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幼科發揮》~ 卷之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2)

1. 諸瘡

兒瘡入腹。腹脹。大小便不通。或喘或作搐者。先用雄黃解毒丸治之。

雞冠雄黃(飛二錢),真鬱金,莊大黃(各二錢),巴豆霜(一錢),一本無大黃,上共碾勻。水糊丸。小豆大。每服一二丸。茶清下。此祖傳十三方也。

黃州李四守。生子五個月。遍身濕疥。一旦盡干。召全問之。全曰。瘡出驚止無憂也。連更數醫不能治。

小兒生癰毒者。不可輕針。恐傷筋骨。慎之。

一子滿月後。血盆中發一癰。請外科胡長官針之。斷其骨。竟不可救。

小兒頸下或耳前後有結核者。此熱也。切不可作瘰癧治之。內服蟹螯。外施針灸及爛藥。必殺兒也。戒之。予家傳消結神應丸。乃新立。真神方也。

黃芩(酒炒),黃連(炒),山梔仁,生貝母,海昆布(酒炒),海藻(洗),桔梗,麥糵(炒各一錢五分),紫背天葵,玄參,連翹,瞿麥(各二錢),薄荷葉(一錢五分),上共為末。酒煮稀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酒下。

蘄水朱震三子。結喉上生一核如李。問予求治。予謂病原式云。結核者。熱也。又考本草消結喉之藥。立一方與之。遂買藥製成。碾末。溫湯調服。效。病此者服之。無不應驗。乃名之曰神應丹。

團風帥碧泉。致仕在家。唯一公子。項下生一結核。惑於醫作癧治。用藥破爛。轉加腫大。此任脈所過之路。元氣受傷。致成疳證。醫無識其證者。及請予往。勢不可為矣。

王思泉一女四歲。耳後側有結核。問予。予曰。非癧瘡。乃痰核也。不必治。亦不為害。為他醫所惑作癧治之。用斑蝥內消之藥過多。脾胃受傷。致成疳癆而死。哀哉。馬刀多生於耳前後。腫硬赤痛。俗名痄腮。用散毒散敷之。神效。

主方用生綠豆。碾為細末。釅醋調如膏。敷之再換。神效。

又方。治結核用五倍子研為細末。醋調服之皆效。此皆家傳之方也。

肥瘡膿血堆積久不愈。用熟皮灶上煙膠松香共研。清油調搽。如蟲多不絕。用水銀鉛製入鍾內。指揉唾調搽上。蟲盡斃矣。

軟癤不愈。只用紫金丹水磨搽之。膿盡干而自效也。又苦參研末敷之。

耳前後。或鼻下。或眉間。生瘡赤爛。用爐甘石海螵蛸研末。入輕粉三分之一。和勻敷之。

腳背上生瘡。癢痛不常。久不愈。俗呼牛頸癬。用雞子黃熬油搽之。

舌上生瘡。此心脾二經有熱也。用柏連散搽之。

生黃柏,生黃連,生地黃(各等分),白檳榔(減半),研細末搽之。

滿口舌生瘡。乳食不得者。宜洗心散服之。

大黃,麻黃,白朮,當歸,芍藥,荊芥穗,甘草,薄荷葉(各等分),上銼水煎服。更用柏連散搽之。

滿口生白雪瘡。又名鵝口瘡。先翁用硃砂白礬。研末塗口舌效。又用鵝公一隻。以糯米於口中餵食盡。取水洗之。

白話文:

小孩的瘡如果侵入腹部,會導致腹脹、大小便不通,或者出現喘息、抽搐等症狀,要先用雄黃解毒丸治療。

雄黃(飛過,約7.5克)、真鬱金、熟大黃(各約7.5克)、巴豆霜(約3.75克),有版本沒有大黃,將以上藥材一同研磨均勻,用水調成糊狀,做成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茶水送服。這是祖傳的十三個方子之一。

