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幼科發揮》~ 卷之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3)

1. 嘔吐

英山鄭孔韶一女。辛丑三月患嘔吐。請予往。視其證。乃傷食吐乳也。家人云無。乃用理中湯。去甘草加丁香藿香不效。又作膽汁童便法。亦不效。四日後吐出飯半碗。予謂家人曰。此女數日不食。何以有此完飯也。吾言傷食。汝固曰無。勞吾心力。不得見效。遂取脾積丸投之。

取下惡糞如靛。詢之。果五日前外翁王宅歸。所吐出之飯。即所食之飯也。壅塞腸胃。格拒飲食。所以作吐。下之即愈。

予思小兒嘔噦不止。多是肝膽二經之病。故仲景豬膽人溺白通。方在厥陰病中。

新制一方。治嘔吐不止之病。

吳茱萸,黃連(各等分銼),上用向東壁土一塊。杵碎。用藥放在銚中炒焦。入水煎一二沸。澄清服之。

凡治小兒嘔吐。止後不可便與乳。其吐復作。非醫之咎也。吐後多渴。禁與湯水。須使忍一時。渴自止也。若與湯水。轉渴轉吐不可止也。大人同。

有吐蛔者。胃寒甚也。宜理中丸。用烏梅與椒煎湯。調服神效。

寒水石(煅飛二兩),半夏(泡七次七錢五分),白枯礬(五錢),上為末。水糊為丸。麻子大。薑湯下。此家傳十三方也。

因於寒者。食久則吐。其乳不化。宜理中湯加藿香砂仁主之。

因於熱者。食入則吐。其乳成片。宜理中湯加黃連竹茹主之。

因於食積者。吐出餿酸氣味。惡食。宜養脾消積丸。甚者丁香脾積丸主之。吐止後。胃苓丸主之。

因於蟲者。吐多清水。腹痛多啼。宜理中湯加木香檳榔丸主之。

嘔吐藥食不得入者。此胃中有寒。陰盛格陽也。宜理中湯入童便豬膽汁主之。

一兒初生即吐。醫欲用錢氏木瓜丸。予阻之曰。不可。小兒初生。胃氣甚微。初飲乳或有乳多過飽而吐者。當令乳母緩緩與之。或因浴時客寒犯胃而吐者。當取其乳汁一杯。用薑蔥同煎。少與服之。或因惡露涉水。停在腹中而吐者。宜以炙甘草煎湯而吐去之。如何敢用木瓜丸。

以鐵粉檳榔之劑。重犯其胃中初生中和之氣耶。故常語人曰。錢氏小兒方。非先生親筆。乃門人附會說也。

一兒自滿月後常吐乳。父母憂之。諸醫不能止。一日問予。予曰。嘔吐者。非常有之病也。今常吐乳。非病也。然孩兒賴乳以生。頻吐乳者。非所宜也。恐傷氣。不可不求其故。有母氣壯乳多者。唯恐兒飢。縱兒飽足。飽則傷胃。所食之乳湧而出。此名嘔乳。如瓶之注水。滿而溢也。

宜損節之。更服肥兒丸。兒之初生。筋骨軟弱。為乳母者。常懷抱護持可也。不然則左右傾側。其乳流出。此名溢乳。如瓶之側。其水流出也。能緊護持。則不吐也。有胃弱者。不能受乳而變化之。無時吐出。所吐不多。此名哺露。如瓶之漏。不能容受也。當補其脾胃。助其變化可也。

亦以肥兒丸主治。

白話文:

英山鄭孔韶的女兒,在辛丑年三月得了嘔吐的病,請我去診治。我觀察她的症狀,認為是吃太多東西消化不良而吐奶。家人說沒有吃多,我用了理中湯,去掉甘草,加上丁香、藿香,但沒有效果。又嘗試用膽汁和童便的方法,也沒有效。過了四天,她吐出半碗飯。我問家人:「這女孩好幾天沒吃飯,怎麼會吐出完整的飯呢?我說是吃太多東西,你們偏說沒有,白費我的心力,沒能見效。」於是拿脾積丸給她吃。

