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五 (5)
卷之五 (5)
1. 腹脹
〔郭〕,產後腹脹滿悶,嘔吐不定者何?答曰:敗血散於脾胃,脾受之則不能運化精微,而成腹脹。胃受之則不能受納水穀,而生吐逆。醫者不識,若以尋常治脹止吐藥治之,病與藥不相干,轉更傷動正氣,疾愈難治,但服抵聖湯則愈。
〔薛〕,前證若敗血傷於脾胃,宜用前方。若飲食停於脾,宜用六君、厚朴。若飲食傷於胃,宜用六君子湯,大凡損其脾者,當節其飲食為善。一產婦患前證,或用抵當湯,敗血已下,前證益甚,小腹重墜,似欲去後。余謂此脾氣虛而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溫補脾氣,重墜如失。又用六君子湯而安。
抵聖湯入生薑半兩,焙乾水煎。(方見胎前腹脹。薛氏云:此方最宜用之。)
《局方》平胃散加人參亦可。
白話文:
產後腹部脹滿悶痛,且時常嘔吐,這是怎麼回事呢?答:這是因為生產後惡露瘀血散佈在脾胃,脾臟受到影響就不能運化精微物質,因此形成腹脹。胃受到影響就不能接納水穀,產生嘔吐。醫生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只用一般的消脹止吐藥來治療,藥不對症,反而更會損傷正氣,病就更難治了,只要服用抵聖湯就會痊癒。
如果是因為惡露瘀血傷到脾胃,就應該用抵聖湯。如果因為飲食停滯在脾,就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厚朴。如果因為飲食傷到胃,就應該用六君子湯。總之,傷害到脾的人,應該節制飲食才是最好的。有個產婦患有上述的症狀,有人用抵當湯,雖然惡露排出了,但腹脹反而更嚴重,小腹有下墜的感覺,好像要向下脫垂。我認為這是脾氣虛弱下陷,所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炮姜,溫補脾氣,下墜感就消失了。接著再用六君子湯就痊癒了。
抵聖湯要加入半兩的生薑,將生薑烘乾後用水煎煮。(這個方子在懷孕前腹脹的內容中有提及。薛氏說:這個方子最適合使用了。)
《局方》的平胃散加上人參也可以使用。
2. 水腫
〔郭〕,產後四肢浮腫者,敗血乘虛停積,循經流入四肢,留淫日深,卻還不得,腐壞如水故令面黃,四肢浮腫,醫人不識,便作水氣治之。凡治水多用導水藥,極虛人。夫產後既虛,又以藥虛之,是謂重虛,往往多致夭枉。但服小調經散,血行腫消則愈。
陳無擇曰:產後浮腫多端,有自懷妊腫至產後不退者,亦有產後失於將理,外感寒暑風濕,內則喜怒憂驚,血與氣搏,留滯經絡,氣分血分不可不辨,要當隨所因脈證治之,宜得其情。小調經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淺難憑,不若吳茱萸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皆要藥也。
又論曰:夫產後勞傷血氣,腠理虛則為風邪所乘,邪搏於氣,不得宣越,故令虛腫、輕浮,是邪搏於氣,氣腫也。若皮膚如熟李狀,則變為水腫,氣腫者發汗即愈,水腫者,利小便瘥也。
〔潔古〕,如產後風寒在表,面目四肢浮腫,宜局方七聖丸,白湯下,日加,以利為度。如浮腫至膝,喘嗽,加木香、檳榔倍之,謂氣多也。如浮腫又頭痛昏冒,加羌活、川芎,謂風多也。如只浮腫,止七聖丸本方服。
〔東垣〕,中滿分消丸(雜病脹滿)。用四物湯吞之。
〔丹〕,產後腫,必用大補氣血為主,少佐以蒼朮、茯苓,使水自利。
〔薛〕,前證若寒水侮土,宜養脾肺。若氣虛浮腫,宜益脾胃。若水氣浮腫,宜補中氣。當參雜證本門主治。一產婦飲食少思,服消導之劑,四肢浮腫。余謂中氣不足,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而愈。後因怒腹脹,誤服沉香化氣丸,吐瀉不止,飲食不進,小便不利,肚腹四肢浮腫,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愈。一產婦泄瀉,四肢面目浮腫,喘促惡寒。余謂脾肺虛寒,用六君加薑、桂而泄瀉愈,用補中益氣而脾胃健。
