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女科要旨》~ 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0)

1. 金匱方一十九首

沖、任、督三脈,以帶脈束之,因余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抑鬱。熱者血也,血積多日不流,從金之化而為白,乘少腹冤熱,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多不痛,或有痛者,因壅礙而成也。《經》曰:少腹寒熱,溲出白液冤者,屈滯也。病非本經,為他經冤鬱而成,此疾皆從濕熱治之。

遺熱於小腸,從金代而為白,與治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熱入於大腸,赤白帶是邪熱傳於小腸,故治二症,不可驟用峻熱藥燥之。燥之則內水涸,內水涸則必煩渴,煩渴則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則足腫面浮,漸至不起。治法先以導水禹功瀉之,次以淡劑降心火、益腎水、下小溲、利水道則愈矣。

張子和曰:赤白痢者,是邪熱入於大腸,下廣腸,出赤白也。帶下者,傳於小腸,入脬經,下赤白也。據此二症,皆可同以治濕之法治之。方約之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也。婦人多鬱怒傷肝,肝屬木,脾屬土,肝邪乘脾,則土受傷而有濕;濕生熱,熱則流通,故滑濁之物滲入膀胱,從小便而出。

古人作濕寒,用辛溫藥則非矣!丹溪作濕熱,用苦溫藥為是;不知用苦寒正治也,用辛溫從治也。如濕熱拂鬱於內,腹痛帶下,非辛溫從治,能開散之乎?若少腹不痛,上下赤白帶者,雖有濕熱,而氣不鬱結,用苦寒治之為當也。

吳梅坡治赤白帶下,用自制十六味保元湯,骨碎補、貫眾(去毛)三錢,杜仲、小茴香(鹽水炒)各一錢五分,人參、巴戟各二錢,黃耆、當歸、山藥、獨活、蓮蕊須各一錢,石斛、升麻、茯苓各七分,甘草六分,黃柏八分,桂圓肉二枚。又方用六龍固本丸,山藥、巴戟肉、山茱肉各四兩,川楝子、補骨脂、(青鹽三錢,湯泡。

)人參、蓮肉、黃耆各二兩,小茴香,川芎、木瓜各一兩。張潞玉曰:沖為血海,即是血室。衝脈得熱則迫血下行,男子亦有是症,不獨婦人也。《金匱要略·水氣篇》云:問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水,此病為難治;先病水,後斷經水,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也。

汪石山曰:凡經先斷而後病水,少陰脈沉而滑,沉則在裡,滑則為實,沉滑相搏,血結胞門,為血分難治。若先病水,而後病經斷,少陽脈牢,少陰脈細,男子小便不利,婦人經水不通;經通則為血,不利則為水,名水分易治。此因脾肺虛冷,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滲泄之令不行,生化之氣不轉。

東垣云:水飲留積,若土在雨中則為泥,得和氣暖日,水濕去而萬物自生長;用加減腎氣丸,歸脾湯,六君子加木香、炮薑、肉桂。

白話文:

沖脈、任脈、督脈這三條重要的經脈,被帶脈像腰帶一樣束縛著。因為經血上下往來時,遺留的熱氣積在帶脈之間,使得熱氣鬱悶。這熱氣就是血,血積久了不流動,就會像金屬一樣轉化成白色,加上下腹部的悶熱,白色的分泌物就會充滿溢出,隨著小便排出,連續不斷,這就是白帶。白帶通常不痛,有時候會痛,是因為氣血阻塞造成的。《黃帝內經》說:「下腹部有時寒冷有時發熱,小便排出白色液體,是因為氣血鬱滯。」這病不是本經的病,而是因為其他經脈鬱悶所造成,所以這種病都用清濕熱的方法治療。

熱氣遺留在小腸,像金屬一樣轉化成白色,治療方法和治療痢疾類似。紅痢和白痢是邪熱進入大腸所致,而赤白帶是邪熱傳到小腸,所以治療這兩種疾病,不能馬上用過於燥熱的藥物來處理,不然會導致體內水分枯竭,體內水分枯竭就會口渴難耐,口渴難耐就會小便不順暢,小便不順暢就會造成腳腫臉浮,嚴重會一病不起。治療方法應該先用導水的方法,把水排出去,再用清淡的藥物來降心火、滋腎水、通小便、利水道,這樣就會痊癒。

張子和說:赤白痢是邪熱進入大腸,下注廣腸,排出赤白分泌物。白帶則是邪熱傳到小腸,進入膀胱經,排出赤白分泌物。所以這兩種病都可以用治療濕氣的方法來治療。可以這樣簡單理解,帶脈就像腰帶一樣束縛著全身的經脈,使其不亂跑,就像人束腰帶一樣。婦女常常因為生氣鬱悶而傷害肝臟,肝屬木,脾屬土,肝氣的邪氣侵犯脾臟,脾臟就會受傷而產生濕氣;濕氣生熱,熱氣會流通,所以污濁的液體會滲入膀胱,從小便排出。

古人認為白帶是濕寒,用辛溫藥治療是錯誤的!朱丹溪認為是濕熱,用苦溫藥是對的;但其實不知道用苦寒藥才是正治,用辛溫藥是順著病勢來治療。如果濕熱鬱積在體內,引起腹痛白帶,非得用辛溫藥疏散開來嗎?如果下腹部不痛,只是有紅白帶,雖然有濕熱,但氣不鬱結,用苦寒藥治療才是恰當的。

吳梅坡治療赤白帶下,用自己配製的十六味保元湯,成分有骨碎補、貫眾(去除毛)各三錢,杜仲、小茴香(用鹽水炒)各一錢五分,人參、巴戟各二錢,黃耆、當歸、山藥、獨活、蓮蕊鬚各一錢,石斛、升麻、茯苓各七分,甘草六分,黃柏八分,還有桂圓肉二枚。還有一個方子是六龍固本丸,成分有山藥、巴戟肉、山茱萸肉各四兩,川楝子、補骨脂(用青鹽三錢泡湯)人參、蓮肉、黃耆各二兩,小茴香,川芎、木瓜各一兩。張潞玉說:沖脈是血海,也就是血室。沖脈有熱,會迫使血液下行,男子也會有這種情況,不只是婦女。在《金匱要略·水氣篇》中說:「請問疾病有血分和水分的區別是什麼?」老師回答說:「先停經後出現水腫,這種情況叫做血分,比較難治;先出現水腫後停經,這種情況叫做水分,比較容易治療。為什麼呢?因為先把水去除,月經自然就會來了。」

汪石山說:凡是先停經而後出現水腫,這種情況是少陰脈沉而滑,沉表示病在裡,滑表示體內有實邪,沉滑相搏,血結在子宮口,是血分,難以治療。如果先出現水腫,而後停經,這種情況是少陽脈強硬,少陰脈細微,男子小便不暢,婦女月經不來;月經來了就屬於血,月經不來就屬於水,是水分,容易治療。這是因為脾肺虛弱,不能協調體內水液的運行,導致水液不能下輸膀胱,滲泄的功能不能正常運作,導致水液無法轉化為氣血。

李東垣認為:水飲積留在體內,就像泥土在雨中一樣變成泥,只要陽氣充足,濕氣去除,萬物就能生長;可以用加減腎氣丸、歸脾湯、六君子湯加木香、炮薑、肉桂等藥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