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發揮》~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4)
1. 泄瀉
泄瀉有三。寒熱積也。
寒瀉者不渴。宜理中丸主之。
熱瀉者有渴。宜五苓散合六一散主之。
積瀉者面黃。所下酸臭食也。宜丁香脾積丸下之。積不去。瀉不止也。
三稜(煨),莪朮(煨),良薑(醋煮),青皮(去白醋煮各五分),丁香(去蒂三錢五分),木香牙皂,百草霜(各三錢),巴豆霜(二錢五分),上為末。醋麵糊丸。麻子大。隨人加減。
胡三溪子病瀉不止。三溪自與甘大用同醫。皆吾所傳也。不效。其兄元溪云。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今子病。何不請密齋。爾與甘子能治之乎。時吾在英山。此子原結拜我。吾聞之即歸。問其所用之方。皆不對證。觀其外候。面色黃。所下酸臭。此積瀉。宜下之。
積去瀉斯止矣。乃取丁香脾積丸。一服而安。其父問云。吾聞濕多成五瀉。未聞所謂積瀉也。予曰。難經有所謂大瘕瀉者是也。濕成五瀉者。有內因者。有外因者。有不內外因者。如因於風者。水穀不分。謂之飧泄。因於熱者。水穀暴泄。謂之洞泄。因於寒者。水穀不化。謂之溏瀉。
因於濕者。水穀稠黏。謂之濡瀉。此四瀉者。外因之病。濕自外生者也。因於積者。膿血交雜。腸鳴腹痛。所下腥臭。謂之瘕瀉。瘕者。宿食積滯之名。乃食症也。此內因之病。濕自內生者也。有不內外因者。乃誤下之病。有挾熱挾寒之分。所謂腸垢鶩溏者是也。又問。脾積丸乃取下之劑。
何以能止瀉也。曰。胃者。水穀之海。腸者。水穀流行之道路也。泄瀉者。腸胃之病也。腸胃無邪。則水穀變化。便溺流行。是為無病兒矣。今有宿食不化。陳腐之物。菀積於腸胃之中。變為泄痢。如源泉之水。停積於中。流出於外。苟不溯其源而出之。則泄痢終不止也。故以脾積丸去其陳腐。
此拔本塞源之法。按本草云。巴豆未泄能令人泄。已泄能令人止。脾積丸之治積泄。祖訓當遵守也。余教諸子治泄瀉。始終三法。
初用理中丸一服。不止。次用五苓散。一二服分利。不止。三用白朮散服之良。又不止。用參苓白朮散調理。未有不效。再不止。用參苓白朮散二分。豆蔻一分。
發揮云。難經五瀉之論甚詳。予論大腸瀉。小腸瀉。大瘕瀉。則易明。予論脾瀉腎瀉。則難分曉也。且腑者。府也。謂水穀所藏之府。有所受則有所出。臟者。藏也。乃魂魄神志意所藏之舍。無有所受。豈有所出哉。其脾瀉者。即胃瀉也。謂脾不能約束其胃。胃不能藏而瀉也。
故瀉有屬脾者。有屬腎者。但自胃來者。水穀注下而多。自脾來者。則成黃糜。瀉無度而少也。觀仲景傷寒論中。大便不通者。用脾約丸。其意明矣。腎亦臟也。謂之腎瀉者。腎開竅於二陰。為閉藏之主。腎虛則不能主閉藏。而水穀自下。且下焦如瀆。有所受則有所出也。但瀉不同。
白話文:
泄瀉有三種原因:寒、熱、積食。
因寒引起的泄瀉,患者不會感到口渴,適合服用理中丸來治療。
因熱引起的泄瀉,患者會感到口渴,適合服用五苓散合六一散來治療。
因積食引起的泄瀉,患者臉色會發黃,排泄物有酸臭味,適合服用丁香脾積丸來幫助消化。如果積食不去除,泄瀉就不會停止。
(以下為丁香脾積丸的配方)將煨過的炒三稜、莪朮,醋煮過的良薑、去白的青皮(各五分),去蒂的丁香(三錢五分),木香、牙皂、百草霜(各三錢),巴豆霜(二錢五分),磨成粉末,用醋調和麵糊做成丸子,像麻子大小,用量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加減。