她拉出像靛青一樣的黑色惡臭大便,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五天前她從外公家回來,吐出來的飯就是那天吃的。食物堵塞腸胃,使她無法進食,才會嘔吐。把堵塞的東西清出來就好了。

我認為,小孩子嘔吐不止,多半是肝膽兩經的問題,所以張仲景用豬膽汁、人尿的白通湯,就是在厥陰病篇中提到。

我新創了一個方子,治療嘔吐不止的病:

吳茱萸、黃連(各等份切碎),加上向東的牆壁土一塊,搗碎,把藥放在鍋中炒焦,加入水煎一兩滾,澄清後服用。

凡是治療小兒嘔吐,止住後不可以馬上餵奶,否則會再次嘔吐,這不是醫生的錯。嘔吐後多半口渴,要禁止給湯水,必須讓孩子忍耐一下,口渴自然會停止。如果給湯水,反而會越喝越渴、越吐不止。大人也是一樣。

有吐蛔蟲的,是胃寒得很厲害,應該用理中丸,用烏梅和花椒煎湯,調服效果很好。

寒水石(煅燒飛過,二兩),半夏(用熱水泡七次,七錢五分),白枯礬(五錢),把這些磨成粉,用水調成糊做成丸子,像麻子一樣大,用薑湯送服。這是家傳的十三個方子之一。

因為受寒而引起的嘔吐,吃下去的食物很久才吐出來,而且奶水沒有消化,應該用理中湯加上藿香、砂仁來治療。

因為受熱而引起的嘔吐,吃下去就吐出來,而且奶水成片狀,應該用理中湯加上黃連、竹茹來治療。

因為食物積滯而引起的嘔吐,吐出來的東西有酸臭味,而且討厭食物,應該用養脾消積丸,嚴重的用丁香脾積丸來治療。吐止後,用胃苓丸來調理。

因為有蟲而引起的嘔吐,吐出來的多是清水,腹痛而且哭鬧不停,應該用理中湯加上木香檳榔丸來治療。

嘔吐導致藥物和食物都無法進去的,這是胃裡有寒氣,陰氣太盛而拒絕陽氣,應該用理中湯加入童便、豬膽汁來治療。

一個嬰兒剛出生就嘔吐,醫生想用錢氏木瓜丸,我阻止說:「不可以。嬰兒剛出生,胃氣很虛弱,剛喝奶可能是因為奶喝太多太飽而吐,應該讓乳母慢慢餵奶。或者因為洗澡時受寒邪侵犯胃而嘔吐,應該取一些乳汁,用薑蔥一起煎,稍微給他喝。或者因為母親惡露時涉水,停留在腹中而嘔吐,應該用炙甘草煎湯,吐出來就好了,怎麼敢用木瓜丸呢?」

用鐵粉、檳榔這些藥劑,會嚴重傷害他剛出生胃中平和的氣,所以常常告訴別人,錢氏的小兒方,不是錢乙先生親筆寫的,而是他的門人附會寫的。

一個嬰兒滿月後常常吐奶,父母很擔心,很多醫生都治不好。有一天問我,我說:「嘔吐,是很常見的病,現在常常吐奶,不是病。但是嬰兒靠奶才能活,常常吐奶,不是好事,恐怕會傷氣,不能不找出原因。有的母親身體強壯,奶水很多,怕孩子餓,就讓孩子吃飽,吃太飽就會傷胃,吃下去的奶就會湧出來,這叫做嘔乳,就像瓶子裝滿水,會溢出來一樣。

應該節制奶量,再服用肥兒丸。嬰兒剛出生,筋骨軟弱,做乳母的,常常抱著、保護著就可以了,不然身體左右傾斜,奶水會流出來,這叫做溢乳,就像瓶子側倒,水會流出來一樣。能抱緊、護好,就不會吐了。有的是胃比較虛弱,不能接受奶水,也不能消化,就會不時地吐出來,但吐不多,這叫做哺露,就像瓶子有漏洞,不能容納東西一樣。應該補脾胃,幫助消化就可以了。

也用肥兒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