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精要》~ 卷三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0)

1. 產後諸症總論

產後諸症,其源有三,曰血虛火動,曰敗血妄行,曰飲食過傷。何以明之?氣屬陽也,血屬陰也,《經》曰: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蓋產後去血過多,血虛火動,而為煩躁發熱之類,一也。血猶水也,水之就下,性也。然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非水之性也,勢使之然也。

產後虛火上升,敗血一行,而為頭暈腹痛之類,二也。《經》云:少火生氣,壯火蝕氣。東垣云:火為元氣之賊,勢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產後元氣大傷,脾胃虛弱,且土位無母,難以蒸腐五穀。若飲食過傷,則為痞滿吐瀉之類,三也。治之之法,血虛大動則補之。敗血妄行則散之,飲食過傷,則助脾胃以消之。

丹溪曰:凡產後氣血虧極之際,調治一切諸症,皆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症,以未治之。

產後調理煎方

治氣血虛弱,腰背疼痛,虛熱往來,咽乾喉痛,將成蓐勞。

熟地(五錢,炒乾),麥冬(炒燥),白朮(乳拌炒,各二錢),白芍(一錢二分,酒炒),茯苓(一錢五分),杜仲(二錢,酒拌炒黃),續斷(一錢五分),明牛膝(二錢),黑姜(六分),如惡露不行,水煎溫服。

生化湯

產後生新去瘀,神效。

當歸(三錢),川芎(一錢),桃仁(十三粒),黑姜(一錢),炙甘草(八分),水煎服。

奪命丹

治產後血入衣中,脹滿衝心,久而不下。

附子(炮,去皮。臍),牡丹皮,乾漆(炒令煙盡,各一兩),為末,用酸醋一升,入大黃末一兩,熬膏和藥丸,桐子大,溫酒下五十丸。

一方

治產後生腸不收。用枳殼二兩,煎湯溫浸,良久即入。

一方

治婦人子宮不收。

荊芥(中),霍香葉(中),臭椿皮(上),煎湯熏洗,子宮即入。

一方

胎衣不下,子死腹中。用朴硝二錢,熱童便調飲,立下。

四味湯

療才分娩,一切諸疾。

當歸,玄胡索,血竭,沒藥(各五分),一方加紅花。為末,用熱童便半鐘調服。

當歸血竭丸

治產後惡物不下,結聚成塊,心胸痞悶,脅下堅痛。

當歸(炒),血竭,蓬朮,芍藥(各一錢)

一方有五靈脂。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酒空心食前服。

瑞蓮散

治產後惡血崩漏,狀如泉水。

瑞蓮(一百枚,燒灰存性),棕櫚(燒灰存性),當歸(各一兩),官桂(五錢),檳榔(一枚),鯉魚鱗(炒),川芎(各七錢五分),為末,每服三錢,煨生薑酒調,如未血,更進一服,如血崩,此藥澀治,連進三服即止。

千金散(即十全大補湯料)

治產後虛勞不能食。

白朮,茯苓,黃耆(各一兩),人參,川芎,熟地黃,芍藥,當歸(各一兩),肉桂(一兩五錢),甘草(炒,五錢),㕮咀,每服一兩,薑棗水煎,空心溫服。

白話文:

產後的各種症狀,其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點:血虛導致火旺、舊血異常運行、飲食過度傷害。如何理解這一點呢?氣是屬於陽性的,血則是陰性的。根據古籍記載:陽虛會產生外部寒冷,陰虛會產生內部熱度。產婦由於生產過程中失血過多,導致血虛火旺,進而引發煩躁和發燒等症狀,這是第一種情況。

血液就像水一樣,自然趨向低處流動。然而,如果我們對它施加力量,它可以被拋到臉上,也可以被引導到山上,這並不是水的本性,而是因為外界的力量使然。產婦產後的虛火上昇,舊血異常運行,引發頭暈和腹痛等症狀,這是第二種情況。古籍中寫道:微火可以生氣,強烈的火則會消耗氣力。李東垣認為,火是身體元氣的大敵,二者無法同時存在,一方勝利另一方就會失敗。產後的身體元氣大受損傷,脾胃虛弱,且缺乏滋養脾胃的條件,很難消化食物。如果飲食過量,就會導致脹氣、嘔吐和腹瀉等症狀,這是第三種情況。治療這些症狀的方法是,對於血虛引起的火旺,應該補血;對於舊血異常運行,應當散血;對於飲食過量導致的問題,則要幫助脾胃消化。

對於產後極度氣血虧虛的情況,無論出現何種症狀,都應當以大補氣血為主,即使有其他症狀,也不應立即處理。

以下是幾個產後調理的藥方:

  1. 產後調理煎方:適用於氣血虛弱、腰背疼痛、虛熱交替、咽喉乾痛、即將發展為產褥病的產婦。藥方包括:熟地、麥冬、白朮、白芍、茯苓、杜仲、續斷、明牛膝、黑薑等。如果產婦的惡露未能順利排出,可將藥材煎煮後溫服。

