應該用天水散調和五苓散來服用,結果反而用了理中湯這種熱性的藥,導致病情加重,變成熱邪積在腸道的病症。皮膚乾燥、頭髮成撮,說明體表有很重的熱邪。腹瀉頻急,說明體內有很重的熱邪。體表和體內都有熱邪,體內津液也衰竭,情況很危急。所以我開了一個方子:用黃連、乾蟾(炙過,各一錢)、木香、青皮、白茯苓、當歸身、訶子肉(各一錢五分)。

把這些藥物研磨成粉末,用小米粉做成糊狀,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炒過的陳米湯送服。十天後,小孩頭上長滿了小癤子,身上長滿了像小米粒一樣的痱子,熱邪平息了,痢疾也停止了,病就好了。唉,這個孩子如果不是我,恐怕就活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