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 卷上 (6)
卷上 (6)
1. 第六節·淋漓不斷
(一名經漏)
陳良甫曰:或因氣虛不能攝血;或因經行而合陰陽,外邪客於胞內。
王孟英按:亦有因血熱而不循其常度者。
白話文:
(又名經血不止)
陳良甫說:有時候是因為身體氣虛,無法固攝血液;有時候是因為月經來時,身體的陰陽之氣互相結合,導致外來的邪氣侵入子宮內部。
王孟英按語:也有因為血熱,導致經血不按照正常規律流動的情況。
2. 第七節·月事異常
經云,七七而天癸竭。有年過五旬,經行不止者:許叔微主血有餘,不可止,宜當歸散;《產寶》主勞傷過度、喜怒不時;李時珍作敗血論。三說不同,當參脈證。
李時珍曰:月事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後,或通或塞,其病也。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是謂倒經;有三月一行,是謂居經;有一年一行,是謂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有受胎後,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謂胎盛,俗名胎垢;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隕者,是謂漏胎。此雖以氣血有餘不足言,而亦異常矣。
王孟英按:有未及二七之年而經水已行者;有年逾花甲而月事不絕者;有無病而偶停數月者;有壯年而月信即斷者;有帶下過甚而經不行者;有數月而一行者;有產後自乳而仍按月行經者;有一產而停經一二年者。秉賦不齊,不可以常理概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女子到了四十九歲,生育能力就會衰退。但有些人過了五十歲,月經卻還不停,許叔微認為這是因為血太多,不應該強行止住,可以用當歸散來調理;《產寶》認為這是因為過度勞累、情緒不穩定所導致;李時珍則認為是敗血造成的。這三種說法不同,應該要根據病人的脈象和症狀來判斷。
李時珍說,月經一個月來一次是正常的。如果月經提早或延後,或者來時不順暢,都是不正常的現象。有些人的月經不從陰道來,反而從鼻子、口腔、眼睛或耳朵出血,這叫做倒經;有些人三個月來一次月經,叫做居經;有些人一年來一次月經,叫做避年;有些人一輩子都不來月經卻能懷孕,叫做暗經;有些人懷孕後,每個月還來月經,而且順利生產,這叫做胎盛,俗稱胎垢;有些人懷孕幾個月,突然大量出血,但胎兒卻沒有流掉,這叫做漏胎。這些雖然可以用氣血的盛衰來解釋,但也都屬於不正常的現象。
王孟英認為,有些人還沒到十四歲月經就來了;有些人超過六十歲月經還沒停;有些人沒生病但月經卻突然停了幾個月;有些人正值壯年但月經卻突然停了;有些人白帶過多導致月經不來;有些人幾個月才來一次月經;有些人生完小孩哺乳期間還會按月來月經;有些人一生完小孩月經就停了一兩年。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不能用常理來判斷。
3. 第八節·血崩
(血大至曰崩,此是急病)
《素問》云:陰虛陽搏謂之崩。
許叔微曰:經云,天暑地熱,經水沸溢。又曰,陰虛者尺脈虛浮,陽搏者寸脈弦急,是陰血不足,陽邪有餘,故為失血內崩。宜奇效四物湯,或四物湯加黃連。
奇效四物湯
當歸(酒洗),川芎,白芍(炒),熟地黃,阿膠,艾葉,黃芩(炒,各一錢)
叔微又曰:女人因氣不先理,然後血脈不順,生崩帶等證。香附是婦人仙藥,醋炒為末,久服為佳,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徐朝奉內人遍藥不效,服此獲安。
徐藹輝曰:叔微「理氣」二字,專主怒氣、鬱氣傷肝,故用香附調氣以和肝,慎不可用破氣藥。
薛立齋曰:肝經風熱,或怒動肝火,俱宜加味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
當歸,白芍,柴胡,甘草,茯苓,白朮,丹皮,黑山梔,加薄荷、薑、棗煎。
李太素曰:崩宜理氣、降火、升提。
