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30)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30)

1. 第五節·痘證分類

惟熱甚不解,二便秘澀,煩悶不寧者,宜用大連翹湯。近時種牛痘後而再出痘者,多為此種。有「痘夾丹」者,由血熱所致。色紅紫者為極熱,色白者為痰濕,色青黑者不治。治法如丹先發而痘後見者,宜紫草、升麻、牛蒡、蟬衣、川芎、荊芥、防風、桔梗、乾葛之屬,升提發散之;痘出三四日而後見丹者,宜生地、牛蒡、木通、荊芥、犀角、紫草之屬,以涼血解毒;挾痰濕者,酌用前胡、紫蘇、半夏、陳皮之屬。有「痘夾疹」者,其先見疹而中夾粒似水痘者,此為正痘。

因疹出時耗去榮血,故白似水痘,但宜發散疹子,則疹散而痘自齊。痘初起時即見疹者,法宜透托,既可表痘,又兼發疹,疹出即解,自可兩安。痘疹並見,又兼發斑者,總宜散其火邪,而兼活血解毒。按之痘中夾疹,昔稱二虎蹲欄。蓋痘多宜補而不宜瀉,疹多宜瀉而不宜補,故同時並見,最宜審慎將事者也。

附方

(一)拔疔散外用。治牙疔,痘疔,疔毒。

硇砂,白礬,硃砂,食鹽

如法制,研細末。

(二)定金湯,治臭痘。

黃耆,人參,白朮,當歸,白芍,生地,茯苓,甘草,白芷,防風,荊芥,升麻

加芫荽一握,白銀一塊,燈芯二十根。

(三)清金消毒飲,治疫喉腐爛,鎖項咽關諸痘。

生地,茵陳,黃芩,鮮石斛,犀角,石膏,枳殼,紫草,人中黃,麥冬,馬勃

加蜜炙枇杷葉。

白話文:

如果熱度很高持續不退,而且大小便不順暢、排不出來,感到煩躁不安,應該使用大連翹湯。現在接種牛痘後又長出痘子的,大多屬於這種情況。有一種叫做「痘夾丹」的病症,是由於血熱引起的。痘子顏色呈紅紫色的,表示熱邪非常嚴重;顏色呈白色的,表示有痰濕;顏色呈青黑色的,則表示病情危重,難以醫治。治療方法是,如果丹毒先發作而痘子後出現,應該使用紫草、升麻、牛蒡、蟬蛻、川芎、荊芥、防風、桔梗、葛根之類的藥材,以升提和發散;如果痘子出了三四天後才出現丹毒,應該使用生地、牛蒡、木通、荊芥、犀角、紫草之類的藥材,來涼血解毒;如果兼有痰濕,則應該酌情使用前胡、紫蘇、半夏、陳皮之類的藥材。還有一種叫做「痘夾疹」的病症,是先出現疹子,然後中間夾雜著類似水痘的顆粒,這是正痘。

因為出疹子時會消耗身體的精血,所以痘子看起來像水痘一樣呈白色,但此時應該發散疹子,疹子散開了,痘子自然就會整齊地出來。如果痘子剛開始出現時就看到疹子,治療方法應該是透邪外出,這樣既可以使痘子發出來,又可以兼顧發散疹子,疹子一旦發出來就會好轉,這樣就可以兩方面都得到安穩。如果痘子和疹子同時出現,並且兼有斑點,總體來說應該疏散體內的火邪,同時還要活血解毒。按照這種痘中夾雜疹子的情況,以前被稱為「二虎蹲欄」。因為痘子大多適合補益而不適合瀉下,而疹子則大多適合瀉下而不適合補益,所以當兩者同時出現時,最需要謹慎處理。

附方

(一)拔疔散,外用。治療牙疔、痘疔、疔毒。

成分:硇砂、白礬、硃砂、食鹽。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按照比例研磨成細末。

(二)定金湯,治療臭痘。

成分:黃耆、人參、白朮、當歸、白芍、生地、茯苓、甘草、白芷、防風、荊芥、升麻。 附加成分:芫荽一把、白銀一塊、燈芯二十根。

(三)清金消毒飲,治療疫喉腐爛、鎖項咽關等部位的痘症。

成分:生地、茵陳、黃芩、鮮石斛、犀角、石膏、枳殼、紫草、人中黃、麥冬、馬勃。 附加成分:蜜炙枇杷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