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七章·吐瀉論治 (2)

回本書目錄

第七章·吐瀉論治 (2)

1. 第二節·吐證述要

凡挾熱而吐,有惡食、煩怒等證象者,治宜清熱降氣,用黃連、生薑、神麯、枳實、青皮、大黃之類。凡觸穢而吐,有昏悶、口臭等證象者,治宜芳香化濁,用藿香、佩蘭、厚朴、白芷、菖蒲、神麯、香豆豉之類(夏月胃氣疲弱者多見之)。突然嘔吐,困倦自汗,胃氣暴傷者,治宜附子理中湯多加白朮,此為吐證之重者,宜急救勿緩。至於常年嘔吐,按時而發,謂之反胃,在乳哺之小兒為絕少,童年或間有之。

治法大致分寒熱虛三種:寒反胃者嘔青手足冷,宜二陳湯加丁香、附子、乾薑、肉桂之屬;熱反胃者嘔酸苦,面紅手足熱,宜二陳湯加黃芩、黃連之屬;虛反胃者,嘔宿食不化,脈軟無力,宜四君子湯或四物湯之屬,而隨證應變,又可合嘔吐之治法以參看者也。噦之治法:聲高有力而連屬者,屬熱,可下;聲低力怯而不上達者,屬寒,宜溫。

通治之法,總宜調其胃氣,若偶被冷風所吹而作呃逆者,此屬於外因,稍飲熱湯,氣定自愈,可不必服藥。干噁心之治法,宜用橘紅煎服,入薑汁、白蜜,細細呷之,以滋潤之。胃熱者加川連、竹茹;胃寒者加炮姜;胃虛者加人參;氣逆者加吳萸。總之,凡治嘔吐,當其初起泛惡之時,宜引而吐之,以去其滯,吐後方用藥安之,則胃氣不傷。久嘔不止,必加鎮重之藥以墜之。

中氣久虛,必借穀食以和之,或飴糖、白蜜以潤之,忌用有油之物如桃仁、杏仁、栝蔞、萊菔子、山梔(其有不得不用者亦在所不禁)之屬。此皆不可不知也。

附方

(一)小半夏湯,治支飲痰積膈上,喘嗽嘔噦。

半夏,生薑

(二)左金丸,治肝火燥盛,左脅作痛,吞酸嘔吐,筋疝痞結,一切肝火之證,並治霍亂轉筋,火邪內熾,及噤口痢,飲食入口即吐者。

川黃連(六兩),吳茱萸(鹽水泡,一兩)

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一二錢。

(三)烏梅丸,治蛔厥,吐蛔,久痢。

烏梅,細辛,桂枝,附子,人參,黃柏,乾薑,黃連,蜀椒,當歸

(四)大半夏湯,治反胃嘔吐。

半夏,人參,白蜜

(五)逍遙散,見第六章第四節。

(六)六君子湯,見第五章第三節。

(七)六味地黃丸,見第三章第五節。

(八)二陳湯,見第六章第三節。

(九)平胃散,見第六章第三節。

(十)附子理中湯,見第五章第四節。

(十一)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二)四物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三)五苓散,見第三章第五節。

白話文:

第二節·吐證述要

凡是因為體內有熱而引起的嘔吐,如果同時有厭食、容易煩躁生氣等症狀,治療上應該以清熱、降逆氣為主,可以使用黃連、生薑、神麯、枳實、青皮、大黃等藥材。如果是因為接觸到污穢之物而引起的嘔吐,同時有頭暈、口臭等症狀,治療上應該以芳香化濁為主,可以使用藿香、佩蘭、厚朴、白芷、菖蒲、神麯、香豆豉等藥材(這種情況在夏天胃氣虛弱的人身上比較常見)。如果是突然嘔吐,伴隨疲倦、自汗等症狀,通常是胃氣受到嚴重損傷,治療上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並且多加白朮,這種情況屬於比較嚴重的嘔吐,應該立即治療,不可耽擱。至於長年嘔吐,並且按照固定時間發作,就稱之為「反胃」,這種情況在喝母乳的嬰兒身上非常少見,在兒童時期偶爾會出現。

治療反胃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寒、熱、虛三種類型:寒性反胃的患者會嘔吐清水、手腳冰冷,應該使用二陳湯,並且加入丁香、附子、乾薑、肉桂等藥材;熱性反胃的患者會嘔吐酸苦的內容物,面色紅潤、手腳發熱,應該使用二陳湯,並且加入黃芩、黃連等藥材;虛性反胃的患者會嘔吐未消化的食物殘渣,脈象軟弱無力,應該使用四君子湯或是四物湯等藥材,並且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也可以參考嘔吐的治療方法進行搭配。至於「噦」(打嗝)的治療方法:如果打嗝聲音高亢有力且連續不斷,屬於熱性,可以考慮使用瀉下藥;如果打嗝聲音低弱無力且無法向上傳達,屬於寒性,應該使用溫補藥。

治療嘔吐的通用原則,總體上應該以調和胃氣為主。如果只是因為偶爾被冷風吹到而引起的呃逆,屬於外在因素造成的,稍微喝點熱湯,氣順了就會自然痊癒,不必服藥。至於乾嘔的治療方法,應該使用橘紅煎服,加入薑汁和白蜜,慢慢地啜飲,以滋潤腸胃。如果是由於胃熱引起的,可以加入川連和竹茹;如果是由於胃寒引起的,可以加入炮薑;如果是由於胃虛引起的,可以加入人參;如果是由於氣逆引起的,可以加入吳茱萸。總之,凡是治療嘔吐,在剛開始出現噁心的時候,應該先誘導其將胃中積滯之物吐出,吐完之後再用藥調理,這樣才不會損傷胃氣。如果是長期嘔吐不止,必須加入具有鎮靜作用的藥物,以達到鎮吐的效果。

中焦之氣長期虛弱,必須借助穀物食物來調和,或者使用飴糖、白蜜來滋潤,忌用含有油脂的食物,例如桃仁、杏仁、栝蔞、萊菔子、山梔(有些情況下不得不使用的也在所不忌)。這些都是不可不知的。

附方

(一)小半夏湯,治療因支飲(指體內水液停滯)痰液積聚在膈上引起的喘咳、嘔吐和打嗝。

組成:半夏、生薑

(二)左金丸,治療肝火過於旺盛,導致左脅疼痛、吞酸嘔吐、筋疝痞塊(指肌肉抽搐、腹部腫塊)、各種肝火引起的症狀,也能治療霍亂轉筋(指上吐下瀉、肌肉抽搐)、火邪內盛,以及噤口痢(指痢疾嚴重到無法進食,吃了就吐),只要飲食入口就吐的情況。

組成:川黃連(六兩)、吳茱萸(用鹽水浸泡過,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成丸狀,每次服用一到二錢。

(三)烏梅丸,治療蛔蟲引起的腹痛、吐蛔蟲,以及慢性痢疾。

組成:烏梅、細辛、桂枝、附子、人參、黃柏、乾薑、黃連、蜀椒、當歸

(四)大半夏湯,治療反胃嘔吐。

組成:半夏、人參、白蜜

(五)逍遙散,參考第六章第四節。

(六)六君子湯,參考第五章第三節。

(七)六味地黃丸,參考第三章第五節。

(八)二陳湯,參考第六章第三節。

(九)平胃散,參考第六章第三節。

(十)附子理中湯,參考第五章第四節。

(十一)四君子湯,參考第三章第五節。

(十二)四物湯,參考第三章第五節。

(十三)五苓散,參考第三章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