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 卷上 (7)
卷上 (7)
1. 第八節·血崩
沈堯封曰:崩證熱多寒少。若血大至色赤者,是熱非寒;倘色紫黑者,出絡而凝,其中有陽虛一證。經云,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外之陽虛,失於衛護,則脈中之營血漏泄。既出絡脈,凝而不流,漸漸變紫變黑。然必須少腹惡寒,方可投溫。
崩證極驗方
地榆,生牡蠣(各二錢),生地(四錢),生白芍(三錢),黃芩,丹皮(各一錢半),川連(五分),甘草(八分炒),蓮鬚,黑梔(各一錢),水煎服。
沈堯封曰:一婦日服人參、阿膠,血不止,投此即效。因伊帶多,偶以苦參易芩,血復至,用芩即止;去連,血又至,加連即止。
堯封又曰:一婦患崩月餘,余診時,大崩發暈幾脫。是方加人參一錢,服之即完,十劑而安。
堯封又曰:一婦患此,年逾五旬,投人參、阿膠不效。一日用黃連五分,甚不相安。一醫云:是氣病。用酒炒香附、歸、芍、丹皮、黃芩、牡蠣、棗仁、黑荊芥各二錢,鬱金一錢五分,橘皮一錢,上沉香磨沖三分,柴胡五分,棕櫚炭八分,煎服,一劑崩止。除柴胡、荊芥、棕炭,數劑食進。復加白朮為散,服之作脹,減去即安。
堯封又曰:一崩證,少腹惡寒,用附桂八味丸,收全效。
王孟英按:經漏崩淋,並由精竅出,惟溺血從溺竅而下。婦女雖自知,然赧於細述。醫者不知分辨,往往誤治。更有因病汛愆,而衝脈之血改從大腸而下者,人亦但知為便血也,臨證均須細審。
白話文:
第八節·血崩
沈堯封說:血崩的症狀,熱證多見,寒證少見。如果出血量大,血色鮮紅,這是熱證而不是寒證;如果血色紫黑,則表示血液從血管中滲漏出來凝結,這其中可能伴有陽虛的情況。經書上說,陽氣能保護體表,使之強健。營氣運行在脈管內,衛氣運行在脈管外,脈管外陽氣虛弱,失去保護作用,就會導致脈管內的營血外漏。血液從血管漏出後,凝結而不流動,逐漸變成紫黑色。但是,必須是少腹(下腹部)感到惡寒,才能使用溫性的藥物治療。
崩證極驗方:
地榆、生牡蠣各二錢,生地四錢,生白芍三錢,黃芩、丹皮各一錢半,川連五分,甘草(炒)八分,蓮鬚、黑梔子各一錢,水煎服。
沈堯封說:有個婦人每天服用人參、阿膠,但出血不止,服用這個方子後就見效了。因為她帶下(白帶)較多,曾經用苦參代替黃芩,結果出血又加重,改用黃芩後就止住了;去掉川連,出血又加重,加上川連後就止住了。
沈堯封又說:有個婦人患血崩一個多月,我診治時,她正大量出血,昏厥幾乎要暈倒。我用這個方子加人參一錢,服後症狀就改善了,服用十劑後就痊癒了。
沈堯封又說:有個婦人患此病,年過五十,服用人參、阿膠無效。有一天服用黃連五分,感到非常不適。一位醫生說:這是氣滯的病症。於是用酒炒香附、當歸、白芍、丹皮、黃芩、牡蠣、棗仁、黑荊芥各二錢,鬱金一錢五分,橘皮一錢,沉香磨成粉末三分,柴胡五分,棕櫚炭八分,水煎服,一劑就止血了。除了柴胡、荊芥、棕櫚炭,其他的藥再服用幾劑,飲食也能恢復正常。又加白朮作成散劑服用,服用後感到腹部脹滿,減量後就沒事了。
沈堯封又說:有個血崩的病人,少腹惡寒,服用附子、桂枝八味丸,完全治癒。
王孟英批注:經漏、崩漏、淋證,都是從生殖器官排出的病症,只有尿血是從尿道排出。婦女雖然自己知道病情,但卻不好意思詳細說明。醫生如果不能辨別清楚,往往會誤治。還有一些病人因病邪犯沖任二脈,衝脈的血液改從大腸排出,人們只知道是便血,臨證時必須仔細審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