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下卷 (25)
下卷 (25)
1. 脈法
環形風見肝疳積,氣見須知吐逆侵。病久定因疳入胃,命關若見死無生。一見流珠膈熱多,三焦不慢瀉頻過。煩躁哭啼時欲吐,腸鳴自利可調和。來蛇中脘不調和,積氣攻攢乾嘔多。若見去蛇時瀉痢,脾虛飲食不消磨。弓反里形頭目重,寒邪驚里小便黃。四肢倦怠兼相冷,逐冷疏風便得康。
弓反外形痰熱病,夾驚夾食及風癇。心神驚悸神志倦,用藥寧心便得痊。)
(紫熱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時因中惡,黃即困脾端。)
半歲以下於額前眉端髮際之間,以無名指三指候之,兒頭在左舉右手,兒頭在右舉左手,食指在上,中指在中,無名指在下。三指熱,外感風、鼻塞咳嗽;三指冷,外感寒,內傷飲食,發熱吐瀉。食中熱主上熱下冷,中指熱主夾驚,食指熱主食滯。
〔附方〕
助胃膏,木香,乾薑,炙草,山藥,蓮肉,白朮,茯苓,肉果,訶子,神麯,麥芽,人參,砂仁,丁皮,白蔻為末蜜丸,如芡實大。
五味異功散,見驚風症。
六君子湯,見瘧症。
大安丸,見滯頤症。
四味丸,見五軟症。
四君子湯,見驚風症。
七味白朮散,見瘖症。
惺惺散,見諸吐症。
天麻防風丸,天麻,防風,半夏,川芎,蘆薈,青黛,黃連,五靈,蟬蛻,全蠍,麝香,夜明砂
抱龍丸,見驚風症。
牛黃清心丸,見滯頤症內。
抑青丸,黃連,吳茱萸,湯浸一宿為末,水泛為丸。大瀉肝火,治左脅作痛。
白話文:
[脈法]
脈象呈現環形,像風車轉動一樣,通常是肝臟有問題,導致疳積(營養不良)的表現。如果出現氣逆上衝,要考慮可能有嘔吐、反胃的情況。病程拖久了,疳積通常會侵犯到胃,如果病情嚴重到危及生命,那就會回天乏術。
如果脈象摸起來像流動的珠子,通常是胸膈有熱。三焦(上、中、下三焦)的機能不協調,容易導致頻繁的腹瀉。如果嬰幼兒煩躁不安、哭鬧不停、時常想吐,加上腸鳴、腹瀉,可以用藥物來調和。
如果脈象像蛇一樣在中脘部位(胃部),表示脾胃功能失調,造成氣積聚,常常會出現乾嘔。如果脈象像蛇一樣,但卻出現腹瀉,那表示脾虛,消化功能不好,吃東西難以消化。
脈象像弓一樣反向彎曲在內側,可能會有頭暈、頭重等症狀,這是因為寒邪侵入,導致驚嚇,小便也會變黃。如果四肢無力、冰冷,是體內有寒邪,用驅寒疏風的藥物就可以恢復健康。
脈象像弓一樣反向彎曲在外側,通常是痰熱的病症,也可能夾雜驚嚇、飲食積滯或風癇等問題。患者會心神不安、容易受到驚嚇、精神疲倦,用寧心安神的藥物就可以治癒。
(紫色的脈色代表有熱的傷寒,青色代表有驚嚇,白色代表疳積,黑色代表中惡,黃色代表脾胃功能差。)
給半歲以下的嬰幼兒診脈時,要用無名指三指,在額頭眉毛上緣和髮際之間診脈。如果嬰幼兒頭向左側,診脈者要用右手;如果頭向右側,則用左手。食指放在最上面,中指在中間,無名指在最下面。三指都熱,表示外感風邪,可能有鼻塞、咳嗽等症狀;三指都冷,表示外感寒邪或內傷飲食,可能發燒、嘔吐、腹瀉。食指和中指熱,表示上熱下寒;中指熱,表示可能受到驚嚇;食指熱,表示有飲食積滯。
〔附方〕
助胃膏:將木香、乾薑、炙甘草、山藥、蓮子、白朮、茯苓、肉豆蔻、訶子、神麯、麥芽、人參、砂仁、丁香皮、白豆蔻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像芡實一樣。
五味異功散:用於治療驚風。
六君子湯:用於治療瘧疾。
大安丸:用於治療滯頤症(腮腺炎)。
四味丸:用於治療五軟症(發育不良)。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驚風。
七味白朮散:用於治療瘖症(失語症)。
惺惺散:用於治療各種嘔吐。
天麻防風丸:包含天麻、防風、半夏、川芎、蘆薈、青黛、黃連、五靈脂、蟬蛻、全蠍、麝香、夜明砂等藥材。
抱龍丸:用於治療驚風。
牛黃清心丸:用於治療滯頤症內。
抑青丸:用黃連、吳茱萸,用熱水浸泡一夜後磨成粉末,用水做成藥丸。可以瀉肝火,治療左脅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