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1)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1)

1. 宿食

(食積寒熱,痢)

《傷寒論》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然同一發熱,而傷食者惟肚腹之熱為甚,且糞極酸臭,夜間潮熱,尤傷積之明驗也。小兒宿食不消者,胃納水穀而脾化之,兒幼不知撙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

神麯、麥芽之屬,皆腐化之物,昔腎已謂能傷胃中生髮之氣矣,況進而三稜、莪朮乎,況又進而牽牛、大黃、巴豆乎,脾氣一受傷於食,再受傷於藥,至於下之,而氣已一脫矣,所存幾何,故夫克食之藥不可多用,下積之藥,尤不可不審其證之可下與不得不下,而後用也。錢氏論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保和丸,治飲食停滯,胸膈痞滿,噯氣吞酸,或吐瀉腹痛。(加白朮一兩即大安丸)

神麯(炒),山楂,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連翹,蘿蔔子(炒,五錢)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愚按:前方,行氣克滯之劑,若元氣無虧,暴停乳食而致斯證者,宜用此消導之。若元氣虛弱而乳食所傷者,必調補胃氣為主,而佐以消導。若乳食已消而作嘔者,乃胃氣被傷,當用異功散補之。不宜仍用前藥,重損胃氣,治者審之。

木香大安丸

木香(二錢),黃連,陳皮,白朮(各三錢),枳實,山楂肉,萊菔子(炒),連翹,神麯(炒),麥糵(炒),砂仁(各一錢半)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陳廩米湯下。

消食丸(又名消乳丸),治宿食不消。

砂仁,陳皮(炒),三稜(炒),神麯(炒),麥芽(炒。各半兩),香附(炒,一兩)

上末,曲糊丸如麻子大。食後白湯送下,大小加減。

七聖丸

三稜,蓬朮,川楝,青皮,陳皮,芫花,杏仁

上件等分,先用醋浸芫花一宿,炒漸干,次入蓬、稜同炒赤色,又入陳、練等再同炒一處,令微焦,取出為末,前藥如各半兩,杏仁亦用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不用,細研入巴豆二十粒去油,和勻,醋糊丸如黍米大。一歲兒常服二丸,臨臥溫熱湯送下。使日間所飧之物,一夜而化,永無疳疾,能使黃瘦子頓作化生兒,今之小兒可去巴豆,只入杏仁,名七聖丸是也。

三稜散,主諸般停滯,疳積發熱,瀉痢酸醙,水穀不化,常服和脾胃,進飲食,長肌肉,益神氣。

人參(去蘆,七錢半),三稜(炮,銼),淨香附(各一兩半),青皮(去白),益智仁,陳皮(去白),枳殼(去穰,銼片,麩炒),神麯(炒),穀芽(洗,焙),半夏(制),莪朮(醋煮透,濾干,銼焙),大黃(半生,半炮),紫蘇(去老梗。各半兩),甘草(半生,半炙,一兩二錢)

白話文:

[食物積滯]

《傷寒論》指出,人體內若有食物積滯,該如何辨識?醫學古籍記載:手腕脈搏部位的脈象顯得浮大,但輕按卻感到澀滯,由此可知身體內有食物積滯,應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適用於傷寒病症)。同樣是發燒,因食物積滯導致的發燒,腹部的熱感會特別明顯,排泄物極度酸臭,夜晚時刻會有潮熱現象,這是食物積滯的明確徵兆。對於兒童來說,食物在胃中無法消化,是由於脾胃功能尚未成熟,無法完全消化所攝取的食物,因此造成食物積滯。

神麯、麥芽這類食品,都是有助於消化的食材,過往研究顯示,它們可能影響胃部的自然運作,更不用說三稜、莪朮這些更強烈的食材,或是牽牛、大黃、巴豆這些藥材,脾胃在受到食物的損傷後,再受藥物的二次傷害,氣血已然耗損,剩餘無幾。因此,用於促進消化的藥物不可過度使用,對於是否需使用清除積滯的藥物,更應仔細判斷患者狀況,確認是否適合使用。錢氏認為,食物無法消化是因為脾胃功能低落,應以補脾益黃散來調理。

保和丸,用於治療飲食停滯、胸悶、噁心、胃酸或嘔吐、腹瀉腹痛。(加入白朮一兩即成大安丸)

神麯(炒)、山楂、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連翹、蘿蔔子(炒,五錢)

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製成像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以熱水吞服。

木香大安丸

木香(二錢)、黃連、陳皮、白朮(各三錢)、枳實、山楂肉、萊菔子(炒)、連翹、神麯(炒)、麥糵(炒)、砂仁(各一錢半)