以前胡三溪的兒子生病,泄瀉不止。胡三溪和甘大用一同為他醫治,用的都是我教的方法,但都沒有效果。他的哥哥元溪說:「現在這裡有一塊璞玉,即使價值萬金,也一定要請玉匠雕琢。現在你兒子生病了,為什麼不請密齋先生來呢?你和甘先生能治好嗎?」當時我在英山,這孩子以前曾和我結拜兄弟。我聽到消息就趕回來,詢問他們所用的藥方,發現都不對症。觀察他的外貌,發現他面色發黃,排泄物有酸臭味,這是積食引起的泄瀉,應該用藥物幫助他排出積食。
積食去除,泄瀉自然就會停止。於是我給他服用丁香脾積丸,一服藥就痊癒了。他的父親問道:「我聽說濕氣重會導致五種泄瀉,沒聽說過還有積食引起的泄瀉。」我說:「《難經》裡所說的『大瘕瀉』就是指這種情況。濕氣導致的五種泄瀉,有的有內在原因,有的有外在原因,有的則不屬於內外原因。例如因風引起的,導致水穀不分,稱為『飧泄』;因熱引起的,導致水穀暴瀉,稱為『洞泄』;因寒引起的,導致水穀不化,稱為『溏泄』;
因濕引起的,導致水穀稠黏,稱為『濡泄』。這四種泄瀉,都是外因導致的疾病,濕氣是從外界產生的。而因積食引起的,導致膿血交雜,腸鳴腹痛,排泄物腥臭,稱為『瘕瀉』。『瘕』是指宿食積滯,也就是飲食積滯。這是內因導致的疾病,濕氣是從內在產生的。還有一種不屬於內外原因的,是誤用瀉藥導致的疾病,這種情況又分為挾熱和挾寒兩種。這種泄瀉就類似於腸道內有污垢,像鴨子拉的稀糞一樣。他又問:「脾積丸是幫助排泄的藥物,為什麼能止瀉呢?」我說:「胃是水穀之海,腸道是水穀流動的道路。泄瀉是腸胃的疾病。腸胃沒有邪氣,水穀就會正常變化,大小便正常排出,這樣人就沒有疾病了。現在有未消化的宿食、陳腐的食物積在腸胃中,變成了泄瀉,就像泉水一樣,積在裡面,流到外面。如果不追溯源頭,把積滯排出,泄瀉就不會停止。所以用脾積丸去除陳腐的積食,
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本草的說法,巴豆沒有泄下時能讓人泄瀉,已經泄下後能使泄瀉停止。脾積丸治療積食泄瀉,是祖傳的教誨,應該遵守。我教導學生治療泄瀉,主要用這三種方法:
開始先用理中丸一服,如果沒有停止,就用五苓散,服用一兩服,幫助利尿分流,如果還沒有停止,就用白朮散,效果很好,如果還沒有停止,就用參苓白朮散來調理,一般都會有效。如果還是沒有停止,就用參苓白朮散二分,加上豆蔻一分。
進一步解釋說:《難經》中關於五種泄瀉的論述很詳細,我所說的大腸泄瀉、小腸泄瀉、大瘕泄瀉就很容易理解了。而我所說的脾泄瀉、腎泄瀉,就比較難以分辨了。而且腑,指的是府,是儲藏水穀的地方,有接受就會有排出。臟,指的是藏,是魂魄神志意所藏的地方,沒有接受,怎麼會有排出呢?所謂脾泄瀉,實際上就是胃泄瀉,是指脾無法約束胃,胃無法藏納而導致泄瀉。
所以,泄瀉有屬於脾的,有屬於腎的。但從胃來的,水穀直接流下,量比較多;從脾來的,會形成黃色的稀糊狀,泄瀉不多但次數頻繁。觀察張仲景的《傷寒論》就知道,大便不通的時候,會用脾約丸,意思就很清楚了。腎也是臟器,所謂腎泄瀉,是因為腎開竅於二陰,是負責閉藏的,腎虛就無法主導閉藏,水穀就從下泄出。而且下焦就像河道,有接受就會有排出。但是不同的是泄瀉的情況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