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3)

1. 攻裡

〔錢氏〕,葶藶丸,治乳食沖脾,傷風咳嗽,面赤痰盛,身熱喘促。

甜葶藶(去土,隔紙微炒),黑牽牛(微炒),杏仁(去皮尖,炒,另研如膏),漢防己(各一兩)

上為末,研入杏膏拌勻,蒸陳棗肉和,再搗為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生薑湯下,乳食後,或臨夜服,量兒大小加減。

〔潔〕,人參荊芥散,治身熱痰嗽,胸膈不利,宜下痰去熱。

人參(半兩),荊芥穗(一兩),大黃(二錢)

上為細末,水煎,調檳榔、木香,細末五分,輕粉一字,乳後服。如身熱潮熱,宜服清涼飲子去大黃,三服之後,一二日,卻入大黃服之,令疏利則愈,不可便動臟腑。

褊銀丸,治風涎膈實上熱,及乳食不消,腹脹喘粗。

巴豆(去油膜皮心,細研,半兩),水銀(五錢),黑鉛(二錢半,同水銀炒結沙),麝香(另研,五分),好墨(火燒,醋焠,研,八錢)

上將巴豆末並墨再研勻,和入砂子麝香,陳米粥和丸,如綠豆大,捻褊。一歲兒一丸,三二歲二三丸,五歲以上五六丸,煎薄荷湯,放冷送下,不得化破,更量虛實加減,並食後服。(虛人先以益黃散,實脾後,以此方下之,下後補肺。)

白話文:

[攻裡]

錢氏的葶藶丸,可以用來治療因為吃太多乳類或食物而傷到脾胃,導致傷風咳嗽、臉色潮紅、痰多、身體發熱、呼吸急促等症狀。

配方包含:甜葶藶(去除泥土,隔著紙稍微炒過)、黑牽牛(稍微炒過)、杏仁(去皮尖,炒過,另外研磨成膏狀)、漢防己(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杏仁膏拌勻,再加入蒸熟的紅棗肉一起搗成藥劑,搓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淡生薑湯送服,在喝完乳類或食物之後,或臨睡前服用,可以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潔氏的人參荊芥散,可以治療身體發熱、咳嗽有痰、胸部不適,適合用來化痰退熱。

配方包含:人參(半兩)、荊芥穗(一兩)、大黃(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水煎煮,加入檳榔、木香的細末各五分,以及輕粉一字,調勻後在喝完乳類後服用。如果身體發熱,並且有潮熱的現象,應該服用清涼飲子,先去掉大黃。服用三劑之後,間隔一兩天,再加入大黃服用,使腸胃通暢,症狀就會好轉,不可以馬上就使用會刺激腸胃的藥。

褊銀丸,可以治療因為風邪導致的痰涎壅盛、胸膈脹滿、上身發熱,以及因為吃乳類或食物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呼吸急促等症狀。

配方包含:巴豆(去除油膜、外皮和內心,仔細研磨,半兩)、水銀(五錢)、黑鉛(二錢半,和水銀一起炒成砂狀)、麝香(另外研磨,五分)、好墨(用火燒過,再用醋淬過,研磨,八錢)。

將巴豆粉末和墨一起研磨均勻,再加入砂狀的水銀和麝香,用煮爛的米粥調和,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再壓扁。一歲小孩服用一丸,三到二歲服用二到三丸,五歲以上服用五到六丸,用煎好的薄荷湯放涼後送服,不可以咬破藥丸,要根據身體虛實情況增減用量,並且在飯後服用。(虛弱的人要先服用益黃散,調理好脾胃之後,再用這個藥方,排毒之後要補肺氣。)

2. 涼劑

瀉肺湯,主傷風后五心煩熱,咳嗽喘促,唇紅頰赤,發渴引飲。

桑白皮(銼,炒),地骨皮(淨洗,焙乾。各一兩),甘草(炙,三錢)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粳米百粒,煎七分,食後、臨臥溫服,或不拘時。

《聖惠》,天門冬散,治小兒心胸煩悶,體熱咳嗽。

天門冬(去心,焙),桑根白皮(銼),赤茯苓,柴胡(去苗),百合,紫菀(洗,去苗土),藍葉,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聖惠》,百部散,治小兒咳嗽煩熱,令乳母服。

百部,貝母(煨微黃),紫菀(洗去苗土),葛根(銼。各一兩),石膏(二兩)

上件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服。令兒飲乳甚佳。

黃芩散,治小兒嗽。

黃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三日,取出,銼碎,焙乾)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白湯少許調下,乳食後服。

柴胡石膏湯,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疼體疼鼻塞,心胸煩滿,寒熱往來,咳嗽涕唾稠黏。

桑白皮,黃芩(各三錢半),升麻(二錢半),石膏,前胡,赤芍藥,乾葛,柴胡(各五錢),荊芥穗(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姜二片,淡豉十粒,水煎。

白話文:

瀉肺湯: 主要治療感冒後出現心煩燥熱,咳嗽急促,呼吸困難,嘴唇和臉頰紅赤,口渴想喝水的症狀。

藥材: 桑白皮(切碎,炒過)、地骨皮(洗淨,烘乾。各一兩),甘草(炙烤過,三錢)

製法: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杯,粳米一百粒,煎煮至七分,飯後或睡前溫服,也可以不拘時間服用。

天門冬散: 治療小孩心胸煩悶,身體發熱咳嗽。

藥材: 天門冬(去心,烘乾)、桑白皮(切碎)、赤茯苓、柴胡(去苗)、百合、紫菀(洗淨,去苗土)、藍葉、甘草(炙烤至微黃,切碎。以上各半兩)

製法: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一小杯,放入少許生薑,煎煮至五分,去渣,根據小孩大小酌情減量溫服。

百部散: 治療小孩咳嗽發熱,讓哺乳期的母親服用,效果更佳。

藥材: 百部、貝母(煨烤至微黃)、紫菀(洗淨去苗土)、葛根(切碎。各一兩),石膏(二兩)

製法: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小杯,放入竹葉十四片,煎煮至六分,去渣,每次飯後服用。讓小孩飲用母親的乳汁效果更好。

黃芩散: 治療小孩咳嗽。

藥材: 黃芩(不論多少,用童子小便浸泡三天,取出,切碎,烘乾)

製法: 將黃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少量(約一字或半錢),用少量白開水調服,在吃奶或吃飯後服用。

柴胡石膏湯: 治療流行性瘟疫,出現高燒怕冷,頭痛身痛鼻塞,心胸煩悶,忽冷忽熱,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

藥材: 桑白皮、黃芩(各三錢半),升麻(二錢半),石膏、前胡、赤芍藥、葛根、柴胡(各五錢),荊芥穗(三錢)

製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加生薑兩片,淡豆豉十粒,用水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