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以神麯糊製成丸狀。以陳米湯吞服。

消食丸(又名消乳丸),用於治療食物積滯。

砂仁、陳皮(炒)、三稜(炒)、神麯(炒)、麥芽(炒,各半兩)、香附(炒,一兩)

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以麴糊製成麻子大小的丸狀。飯後以熱水吞服,依年齡調整劑量。

七聖丸

三稜、蓬朮、川楝、青皮、陳皮、芫花、杏仁

將上述材料等份,先以醋浸泡芫花一夜,炒至微幹,再加入蓬朮、三稜同炒至赤紅,最後加入陳皮、練皮等再同炒,至微焦,取出磨成粉末。每種藥材各半兩,杏仁也用半兩,用水浸泡,去皮尖雙仁,細磨加入巴豆二十粒去油,混合均勻,以醋糊製成黍米大小的丸狀。一歲兒童每次服用兩丸,睡前以溫熱湯吞服。讓白天食用的食物在一晚內消化,遠離疳疾,可讓黃瘦的孩子迅速恢復健康,現今兒童可去除巴豆成分,僅加入杏仁,稱為七聖丸。

三稜散,主要用於處理各種消化不良,如疳積發熱、腹瀉、食物無法消化等問題,長期服用可調理脾胃、增加食慾、促進肌肉生長、增強體力。

人參(去蘆,七錢半)、三稜(炮,銼)、淨香附(各一兩半)、青皮(去白)、益智仁、陳皮(去白)、枳殼(去穰,銼片,麩炒)、神麯(炒)、穀芽(洗,焙)、半夏(制)、莪朮(醋煮透,濾乾,銼焙)、大黃(半生,半炮)、紫蘇(去老梗。各半兩)、甘草(半生,半炙,一兩二錢)

將上述材料磨碎,每次服用二錢,以一杯水、三片薑、一百粒倉米煎煮至七分熟。任何時間均可溫服。氣虛者,可加入白茯苓一兩。

莪朮丸,調理脾胃、增進食慾、促進消化、舒緩氣悶、提振精神。

莪朮(炮,銼)、三稜(炮,銼)、淨香附(三味各四兩,醇醋浸泡七日,慢火煮乾,再焙)、檳榔(一兩,薄銼)、生牽牛末(一兩,另研)、青木香(去蘆)、穀芽(淨洗,焙乾)、青皮(去白。各半兩)、蓽澄茄、丁香、南木香(各四錢)

除檳榔、丁香、木香不經過火處理,以及牽牛末外,其他七種材料先進行焙製,然後與檳榔、木香、丁香一同磨成粉末,最後加入牽牛末混合均勻,以水煮麵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任何時間以淡薑湯吞服,溫茶、溫酒皆可,兒童可製成粟米大小,服用方法同前。

丁香脾積丸

三稜(煨,去皮毛)、莪朮(去皮,炒)、神麯(炒。各七錢)、青皮、巴豆霜、小蘹香(炒)、陳皮(各五錢)、丁香、木香(各三錢)

將上述材料磨成細末,以醋調神麯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至七丸,以生薑湯吞服。

三黃枳朮丸,用於治療肉類、濕面、辛辣、高脂食物引發的消化不良、悶亂不適。

枳實(麩炒,五錢)、黃連(酒浸,炒)、大黃(濕紙包裹,煨)、白朮(各一兩)、黃芩(五錢)

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以湯浸蒸餅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丸,以熱水吞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

《聖惠》,訶梨勒散,用於治療兒童食物積滯、食慾不佳、四肢消瘦、腹部脹氣。

訶梨勒皮(三分)、人參、白朮、麥櫱(炒令微黃)、陳橘皮(去白)、檳榔(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

將上述藥材粗略磨碎,每次服用一錢,以一小杯水煎煮至五分熟,去渣。根據兒童年齡調整劑量,每日四到五次溫服。

〔朱氏〕,木香丸,用於治療兒童氣短、開胃增食。

木香、人參、白茯苓、青皮、陳皮、肉豆蔻(各一分)、三稜(一兩,炮)

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以麵糊製成麻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十丸,以薑湯吞服。

〔朱氏〕,洗心散,用於治療兒童乳食過量導致心臟負擔加重、呼吸困難、咳嗽多睡。

甘草(一錢,生)、麥門冬(一分半)、皁角(半兩,加入沙糖塗酥炙,後放置盆下蓋上良久以去火毒,方可使用)

將上述材料充分攪拌,每次服用二錢,以一杯水煎煮至八分熟。每日分五次服用。

養脾丸

人參、白朮、當歸、川芎(各一錢半)、木香、青皮、黃連、陳皮(各一錢)、砂仁、山楂肉、神麯(炒)、麥芽(炒。各五分)

將上述材料磨成細末,以水調神麯糊製成麻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至五十丸,以陳倉米飲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