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發揮》~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急驚風證
肝木心火,子母病也。大叫哭者,肝病也;呻喚者,腎病也。腎水肝木,母以子病也。肝者,厥陰風木也;心跳者,少陰君火也。水火相搏,則內作搐;故大便努黃而出,用口吮母之口,此內熱作渴也。兒口不能言,得乳自解。汗出者,初發之時,邪氣拂鬱;及其退而有汗,此真氣外泄也。
故治瘧之法: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養正為主。此兒汗泄於外,便泄於內,心下跳,腹中鳴,皆火盛證也。肝膽從火治,此其法也。退後頂熱,兒頂出顛,亦厥陰肝經之脈也。予制一方兩治之:於平疳止搐方中加治疳之藥;於補脾消瘧方中,加止搐之藥。調理五日。
瘧搐俱止,兒亦漸肥,而疳瘦除矣。附其方於下:
其平疳止搐加減,於當歸龍薈丸,用:歸身、人參、炙甘草、柴胡、川芎各一錢;青皮、蘆薈、木香各七分;膽草、酒洗梔仁各五分;半夏大者三個。一本有黃芩、陳皮、神麯,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五丸,寅卯時竹葉煎湯下。
治瘧補脾,加味參苓白朮散:人參、黃耆、蜜炙歸身、九肋鱉甲、使君子、白芍藥酒炒各一錢;炙甘草、青皮去白各八分;厚桂、澤瀉、木香、夜明砂、柴胡各五分;陳皮七分。一本有乾蟾、蓮肉共碾末,山藥糊丸,粟米大。每服三十丸,巳戌二時服,炒米湯下。
乳母服加味四物湯:當歸、川芎、赤芍藥、生地黃、柴胡、升麻、麥門冬、木通、黃芩酒炒、桔梗各五分;薄荷葉七分。燈草水煎服。
白話文:
急驚風這種病症,是由於肝木和心火相互影響所致,屬於母子相關的疾病。孩子大聲哭叫,是肝病引起的;呻吟則是腎病引起的。腎水不足,肝木就容易旺盛,這是母親的病影響到孩子。肝屬厥陰,其性如風木;心跳加快則屬少陰,其性如君火。水火不協調,就會導致體內抽搐。因此,大便會用力排出黃色糞便。孩子會用嘴吸吮母親的嘴唇,表示體內有熱而感到口渴。孩子口不能言,只能藉由吸吮母乳來緩解不適。如果孩子出汗,表示剛發病時,邪氣鬱積在體內;如果退燒後才出汗,表示正氣外泄。
所以,治療瘧疾的原則是,無汗時要設法讓它出汗,以驅散邪氣為主;有汗時要設法止汗,以扶助正氣為主。而這孩子的汗從體表外泄,大便從內泄出,心下悸動、腹中鳴叫,都是火盛的表現。治療上,要從火來治療肝膽,這就是治療的原則。如果退燒後頭頂發熱,甚至頭頂突出,這也是肝經的病變。因此,我擬定一個方子來同時治療這兩種情況,在原本治療疳積和止抽搐的方子中加入治療疳積的藥物,在原本補脾和治療瘧疾的方子中加入止抽搐的藥物。經過五天的調理,瘧疾和抽搐都停止了,孩子也逐漸長胖,疳積也消除了。以下是方子:
治療疳積和止抽搐的加減方,以當歸龍薈丸為基礎,加入當歸身、人參、炙甘草、柴胡、川芎各一錢,青皮、蘆薈、木香各七分,膽草酒洗、梔子仁各五分,半夏(大個的)三個。有人用黃芩、陳皮、神麯糊丸做成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五丸,在寅時和卯時用竹葉煎湯送服。
治療瘧疾補脾的加味參苓白朮散,加入人參、黃耆(蜜炙)、當歸身、九肋鱉甲、使君子、白芍藥(酒炒)各一錢,炙甘草、青皮(去白)各八分,厚桂、澤瀉、木香、夜明砂、柴胡各五分,陳皮七分。有人用乾蟾、蓮肉共研成末,用山藥糊做成粟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在巳時和戌時用炒米湯送服。
哺乳的母親則服用加味四物湯,藥材包含當歸、川芎、赤芍藥、生地黃、柴胡、升麻、麥門冬、木通、黃芩(酒炒)、桔梗各五分,薄荷葉七分,用燈草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