黃州的李四守,他的兒子五個月大,全身長滿濕疹。有一天,濕疹突然都乾了,他請教醫生全某。全某說,這是瘡毒發出來了,不用擔心。之後又看了幾個醫生都沒治好。

小孩子身上長癰瘡毒,不可隨便用針刺,以免傷到筋骨,要謹慎。

有一個孩子滿月後,在會陰處長了一個癰瘡,請外科醫生胡長官用針刺,結果傷到骨頭,最後沒能救活。

小孩子頸部下方或耳朵前後有腫塊,這是發熱引起的,千萬不能當成瘰癧來治療。如果內服蟹螯,外用針灸和腐蝕性藥物,一定會害死孩子,要戒除這些做法。我家傳的消結神應丸,是最近新創的,真是神奇的藥方。

黃芩(用酒炒)、黃連(炒)、山梔子、生貝母、海昆布(用酒炒)、海藻(洗淨)、桔梗、麥芽(炒,各約5.6克)、紫背天葵、玄參、連翹、瞿麥(各約7.5克)、薄荷葉(約5.6克),以上藥材一同研磨成粉末,用酒煮成稀糊狀,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酒送服。

蘄水的朱震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在喉嚨上長了一個像李子一樣的腫塊,他來向我求醫。我說這種腫塊是因為發熱引起的。又研究了本草中可以消散喉嚨腫塊的藥物,為他開了一個方子。他買了藥材製作成藥粉,用溫水調服,效果很好。患這種病的人服用此藥,沒有不見效的,所以將它命名為「神應丹」。

團風的帥碧泉,退休在家,只有一個兒子,脖子上長了腫塊。他被醫生誤診為瘰癧來治療,用藥腐蝕,反而更加腫大。這是任脈所經過的地方,元氣受損,導致了疳證。醫生都沒能辨識出來,等到請我去看時,已經無法挽回了。

王思泉的女兒四歲,耳朵後面有腫塊,來問我。我說,這不是瘰癧,而是痰核,不必治療,也不會有害。她被其他醫生誤導當作瘰癧來治療,用了太多斑蝥等內消的藥物,導致脾胃受損,最後成了疳勞而死,真是可悲啊!馬刀瘡多長在耳朵前後,腫脹堅硬,紅腫疼痛,俗稱「痄腮」,用散毒散敷上,效果很好。

主要藥方是用生綠豆,磨成細粉,用濃醋調成膏狀,敷在患處,勤換,效果很好。

還有一個方子,治療結核,用五倍子研成細粉,用醋調服,都有效果。這些都是家傳的方子。

肥瘡如果膿血堆積很久不癒合,用燒熟的獸皮上的煙灰膠和松香一起研磨,用清油調勻塗抹。如果蟲子很多,除不乾淨,用水銀和鉛製作成器皿,用手指蘸取唾液調勻塗抹在患處,蟲子就會全部死亡。

軟癤不癒合,只需用紫金丹用水磨後塗抹,膿液就會變乾,自然痊癒。也可以用苦參研成粉末敷在患處。

耳朵前後、鼻子下、或者眉毛之間,長了紅腫潰爛的瘡,可以用爐甘石和海螵蛸研成粉末,加入三分之一的輕粉,混合均勻敷在患處。

腳背上長瘡,癢痛不固定,很久不癒合,俗稱「牛頸癬」,用雞蛋黃熬成油塗抹。

舌頭上長瘡,這是心經和脾經有熱引起的,用柏連散塗抹。

生黃柏、生黃連、生地黃(各等分)、白檳榔(減半),研成細粉塗抹。

如果滿口舌頭都長瘡,無法進食,應該服用洗心散。

大黃、麻黃、白朮、當歸、芍藥、荊芥穗、甘草、薄荷葉(各等分),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服,再用柏連散塗抹。

如果滿口都長出像白雪一樣的瘡,又叫鵝口瘡,先父用硃砂和白礬研成粉末塗在口舌上,效果很好。也可以用一隻鵝,用糯米在它口中餵食,直到餵飽,然後取水洗鵝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