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幼科發揮》~ 卷之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5)

1. 泄瀉

難經云。其瀉下重者。即腎瀉也。觀東垣先生脾胃論。補中益氣湯方。凡大便弩責者。加當歸身紅花。弩責者即下重。當歸紅花以潤血。蓋腎惡燥。故用二物以潤之。腎瀉亦與大瘕瀉同。瀉者痢也。乃積滯之物。故痢曰滯下。況痢則腹痛。有腸鳴。有裡急。有赤白。若腎瀉。

則便時略難。卻無裡急後重之證。故云。痢則下重也。古人立方治腎瀉。有用破故紙者。補其腎也。有用吳茱萸者。補其肝也。皆苦以堅之辛以潤之之法。今吾立方治脾瀉者。只用參苓白朮丸。治腎瀉者。只用六味地黃丸加破故紙。甚效。

胃瀉。大腸泄。小腸泄。三者不同。蓋自胃來者。水穀注下而不分。所下者皆完穀也。此寒。治宜理中丸主之。自小腸來者。亦水穀注下而不分。則成糟粕而非完穀。且小腸為受氣之府。水穀到此。已變化而未盡變化也。治宜分別水穀。以五苓散主之。使水穀分利。則瀉止矣。

自大腸來者。則變化盡而成屎。但不結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宜用傷寒論中禹餘糧湯。陳文中痘疹方中肉豆蔻丸主之。此澀可以去滑之法也。

叔和云。濕多五瀉。此本內經濕勝則濡瀉之論。所謂五瀉。則與難經之論不同。素問以臟腑分五瀉。叔和以風寒濕熱食分五瀉。

如泄時有發熱惡寒。水穀不分者。此風濕證也。謂飧泄。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者是也。宜小建中湯加防風主之。若兼膿血者。胃風湯主之。

如瀉時有腹痛。或吐或不吐。所瀉者多完穀未化。此寒濕證也。宜理中湯主之。

如瀉時有腹痛。或痛或不痛。所下亦有完穀而未盡化者。此邪熱不殺穀也。有成糟粕者。皆屬熱濕。以傷寒論中豬苓湯主之。寒濕熱濕宜詳辨之。屬寒者不渴。屬熱者渴也。

如瀉時水穀混下。小便少而大便多者。此濕瀉也。有溏瀉無度者。此久濕也。並宜五苓散主之。

如瀉時有腹痛腹鳴之證。惡食。所下酸臭之物。此因宿食停滯於中而成濕。此食化為濕也。宜下之。積去泄自止也。丁香脾積丸主之。

泄瀉二字。亦當辨之。泄者。謂水穀之物泄出也。瀉者。謂腸胃之氣下陷也。

豬苓湯

豬苓,澤瀉,阿膠,滑石,茯苓(各一錢),水煎。

春月得之名傷風。其證發熱而渴。小便短少。宜先清熱後補脾。清熱薷苓湯。補脾白朮散。

夏至後得之瀉者。有寒有熱。渴欲飲水者。熱瀉也。先服玉露散以清暑止渴。後服白朮散以補脾。

如不渴者。寒瀉也。先服理中丸以溫中補脾。後服五苓散。以清暑。此祖傳之妙也。

夏月水瀉。其詳在因五邪之氣所生病條內有案。

秋月得之。傷濕瀉也。其證體重。所下溏糞。謂之濡瀉。宜滲濕補脾利小便。胃苓湯主之。或升麻除濕湯。

冬月得之。傷寒瀉也。其證腹痛。所下清水。宜溫。理中丸或理中湯加熟附子少許主之。不止宜豆蔻丸。

白話文:

《難經》說,腹瀉嚴重的人,是腎臟引起的腹瀉。觀察李東垣先生《脾胃論》中補中益氣湯的用法,凡是排便困難、感覺下墜的,會加入當歸身、紅花。這是因為排便下墜的感覺就是下腹部沉重。用當歸、紅花可以潤滑血液,因為腎臟不喜歡乾燥,所以用這兩味藥來滋潤它。腎臟引起的腹瀉和痢疾一樣,都是因為腸道積滯了東西,所以痢疾也叫做「滯下」。而且痢疾會肚子痛、腸鳴、裡急後重,還會有紅、白膿血。如果是腎臟引起的腹瀉,排便時會比較困難,但不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所以說,痢疾才會有排便下墜的感覺。古人開藥方治療腎臟引起的腹瀉,有用補骨脂的,這是用來補腎的;有用吳茱萸的,這是用來補肝的。都是用苦味藥來收斂,用辛味藥來潤澤的方法。現在我開藥方治療脾虛引起的腹瀉,只用參苓白朮丸;治療腎臟引起的腹瀉,只用六味地黃丸加補骨脂,效果很好。

