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球

《本草經解》~ 附余 (1)

回本書目錄

附余 (1)

1. 附余

凡生養補救之術,率肇端隆古,而歷代聖哲以漸修明。如炎帝味百草,軒皇究息脈,流傳舊矣,然無確據。今《素問》,子程子謂出周秦之際,蓋非誣矣。嘗草遇毒,本《淮南子》,王安道亦嘗著論非之。舊有《本草經》三卷,自弘景以下各增益,宋馬志等合併。凡屬最初,白字別之。吾家升庵好奇,謂白字本草,乃神農之舊也。 或謂上世未立文字,但師學相承,謂之本草。漢季張機、華佗輩,始附以新說,由是見於經錄,此為近是。蓋雖簡古可喜,而多過其實,又好言神仙不老,固漢魏人習氣然也。歷宋元明,編纂益眾。嘉隆間,楚人瀕湖李時珍,撰《綱目》五十二卷,載藥千八百七十一種,時稱大備。 願讀者難之,多約略擷採,各為小帙,然毛膚略具而義蘊缺如。今姚先生學易草廬本,則更貴精而不貴多,於諸品,準時定位,分五行以配臟腑,藥與疾相應之,故源委莫不了焉。其闡義,若金在熔;其立言,如珠就貫。易奇而法,所由來矣。於斯道,信精義入神者。

朝議,醫必先明理,明理在於讀書,殆是之謂矣。其及門悅田王君,偶過吾六,尊聞行知,湯液所投,應如影響。遠齋公子,與之遊而善之,謂是書雖便誦習,然傳抄難免脫誤,慨付開雕,公諸寓內,洵不朽盛事也。僕前者借觀,隨考證數條,略及音訓,今並附載,庶便初學。他日先生見之,當復一莞爾,謂是猶劑之有佐使也夫。古六城南種竹人楊友敬希洛氏題。時午月望日也。

白話文:

關於養生、補救的學問,大多起源於遠古時期,歷代聖賢逐漸使其更加完善。例如炎帝親嚐百草,黃帝研究脈象,這些都流傳很久了。但是,這些說法缺乏確切的證據。現在的《素問》,程子認為是周秦之際的作品,這應該不是誣賴。曾經有草藥中毒的事情,《淮南子》中有記載,王安道也曾著文反駁。以前有《本草經》三卷,自陶弘景以後,各代都有人增補,到了宋朝馬志等人將其合併。凡是最初的內容,都用白字特別標示出來。我們家的升庵先生喜歡研究奇特的事物,認為用白字標示的本草,才是神農氏原來的版本。也有人說,上古時期沒有文字,只是師徒之間口耳相傳,才稱之為「本草」。到了漢朝末年,張機、華佗等人開始加入新的見解,才被記錄下來,這比較接近事實。總體來說,雖然文字簡潔古樸,但內容過於誇大,又喜歡談論神仙長生不老,這確實是漢魏時期人們的習慣。經歷了宋、元、明各代,編寫的本草著作越來越多。明朝嘉靖、隆慶年間,楚地的李時珍編撰了《本草綱目》五十二卷,記載了藥物一千八百七十多種,當時被稱為集大成之作。我希望讀者不要輕易相信這些,應該擷取精要,各自編成簡略的書籍。但這些書大多只是略具皮毛,缺乏內涵。現在姚先生的《學易草廬本》,更注重精簡而不是繁多。對於各種藥物,按照時令確定位置,用五行來配合臟腑,使藥物與疾病相應。因此,藥理的來龍去脈都清楚明瞭。他闡述道理,像熔煉金屬一樣透徹;他立論,像用線把珍珠串起來一樣精巧。《易經》中的奇妙和法則,都由此而來。對於這門學問,真是精通義理,達到神妙境界了。

朝廷大臣們認為,醫生必須先明白醫理,而明白醫理的關鍵在於讀書,這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他的學生王悅田,偶然經過我的住處,他尊崇老師的教誨,實踐醫術,使用湯藥的效果非常顯著。遠齋公子與他交往,並對他非常讚賞,認為這本書雖然方便背誦學習,但傳抄難免出現錯誤,於是慷慨出資付梓印刷,公布於世,這真是不朽的盛事啊!我之前借閱此書,隨即考證了幾條內容,稍微涉及了一些讀音和解釋,現在一併附在這裡,希望能方便初學者。

將來先生看到這些,應該會微微一笑,認為這就像藥方中佐藥和使藥一樣吧。古六城南的種竹人楊友敬,在希洛氏題寫的這段文字時是午月的十五日。

2. 考證

3.

本經不分蒼白。功用正同。宋元以來始分用。謂白朮苦甘氣和。補中焦。除脾胃濕。用以止汗。蒼朮苦辛氣烈。能上行。除上濕。發汗功大。白朮歙產者勝。陳壁土炒。蒼朮茅山者良。糯泔浸焙也。

白話文:

《本草經》中,蒼朮和白朮不分開記載,它們的功效大致相同。從宋朝、元朝開始,才將它們區分開來使用。白朮味道苦甘,藥性平和,主要補養中焦,去除脾胃的濕氣,可以用來止汗。蒼朮味道苦辛,藥性較為猛烈,能夠向上發散,主要去除上焦的濕氣,發汗的效果很強。白朮以歙州(今安徽歙縣一帶)產的品質較好,通常用陳舊的牆壁土炒製。蒼朮以茅山(今江蘇句容一帶)產的品質較好,通常用糯米淘米水浸泡後焙乾。

4. 山藥

本經名薯蕷。其改稱山藥。避唐代宗宋英宗御名也。唐本草云。蜀道者良。今惟重懷慶產。然六地此種實佳。有自河北來者。云在彼煮服。尚不逮六產也。里有窶人生兒乏乳。困瘁已甚。或教糜山藥飼之。始終此一物。竟得長成。且肥白無疾。勝他兒。則本草稱補虛羸。信有證矣。

綱目云。入藥宜野生者。今六圃產煮熟去皮。色白微碧而堅實。山中有自生者更勝。然但充果菜。若依法修治入藥。應不在懷慶下耳。綱目列菜部。

白話文:

本草經稱山藥為薯蕷。後來改名為山藥,是為了避開唐代宗和宋英宗的御用名字。唐本草記載,四川一帶產的山藥品質最好。現在大家只重視河南懷慶府生產的山藥。但其他六個地方(指河南附近,非確指六處)生產的這種山藥品質其實也不錯。有從河北來的人說,在他們那裡煮山藥吃,效果還不如這六個地方產的。村裡有個貧窮人家,孩子出生後沒有奶水,十分困苦。有人教他們用山藥煮粥餵孩子,從頭到尾只餵食山藥,竟然把孩子養大,而且長得白白胖胖、沒有疾病,比別的孩子還健康。可見本草經說山藥能補虛弱,確實有根據。

本草綱目說,入藥應該用野生的山藥。現在市面上賣的,是六個地方種植的,煮熟去皮後,顏色白中帶點青色,而且很堅實。山裡自己長的山藥更好,但一般只當作水果或蔬菜食用。如果能按照一定方法處理後入藥,效果應該不會比懷慶產的差。本草綱目把它列在蔬菜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