《金匱》云: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弱不實,則谷消而水化。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趙養葵曰:氣為陽主升,血為陰主降。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出上竅;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出下竅。氣虛者面色必白,尺脈虛大。
東垣曰:下血證,須用四君子補氣藥收功。
東垣又曰:人傷飲食,醫多妄下。清氣下陷,濁氣不降,乃生䐜脹,所以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其氣陷下致崩,宜補中湯。
丹溪云: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其證或腹滿如孕;或臍腹療痛;或血結成片;或血出則快,止則悶;或臍上動。治宜開結痰、行滯氣、消汙血。
沈堯封曰:沖為血海,並陽明之經而行,故東垣、丹溪皆主胃脘之陽不升。顧其病源各異,李曰妄下,朱曰痰鬱,有腹滿如孕,血出反快,止反悶等證可認。妄下則無有也,非問不得。
戴元禮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濁,或純下紫血,勢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紫黑,愈信為惡血,不敢止截。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之際,停在腹中,即成紫血。以紫血為不可留,又安知紫血之不為虛寒乎?瘀而腹痛,血行則痛止;崩而腹痛,血止則痛止。芎歸湯加薑、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薛立齋曰:有婦患崩,過服寒藥,脾胃久虛,中病未已,寒病復起,煩渴引飲,粒米不進,昏憒時作,脈洪大,按之微弱。此無根之火,內虛寒而外假熱也。十全大補加附子,崩減,日服八味丸而愈。又有久患崩,服四物湯涼血劑;或作或止,有主降火;加腹痛,手足厥冷,此脾胃虛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湯,次用濟生歸脾、補中益氣二湯,崩頓止。若泥痛無補法,誤矣。
白話文:
第八節·血崩
(血量劇增稱為崩,這是一種急症)
根據《素問》所述:陰虛而陽氣過盛會導致崩漏。
許叔微表示:古籍記載,在酷熱的天氣下,月經可能過度流失。另外,陰虛的人,尺脈會顯得虛弱浮動,而陽氣過剩的人,寸脈會呈現緊繃的狀態。這代表陰血不足,陽氣過剩,因此造成內部出血崩漏。應服用奇效四物湯,或四物湯加上黃連。
【奇效四物湯】
包含當歸(用酒清洗)、川芎、炒白芍、熟地黃、阿膠、艾葉、炒黃芩(各一錢)。
許叔微再說:女性如果沒有先調整好氣血,那麼血液循環就不會順暢,可能會產生崩漏等症狀。香附被譽為婦人的靈丹妙藥,用醋炒製後研成粉末,長期服用效果最佳,每次服用兩錢,用米湯調服。徐朝奉的妻子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但服用這種藥方後病情穩定了。
徐藹輝說:許叔微提到的“理氣”二字,主要針對的是怒氣和鬱悶氣傷害肝臟的情況,因此使用香附來調理氣血,和諧肝臟,但是切勿使用破氣的藥物。
薛立齋表示:肝經風熱,或是怒氣引起肝火,都適合服用加味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
包含當歸、白芍、柴胡、甘草、茯苓、白朮、丹皮、黑山梔,加上薄荷、薑、棗煎煮。
李太素認為:崩漏應以調理氣血、降火、提升氣力為原則。
《金匱》記載:脈象微弱緩慢,微弱表示防禦氣力鬆懈,鬆懈就表示肌膚失去保護;緩慢表示胃部氣力虛弱,無法固守實質,食物消化不良,水分無法正常排出。食物進入胃部,才能讓脈絡運行;水分進入經絡,才能形成血液。營養充足時,肌膚必然鬆懈;三焦氣息斷絕,經絡不通,就稱為血崩。