胃瀉、大腸瀉、小腸瀉這三種腹瀉是不一樣的。從胃來的腹瀉,是水穀沒有經過消化就直接排出來,排出來的都是完整的食物顆粒,這是寒引起的,應該用理中丸來治療。從小腸來的腹瀉,也是水穀沒有經過消化就直接排出來,但變成像糟粕一樣的東西,不是完整的食物顆粒。而且小腸是接受氣機的地方,水穀到這裡已經開始變化,但還沒有完全消化完。治療應該區分水穀,用五苓散來治療,讓水穀分開運行,腹瀉就會停止。

從大腸來的腹瀉,是食物已經完全消化成糞便,但沒有凝結成塊,排出來的都是酸臭的稀便,應該用《傷寒論》中的禹餘糧湯、陳文中痘疹方中的肉豆蔻丸來治療。這是用收澀的方法來止瀉。

張仲景說,濕氣太多會導致五種腹瀉,這是根據《內經》「濕氣勝則導致濡瀉」的理論。所謂五種腹瀉,和《難經》的說法不同。《素問》是按照臟腑來區分五種腹瀉,張仲景是按照風、寒、濕、熱、食積來區分五種腹瀉。

如果腹瀉時有發燒、怕冷、水穀不分的情況,這是風濕證,也就是所謂的「飧泄」。《黃帝內經》說:「春天受風,夏天會發生飧泄」,就是這個意思。應該用小建中湯加防風來治療,如果兼有膿血,應該用胃風湯來治療。

如果腹瀉時肚子痛,有時吐,有時不吐,排出來的都是沒有消化的食物,這是寒濕證,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

如果腹瀉時肚子痛,有時痛,有時不痛,排出來的也有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這是邪熱沒有消滅食物,還有一些像糟粕的東西,這都是熱濕引起的,應該用《傷寒論》中的豬苓湯來治療。寒濕、熱濕要仔細辨別,屬於寒證的就不會口渴,屬於熱證的就會口渴。

如果腹瀉時水穀混在一起直接排出,小便少而大便多,這是濕瀉。如果腹瀉不停,沒有規律,這是久濕引起的,都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

如果腹瀉時肚子痛、肚子叫,厭食,排出來的都是酸臭的東西,這是因為宿食停留在腸胃中,導致濕氣產生,這是食物變成濕氣引起的,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積滯去除,腹瀉自然就會停止,可以用丁香脾積丸來治療。

「泄」和「瀉」這兩個字也要區分。「泄」是指水穀之物直接排出來,「瀉」是指腸胃的氣機下陷。

豬苓湯:豬苓、澤瀉、阿膠、滑石、茯苓各一錢,用水煎服。

春天得的腹瀉,叫做傷風引起的腹瀉,症狀是發燒、口渴、小便短少,應該先清熱後補脾,清熱用薷苓湯,補脾用白朮散。

夏至後得的腹瀉,有寒有熱,口渴想喝水的是熱瀉,先服用玉露散清暑止渴,再服用白朮散補脾。

如果不口渴,就是寒瀉,先服用理中丸溫中補脾,再服用五苓散清暑。這是祖傳的妙方。

夏天水瀉的詳細情況,在因五邪之氣引起的疾病條例裡有記載。

秋天得的腹瀉,是傷濕引起的腹瀉,症狀是身體沉重,排出來的是稀溏的糞便,叫做濡瀉,應該滲濕、補脾、利小便,可以用胃苓湯來治療,或者用升麻除濕湯。

冬天得的腹瀉,是傷寒引起的腹瀉,症狀是肚子痛,排出來的是清水,應該用溫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理中丸或理中湯加少許熟附子來治療。如果還不止瀉,可以用豆蔻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