  2. 生化湯:適用於產後新生血氣,去除瘀血,效果神奇。藥方包括:當歸、川芎、桃仁、黑薑、炙甘草等,將藥材煎煮後服用。

  3. 奪命丹:適用於產後血液滲入衣物中,造成腹部脹滿,影響心臟功能,長期未能改善的情況。藥方包括:附子、牡丹皮、乾漆、大黃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酸醋和膏狀物混合,製成藥丸,每次服用50粒,用溫酒送下。

  4. 一方:適用於產後子宮未能收縮的情況。藥方包括:枳殼,煎煮成湯後溫浸,過一段時間後子宮即可收縮。

  5. 一方:適用於女性子宮未能收縮的情況。藥方包括:荊芥、霍香葉、臭椿皮,煎煮成湯後燻洗,子宮即可收縮。

  6. 一方:適用於胎盤未能順利排出,或者胎兒死亡在子宮中的情況。藥方包括:朴硝,與熱的童子尿調和飲用,立刻可以排出。

  7. 四味湯:適用於剛分娩後的所有疾病。藥方包括:當歸、玄胡索、血竭、沒藥等,可加入紅花,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用熱的童子尿調和服用。

  8. 當歸血竭丸:適用於產後惡露未能順利排出,結成塊狀,造成心胸鬱悶、脅下堅硬疼痛的情況。藥方包括:當歸、血竭、蓬朮、芍藥等,可加入五靈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用醋糊製成藥丸,每次服用50-60粒,用溫酒空腹食用前服用。

  9. 瑞蓮散:適用於產後惡血崩漏,出血量像泉水一樣的情況。藥方包括:瑞蓮、棕櫚、當歸、官桂、檳榔、鯉魚鱗、川芎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3錢,用煨生薑酒調和服用。如果還在出血,可再服用一次;如果出血量很大,連續服用三次即可止血。

  10. 千金散(即十全大補湯):適用於產後虛弱無法進食的情況。藥方包括:白朮、茯苓、黃耆、人參、川芎、熟地黃、芍藥、當歸、肉桂、甘草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1兩,加入薑棗水煎煮,空腹溫服。

  11. 人參湯:適用於產後各種虛弱、發熱和盜汗的情況。藥方包括:歸身、人參,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豬腰子、糯米、蔥白等材料煮成湯,取清汁加入藥材煎煮後服用。

  12. 茯苓散:適用於產後產褥病,因為生產後不久運動過度,四肢寒冷疼痛,寒熱交錯的情況。藥方包括:茯苓、當歸、川芎、桂心、白芍、黃耆、人參、熟地黃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豬腎、薑片、棗子等材料煎煮,去掉豬腎、薑片、棗子後加入沒藥,煎煮後去渣食用,分兩次溫服。

  13. 參蘇飲:適用於產後血液進入肺部,面色潮紅、呼吸困難的情況。藥方包括:人參、蘇木,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水煎煮,隨時根據需要加減服用。

  14. 麻仁丸:適用於產後失血過多,導致大便祕結的情況。藥方包括:麻子仁、枳殼、人參,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50粒,用溫酒送下。

  15. 一方:適用於產後用力過度,陰道突出的情況。藥方包括:四物湯、龍骨,將藥材煎煮後加入少量龍骨粉末,空腹連續服用兩次,然後用麻油和湯燻洗,陰道即可收縮。

  16. 豬蹄湯:適用於哺乳期母親體力衰弱,乳汁不通的情況。藥方包括:豬蹄、通草,將豬蹄洗淨後加入水煮成羹,食用後可促進乳汁分泌。有一個哺乳期母親乳汁較少的例子,家裡偶然煮紅豆,她食用了紅豆和湯,當晚乳汁就像湧泉一樣流出,後續多次使用都有效果。

  17. 湧泉散:適用於因氣血不足導致乳汁分泌量少的情況。藥方包括:瞿麥穗、麥門冬、王不留行、穿山甲、紫龍骨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1錢,用熱酒調和後服用。先食用豬蹄羹,然後服用藥物,用木梳梳理乳房上方30次以上,每天服用三次。有句俗語說:穿山甲、王不留,婦女吃了乳汁常流。

  18. 返魂丹:適用於各種產後症狀,包括死胎、惡露不盡、胎盤未能順利排出、橫生逆產等情況。藥方包括:野大麻、赤芍藥、當歸、木香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湯劑溶解服用。

  19. 當歸羊肉湯:適用於產後發熱、自汗、肢體疼痛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產褥病。藥方包括:黃耆、人參、當歸、生薑、肥羊肉等,將羊肉煮成汁後去掉肉,加入藥材煎煮後服用。如果惡露未能完全排出,可加入肉桂,肉桂的辛熱性質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

  20. 趁痛散:適用於產後血液瘀滯、筋脈拘攣、腰背僵硬、全身疼痛的情況。藥方包括:黃耆、當歸、官桂、白朮、獨活、生薑、川牛膝、甘草、薤白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4錢,加入水煎煮後服用。加入半兩桑寄生更佳。選擇川牛膝時,應選取粗壯、肥厚、長潤、呈明黃色的品種最佳。北方常將黑色的牛膝誤認為川牛膝,而將黃色的牛膝誤認為懷牛膝。根據《綱目》的注釋,黑色的牛膝是雌牛膝,質地堅硬且缺乏功效,因此在南方不作為藥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