趙養葵表示:氣屬於陽性,主要功能是上升,血屬於陰性,主要功能是下降。如果陽氣過剩,上升的力量就會強烈,血就會從頭部或上身流出;如果陽氣不足,下降的力量就會強烈,血就會從下身流出。氣虛的人臉色一定蒼白,尺脈會虛弱且擴大。
李杲認為:下血癥狀,必須使用四君子湯補氣藥物才能奏效。
李杲又說:人因飲食失調,醫生通常會輕率的使用瀉下藥。這樣會使清氣下沉,濁氣不降,產生脹氣,因此胃部的陽氣無法上升,氣力下降,導致崩漏,應該使用補中湯。
丹溪表示:有痰液淤積在胸口,清氣無法上升,所以月經受到阻塞而下降。如果不打開痰液,就無法行氣;如果不讓氣力上升,血液就無法回到正確的通道。症狀可能是腹部像懷孕一樣脹滿;或是肚臍周圍疼痛;或是血液凝結成塊;或是出血後感到舒暢,停止出血後感到悶悶不樂;或是肚臍上方跳動。治療應以打開痰液、行氣、消除污血為目標。
沈堯封認為:衝脈是血海,與陽明經絡共同運行,所以李杲和丹溪都強調胃部的陽氣無法上升。然而,病因各有不同,李杲認為是濫用瀉下藥,丹溪認為是痰液阻塞,有腹部像懷孕一樣脹滿、出血後反而舒暢、停止出血後反而悶悶不樂等症狀可供辨別。濫用瀉下藥的情況下,這些症狀不會出現,除非問清楚病史。
戴元禮認為:大量出血稱為崩,可能是清澈或混濁,可能是純粹的紫色血液,勢不可擋。有崩漏伴隨嚴重腹痛的情況,人們常常懷疑是惡露未排盡,再看到血液顏色偏紫黑色,更確信是惡露,不敢止血。然而,只要血液停留在腹部,未能及時排出,就會變成紫黑色。認為紫黑色血液應該排除,但如何知道紫黑色血液不是虛寒引起的呢?瘀血導致的腹痛,血液流通後疼痛就會消失;崩漏導致的腹痛,止血後疼痛就會消失。可以使用芎歸湯加上薑、附子,止血後疼痛自然消失。
薛立齋認為:有位婦女患崩漏,過度服用寒涼藥物,脾胃長時間虛弱,病情尚未痊癒,又出現寒症,感到煩躁口渴,完全無法進食,經常昏睡,脈象宏大但按下去卻微弱。這是無根之火,內裡虛寒,表面假裝發熱。服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附子,崩漏減輕,每日服用八味丸而痊癒。另一位長期患有崩漏的婦女,服用四物湯和涼血藥物;病情時好時壞,有人認為是火氣旺盛,但後來開始腹痛,手腳冰冷,這是脾胃虛寒所導致,先使用附子理中湯,再使用濟生歸脾湯和補中益氣湯,崩漏立刻停止。如果固執認為腹痛就不能補氣,那就是錯誤的。
沈堯封認為:崩漏症狀通常是熱症較多,寒症較少。如果出血量大且顏色鮮紅,那是熱症而非寒症;倘若顏色偏紫黑色,血液凝結,其中有一種陽氣虛弱的症狀。古籍記載,陽氣的功能是保護身體免受外邪侵害。營養在脈絡中運行,陽氣在脈絡外運行,脈絡外的陽氣虛弱,失去保護,脈絡中的營養血液就會洩漏。一旦血液離開脈絡,凝結而不再流動,慢慢變為紫黑色。然而,必須確認下腹寒冷,才能投用溫熱的藥物。
【崩漏極效方】
地榆、生牡蠣(各二錢),生地(四錢),生白芍(三錢),黃芩、丹皮(各一錢半),川連(五分),甘草(八分炒),蓮鬚、黑梔(各一錢),用水煎煮服用。
沈堯封表示:一位婦女每天服用人參、阿膠,但血仍然不停止,服用這個藥方後立即見效。因為她帶下較多,偶然間以苦參代替黃芩,血又開始流,再使用黃芩就止血;去掉川連,血又開始流,加入川連就止血。
沈堯封再次表示:一位婦女崩漏一個多月,我診斷時,她正經歷嚴重的崩漏,幾乎暈倒。我使用這個藥方加上一錢人參,服用後血立即停止,十劑後病情穩定。
沈堯封再次表示:一位婦女患有崩漏,年齡超過五十歲,服用人參、阿膠無效。有一天,她服用五分黃連,非常不舒服。一位醫生說:這是氣病。使用酒炒香附、當歸、白芍、丹皮、黃芩、牡蠣、酸棗仁、黑荊芥各二錢,鬱金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上方加上沉香磨碎沖服三分,柴胡五分,棕櫚炭八分,煎煮服用,一劑後崩漏停止。去掉柴胡、荊芥、棕炭,多次服用後胃口改善。再加入白朮製成散劑,服用後產生脹氣,去掉白朮後就恢復正常。
沈堯封再次表示:一位患有崩漏的婦女,下腹寒冷,使用附桂八味丸,收到極佳的效果。
王孟英補充:經漏、崩漏、尿血,都是從精竅排出,只有尿血是從尿竅排出。雖然婦女自己知道,但往往不好意思詳細描述。醫生如果不知道如何分辨,很容易誤診。更有因為月經延遲,導致衝脈的血液改由大腸排出的情況,人們只會認為是便血。在診斷時,都必須仔細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