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 卷上 (24)
卷上 (24)
1. 第二十二節·妊娠滯下及下利
《本草綱目》:妊娠下利,用雞卵一個,烏骨者尤妙。開孔去白留黃。入漂鉛丹五錢攪勻,泥裹煨透,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一服效是男,兩服效是女。
沈堯封曰:曾試過,有效有不效。然利即不止,而腹痛必緩。
薛立齋云:一妊婦久利,用消導理氣之劑,腹內重墜,胎氣不安。又用阿膠、艾葉之類不應,用補中益氣湯而安。繼用六君子全愈。
又云:妊身利下黃水,是脾土虧損,其氣下陷也,宜補中湯。
王孟英按:此下利乃泄瀉自利之證,若滯下赤白之痢證,仍當別治。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懷孕期間拉肚子,可以用雞蛋一顆,烏骨雞的蛋效果更好。在雞蛋上開個小孔,把蛋白去掉留下蛋黃,加入五錢漂鉛丹攪拌均勻,用泥巴包裹後煨熟,再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吃一次有效是懷男胎,吃兩次有效是懷女胎。
沈堯封說:我曾經試過這個方法,有時有效,有時沒效。但通常拉肚子如果還沒停,腹痛一定會有所緩解。
薛立齋說:有一個孕婦長期拉肚子,用了消食導滯、調理氣機的藥方,反而覺得肚子下墜更嚴重,胎氣也不安穩。再用阿膠、艾葉之類的止瀉藥也沒效果,後來改用補中益氣湯才安定下來。接著用六君子湯就痊癒了。
薛立齋又說:孕婦拉肚子排出黃色水狀物,是脾胃虛弱,氣往下陷的緣故,應該用補中湯來治療。
王孟英認為:這裡說的拉肚子,是指一般的腹瀉。如果是拉痢疾,有紅色或白色膿血的症狀,就應該用其他的治療方法。
2. 第二十三節·妊娠腹痛
《金匱》曰:婦人懷妊腹中㽲痛者,當歸芍藥散主之。
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朮(四兩),澤瀉(半斤),芎藭(三兩)
上六味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金匱》曰: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芎藭,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六兩)
上七味,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次。
徐藹輝曰:嚴氏用治胎動胎漏、經漏腰痛、腹滿搶心。短氣加黃耆。訒庵亦謂妊娠下血腹痛為胞阻,主此湯。又曰:又方阿膠一斤,蛤粉炒,艾葉數莖,亦名膠艾湯。治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心,去血腹痛。
《金匱》曰: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小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茯苓(三兩)
《大全》云:妊娠四五月後,每當胸腹間氣刺滿痛,或腸鳴,以致嘔逆減食。此由忿怒憂思過度、飲食失節所致。蔡元度寵人有子,夫人怒欲逐之,遂成此病。醫官王師復處以木香散;莪朮、木香、甘草、丁香。鹽湯下,三服而愈。
沈堯封曰:夏墓蕩一婦,豐前橋章氏女也。己卯夏,章氏來請,云懷孕七個月,患三瘧痢疾。及診,病者止云小便不通,腹痛欲死,小腹時有物壟起;至若痢疾,日夜數十起,所下無多,仍是糞水;瘧亦寒熱甚微。予思俱是肝病。蓋肝脈環陰器,抵少腹,肝氣作脹,故小腹痛、溺不利,脹甚則數欲大便;肝病似瘧,故寒熱。予議泄肝法,許其先止腹痛,後利小便。
彼云:但得如此即活,不必顧胎。予用川楝子、橘核、白通草、白芍、茯苓、甘草煎服。一劑腹痛止、小便利;四劑瘧利盡除,胎亦不墮。以後竟不服藥,彌月而產。
王孟英按:徐悔堂云:秣陵馮學園之內,久患痞痛。每發自臍間策策動,未幾遍行腹中,疼不可忍。頻年醫治,不一其人,而持論各異。外貼膏藥,內服湯丸,攻補溫涼,備嘗不效,病已瀕危,謝絕醫藥。迨半月後,病勢稍減。兩月後,飲食如常。而向之策策動者,日覺其長,馴至滿腹。