〔杜〕,張宣徽侍寵產後半月,忽患浮腫,急召產科醫治,經半月不瘥,病勢轉劇。召杜治之,杜至曰:諸醫作何病?張曰:皆雲水氣浮腫。杜曰:非也,且水氣發咳嗽,小便澀是也。今愛寵小便不澀,不作咳嗽,惟手足寒,乃血臟虛,氣塞不通,流面生浮腫。遂用益血和氣藥治之。旬日病去七八,經半月全愈。所用之藥,乃《靈苑方》牡丹散也。其方云:治血臟風虛冷,今產科家多用此藥,治產後諸病如神,更名損金湯者是也。(牡丹散見血暈。)一婦產後四肢浮腫,寒熱往來,蓋因敗血流入經絡,滲入四肢,氣喘咳嗽,胸膈不利,口吐酸水,兩脅疼痛,遂用旋覆花湯,微汗漸解;頻服小調經,用澤蘭梗煎湯調下,腫氣漸消。
大調經散,治產後腫滿,喘急煩渴,小便不利。(方見產後寒熱。)
小調經散
沒藥,琥珀,桂心,芍藥,當歸(各一錢),細辛,麝香(各半錢),
白話文:
水腫
產後四肢浮腫,可能是因為敗血停滯在身體虛弱的地方,沿著經絡流入四肢,日積月累,無法排出,腐敗成水一樣的物質,導致臉色發黃,四肢浮腫。有些醫生不了解病因,就當作水腫治療。一般治療水腫常用利水藥物,但這對體虛的人來說非常傷身。產後身體本就虛弱,再用利水藥物,就更加虛弱,往往會導致死亡。只需服用小調經散,待血液運行,腫脹就會消退痊癒。
產後浮腫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懷孕期間就開始腫,直到產後還沒消退;有些是產後護理不當,感受風寒濕邪,或因情緒波動(喜怒憂思恐驚),導致氣血瘀滯,阻礙經絡,所以要區分氣分和血分的病症,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小調經散治療血瘀有效,但藥力較弱,不如吳茱萸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等藥效強勁。
產後勞累損傷氣血,肌膚腠理虛弱,就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邪氣阻礙氣機運行,導致虛腫、身體輕浮,這是邪氣阻滯氣機引起的氣腫。如果皮膚像熟李子一樣,就變成水腫了。氣腫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水腫則需要利尿才能痊癒。
產後如果外感風寒,導致面目四肢浮腫,可以用局方七聖丸,用溫水送服,每天增加劑量,直到小便通暢為止。如果浮腫到膝蓋,還伴有喘咳,就要增加木香、檳榔的劑量,因為這是氣盛的表現。如果浮腫還伴有頭痛頭昏,就要增加羌活、川芎,因為這是風邪過盛的表現。如果只有浮腫,就服用七聖丸原方即可。
中滿分消丸(治療各種脹滿的藥方)配合四物湯服用。
產後腫脹,一定要以大補氣血為主,少量配合蒼朮、茯苓,利水消腫。
前述症狀如果屬於寒邪傷及脾土,就應該養護脾肺;如果氣虛導致浮腫,就應該益氣健脾;如果是水濕導致浮腫,就應該補益中氣。治療時要根據具體情況綜合考慮。曾有一產婦飲食減少,思慮過多,服用消導藥物後,四肢浮腫,我判斷是中氣不足,早晨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六君子湯,病就好了。後來因為生氣導致腹部脹滿,誤服沉香化氣丸,結果嘔吐腹瀉不止,飲食不進,小便不利,肚腹四肢浮腫,服用金匱加減腎氣丸才痊癒。還有一產婦腹瀉,四肢面目浮腫,呼吸急促,怕冷,我判斷是脾肺虛寒,先用六君子湯加薑、桂治療腹瀉,等到腹瀉痊癒,再用補中益氣湯調理脾胃。
張宣徽侍妾產後半個月,突然患浮腫,找了很多產科醫生治療,半個月都沒好,病情反而加重。後來找我治療,我問其他醫生診斷是什麼,答曰:水腫。我說不是,水腫會咳嗽,小便不利。這位侍妾小便通暢,不咳嗽,只是手腳冰冷,這是血虛氣滯,導致面部浮腫。於是用益氣養血的藥物治療,十天後病情好轉七八成,半個月後痊癒。用的藥方是《靈苑方》中的牡丹散,這個方子治療血虛風寒,現在很多產科醫生用它治療產後諸病,療效神奇,也有人把它稱為損金湯。(牡丹散詳見血暈章節)有一婦女產後四肢浮腫,寒熱往來,這是因為敗血流入經絡,滲入四肢,導致氣喘咳嗽,胸悶氣短,嘔吐酸水,兩脅疼痛,我用旋覆花湯治療,出了一點汗後,症狀漸漸減輕;經常服用小調經散,用澤蘭梗煎湯送服,腫脹也逐漸消退。
大調經散,治療產後腫脹,呼吸急促,煩渴,小便不利。(方劑詳見產後寒熱章節)
小調經散:
沒藥、琥珀、桂心、芍藥、當歸(各一錢)、細辛、麝香(各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