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解》~ 卷三 (11)
卷三 (11)
1. 【枳實】
氣寒。味苦。無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麩炒)
枳實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手太陽寒水膀胱經、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陽相火三焦。氣味俱降。陰也。太陽主表。經行身表。為外藩者也。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者。皮毛患大麻風也。其主之者。枳實入太陽。苦寒清濕熱也。小腸為寒水之經。
丙火之腑。寒熱結者。寒熱之邪結於小腸也。其主之者。苦以泄結也。小腸為受盛之腑。化物出焉。受物不化。則滯而成痢。枳實苦寒下泄。所以止痢。太陰脾主肌肉。乃濕土之臟也。土濕則脾困。而肌肉不生。枳實入小腸膀胱。苦寒濕熱。所以脾土燥而肌肉長也。三焦人身一大腔子也。
苦寒清三焦之相火。火息則陰足。而五臟皆安也。益氣者。枳實泄滯氣。而正氣受益也。輕身者。邪去積消。則正氣流通而身輕也。
制,方:
枳實同白朮。名枳朮湯。治心下堅。水飲痞滿。同白芍。治產後腹大滿痛。同川芎、甘草。治左脅痛脹。
白話文:
枳實藥性寒涼,味道苦澀,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皮膚出現像麻豆大小的風疹,引起搔癢,也能夠消除體內的寒熱交錯的症狀,止住腹瀉,促進肌肉生長,疏通五臟功能,增強氣力使身體輕盈。(需用麩皮炒過)
枳實藥性寒涼,禀受冬季寒冷的水氣,進入手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味道苦澀無毒,得到南方火熱之氣味,進入手少陽三焦經。藥性與味道都是下降的,屬於陰性的藥物。太陽經主管體表,經脈運行於身體表面,是身體外部的屏障。所謂大風侵襲皮膚,出現如麻豆大小的風疹而引起搔癢,就是皮膚患上麻風病。枳實之所以能夠治療,是因為它進入太陽經,利用其苦寒的藥性清除濕熱。小腸屬於寒水之經,也是丙火的臟腑,寒熱交錯的症狀,是因為寒邪與熱邪在小腸相互交結。枳實之所以能治療,是因為它能利用苦味疏泄這種結聚。小腸是負責容納食物的臟腑,將食物消化轉化後排出。如果接受食物後不能消化,就會滯積而形成痢疾。枳實具有苦寒下泄的作用,所以能夠止住痢疾。太陰脾主管肌肉,是屬於濕土的臟器。如果土太濕,脾臟就會受困,而無法產生肌肉。枳實進入小腸與膀胱,利用其苦寒的藥性清除濕熱,使脾土變得乾燥,肌肉就能夠生長。三焦是人體一個很大的腔體。
枳實利用苦寒的藥性清除三焦的相火,火氣平息,陰氣就充足,五臟功能就會安穩。增強氣力,是因為枳實能疏泄滯塞的氣,使正氣得到益處。使身體輕盈,是因為邪氣去除、積滯消散,正氣就能夠順暢運行,身體自然就會變得輕快。
配製方法與應用:
枳實與白朮一同使用,名為枳朮湯,可以治療心下堅硬、水飲停滯、痞滿的症狀。與白芍一同使用,可以治療產後腹部脹大、疼痛的症狀。與川芎、甘草一同使用,可以治療左側脅肋疼痛、脹滿的症狀。
2. 【枳殼】
氣微寒。味苦酸。無毒。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麩炒)
枳殼氣微寒。稟天初冬寒水之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苦酸無毒。得地東南木火之味。入足少陽相火膽經、手厥陰風木心包絡經。氣味俱降。陰也。太陽經行身表。附皮毛而為衛者也。太陽為寒水。風入寒水。則風濕相搏。風癢麻痹矣。其主之者。酸可治風。
苦可燥濕也。關節皆筋束之。太陽主筋所生病。苦寒清濕熱。故利關節也。勞則傷少陽之氣。於是相火刑金而咳嗽矣。枳殼味酸。可以平少陽。味苦可以瀉相火。火息木平而咳止矣。背膊。太陽經行之地。火熱鬱於太陽。則背膊悶倦。苦寒下泄。可以瀉火熱也。手厥陰經起於胸中。
厥陰為相火。火炎胸中。則痰涎滯結。枳殼寒可清火。苦可以泄胸膈之痰也。入小腸膀胱而性苦寒。故可以逐水消脹滿。風為陽邪。入大腸陽經。兩陽相爍。則血熱下行。而為腸風。心包乃風木之經。代君行事而主血。枳殼清心包之火。可以平風木而治腸風。胃為燥金。味苦能燥。
所以安胃。經云。胃過於苦。胃氣乃厚。益以苦能泄也。風入太陽。氣壅而痛。枳殼味苦能泄。所以止痛也。
制,方:
枳殼同人參、麥冬。治氣虛大便不快。同川芎、歸身、生地、白芍、秦艽。治腸風下血。
白話文:
枳殼的藥性是稍微偏寒,味道苦酸,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風邪引起的皮膚搔癢、麻木,可以疏通關節,對於勞累引起的咳嗽、背部和肩膀的悶脹疲倦也有療效。它能化解胸膈間的痰液阻塞,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消除腹部脹滿,並能治療大腸風(類似現代的痔瘡或腸道出血)。枳殼還能安撫胃部,緩解風邪引起的疼痛。(通常會將枳殼用麩皮炒過再使用)。
枳殼的藥性稍微偏寒,吸取了初冬寒冷的水氣,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味道苦酸,沒有毒性,得於東南方的木火之氣,歸屬於足少陽膽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藥性氣味都是向下走的,屬於陰性。太陽經運行於身體表面,附著在皮膚毛髮,形成防禦外邪的衛氣。太陽經屬於寒水,當風邪侵入寒水,就會形成風濕交雜的病症,導致皮膚搔癢和麻木。用枳殼治療的原因在於,酸味可以祛風,苦味可以燥濕。
關節是由筋膜束縛的,太陽經主管筋所產生的疾病。苦寒之性的枳殼可以清除濕熱,所以能夠疏通關節。勞累會損傷少陽之氣,導致相火上炎,剋制金而引起咳嗽。枳殼味道酸,可以平息少陽之氣;味道苦,可以瀉相火。當火氣平息,木氣歸於平和,咳嗽自然停止。背部和肩膀是太陽經循行的部位,當火熱鬱積於太陽經,就會感到背部和肩膀悶脹疲倦。枳殼的苦寒之性可以向下疏泄,能夠瀉火熱。手厥陰經起於胸中,厥陰經屬於相火,當火氣在胸中上炎,就會導致痰液積聚。枳殼的寒性可以清除火氣,苦味可以疏泄胸膈間的痰液。它進入小腸和膀胱,藥性苦寒,所以能夠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消除腹部脹滿。風邪屬於陽邪,侵入大腸陽經,兩陽相激,就會導致血熱下行,形成腸風。心包經屬於風木之經,代替君主執行命令,主導血液。枳殼可以清除心包的火氣,平息風木,從而治療腸風。胃屬於燥金,苦味可以燥濕,所以能夠安撫胃部。《內經》說,如果胃經受到過多的苦味,胃氣反而會更加強盛,這是因為苦味可以發洩胃氣。風邪侵入太陽經,導致氣機壅塞而引起疼痛,枳殼的苦味可以疏泄氣機,所以能夠止痛。
配伍應用:
枳殼與人參、麥冬同用,可以治療氣虛導致的大便不暢。與川芎、當歸、生地、白芍、秦艽同用,可以治療腸風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