又疑其鼓也,復為醫治,亦不能愈,如是者又三年。忽一日腹痛幾死,旋產一男,母子無恙,而腹痞消。計自初病至產,蓋已九年餘矣。此等奇證,雖不恆見,然為醫者,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第二十三節·妊娠腹痛
《金匱要略》說:婦女懷孕期間,肚子裡面絞痛,用當歸芍藥散來治療。
藥方組成: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朮(四兩)、澤瀉(半斤)、川芎(三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匙,用酒調和,一天服用三次。
《金匱要略》又說:懷孕時肚子痛,是因為胎兒受阻礙,用膠艾湯來治療。
藥方組成:川芎、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六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五升和清酒三升一起煮,煮到剩三升時,把藥渣去掉,再放入阿膠使其融化,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徐藹輝說:嚴氏用此方治療胎動不安、漏胎、經期出血、腰痛、肚子脹滿、心悸等症狀。如果出現呼吸短促,可以加入黃耆。訒庵也認為懷孕時出血腹痛,是因為胎兒受阻礙,用此湯治療。還說:另外有個方子,用阿膠一斤,用蛤粉炒過,加入幾根艾葉,也叫做膠艾湯,用來治療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者胎兒向上衝撞引起心悸,以及出血腹痛等症狀。
《金匱要略》說:懷孕六七個月時,如果出現脈象弦急、發熱、胎兒越來越脹大、肚子痛且怕冷,小腹像扇子一樣展開。這是因為子宮口打開的緣故,應該用附子湯來溫暖子宮。
藥方組成:附子(兩個,切成八片,去皮)、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茯苓(三兩)。
《醫學大全》說:懷孕四五個月後,常常覺得胸腹間氣體刺痛脹滿,或者腸鳴,甚至嘔吐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過度憤怒憂慮、飲食不規律所導致的。蔡元度有個寵妾懷孕,夫人很生氣想要趕走她,結果就得了這個病。醫生王師復就用木香散來治療,藥方組成是:莪朮、木香、甘草、丁香。用鹽水送服,服用三次就好了。
沈堯封說:我以前住處附近,有一個姓章的婦女。在己卯年夏天,章家來請我去看病,說她懷孕七個月,得了瘧疾痢疾。我診斷後,病人只說小便不通,肚子痛得要死,小腹有時會有東西鼓起來。至於痢疾,每天拉幾十次,拉出的不多,都是糞水。瘧疾也只是微微發冷發熱。我覺得這都是肝病引起的。因為肝經的脈絡環繞陰部,到達小腹,肝氣脹滿,所以小腹痛、小便不通,脹得厲害就想大便;肝病表現像瘧疾,所以會發冷發熱。我決定用疏泄肝氣的方法,先讓她止住腹痛,再讓她小便順暢。
她說:「只要能這樣就好,不必顧慮胎兒。」我用川楝子、橘核、白通草、白芍、茯苓、甘草煎服。一劑藥下去肚子痛就止住了,小便也通暢了;四劑藥後瘧疾痢疾都消除了,胎兒也沒有流掉。之後她就沒再吃藥,足月就生了孩子。
王孟英按:徐悔堂說:秣陵有個馮學園的家人,長期患有腹部痞塊疼痛。每次發作都從肚臍附近開始跳動,不久就遍佈整個腹部,痛得難以忍受。多年來求醫問藥,眾說紛紜,有人貼膏藥,有人吃湯藥丸散,各種攻補溫涼的方法都試過了,都不見效,病情都快要死了,就拒絕看病吃藥。過了半個月後,病情稍微減輕。兩個月後,飲食就恢復正常了。而之前會跳動的痞塊,卻一天天長大,最後長滿了整個腹部。
她懷疑是肚子裡長了腫塊,又去治療,還是治不好。這樣又過了三年。有一天她肚子痛得快要死了,不久就生了一個男孩,母子平安,腹部腫塊也消失了。算一算從生病到生產,總共過了九年多。這種奇特的病症雖然不多見,但作為醫生,還是不能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