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胎水腫滿
《產寶》論曰:夫妊娠腫滿,由臟氣本弱,因產重虛,土不剋水,血散入四肢,遂致腹脹,手足面目皆浮腫,小便秘澀。陳無擇云: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妊娠喜腳腫,俗呼為皺腳。亦有通身腫滿,心腹急脹,名曰胎水。
論曰:凡妊娠之人,無使氣極。若心靜氣和,則胎氣安穩。若中風寒邪氣及有所觸犯,則隨邪而生病也。凡妊娠經血壅閉以養胎,若忽然虛腫,乃胎中挾水,水血相搏,脾胃惡濕,主身之肌肉,濕漬氣弱,則肌肉虛,水氣流溢,故令身腫滿也。然其由有自,或因泄瀉下痢,臟腑虛滑,耗損脾胃;或因寒熱瘧疾煩渴,引飲太過,濕漬脾胃,皆能使頭面或手足浮腫也。
然水漬於胞,兒未成形而胎多損壞,及其臨產日腳微腫,乃胞髒水少血多,水出於外,故現微腫,則易生也。宿有寒氣,因寒冷所觸,故能令腹脹腫滿也。
《產乳集》論妊娠自三月成胎之後,兩足自腳面漸腫腿膝以來,行步艱辛,以至喘悶,飲食不美,似水氣狀。至於腳指間有黃水出者,謂之子氣,直至分娩方消。此由婦人素有風氣,或衝任經有血風,未可妄投湯藥,亦恐大段甚者,慮將產之際費力,有不測之憂,故不可不治於未產之前也。
古方論中少有言者,按《名醫錄》宋少主元徽中,與徐文伯微行學針法,文伯見一妊婦足腫不能行,少主脈之,此女形也。文伯診之曰:此男胎也,在左則胎黑色。少主怒欲破之。文伯惻然曰:臣請針之,胎遂墮,男形而色黑。此妊娠足腫之說,見於古者。今巢氏《病源》中但有子煩之論,《千金》並《產寶》方亦略言之,劉禹錫《續傳廣信方》以為妊婦有水氣而成胎,《太平聖惠》亦言之,皆非也。
元豐中,淮南陳景初,名醫也,獨有方論治此病,方名初謂之香附散,李伯時易名曰天仙藤散也。
〔薛〕,前證若胸滿腹脹,小便不通,遍身浮腫,用鯉魚湯。脾胃虛弱,佐以四君子。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用全生白朮散;如未應,用六君子湯。脾虛濕熱,下部作腫,用補中益氣加茯苓。若飲食失宜,嘔吐泄瀉,用六君子湯。若腿足發腫,喘悶不安,或指縫出水,用天仙藤散。脾胃虛弱,兼四君子湯;如未應,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肺氣滯,用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一妊婦每胎至五月,肢體倦怠,飲食無味,先兩足腫,漸至遍身,後及頭面,此是脾肺氣虛,朝用補中益氣,夕用六君子加蘇梗而愈。凡治妊娠,毋泥月數,但見某經證,即用本藥為善。一妊婦年三十八,妊娠水腫,以鯉魚湯加五苓散、人參。濕加蒼朮一錢,厚朴、陳皮五分,蘿蔔子炒、車前子、滑石各一錢,作一帖。若喘急加苦葶藶,小便不利加木通、燈草,甚者車前子、浚川散,其濕毒自消。防己治腰以下濕熱腫,如內傷胃弱者,不可用也。
白話文:
胎水腫滿
懷孕期間身體腫脹,主要是因為臟腑機能先天不足,生產後身體更虛弱,脾土不能克制水濕,血液散佈到四肢,導致腹部脹大,手腳和臉部都浮腫,小便不暢。有些人懷孕前就體內寒濕,懷孕後容易腳腫,俗稱「皺腳」。也有些人全身腫脹,心腹部脹痛,稱為胎水。
懷孕期間,要避免情緒過度激動。如果心情平靜,則胎兒安穩。如果受寒邪侵襲或受到驚嚇,就會生病。懷孕期間經血被用來滋養胎兒,如果突然出現浮腫,就是胎兒周圍積水,水和血互相搏鬥,脾胃功能受損,無法運化水濕,肌肉缺乏營養,水氣外溢,導致全身腫脹。 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腹瀉痢疾,導致臟腑虛弱,損傷脾胃;也可能是因為寒熱、瘧疾、口渴,喝水過多,導致脾胃受損,這些都會造成頭面或手腳浮腫。
如果水液積聚在胎兒周圍,胎兒尚未成形,胎兒容易受損。臨近生產時,腳輕微腫脹,是因為胎盤周圍的水少血多,水液排出體外,所以出現輕微腫脹,這反而容易順利生產。如果孕婦本身有寒氣,受寒邪影響,也會導致腹部腫脹。
懷孕三月後,胎兒成形,從腳面開始腫脹,逐漸蔓延到腿膝,行走困難,還會氣喘、胸悶,食慾不振,表現出水腫的症狀。甚至腳趾間有黃色水液流出,稱為「子氣」,直到分娩後才會消失。這是因為孕婦本身就有風邪,或衝任二脈有血風,不可隨意服用藥物,以免加重病情,甚至影響生產,造成不可預測的危險,因此必須在生產前就治療。
古代醫書中對此病的記載很少。根據《名醫錄》記載,宋朝少主元徽曾向徐文伯學習針灸,徐文伯遇到一位孕婦腳腫無法行走,少主診脈後發現胎兒為男性,位於左側,胎兒發黑。少主想要打掉胎兒,但徐文伯請求用針灸治療,結果胎兒流產,確為黑色男嬰。這說明古代就已經有妊娠足腫的記載。《巢氏病源》、《千金方》、《產寶方》等書中也略有提及,劉禹錫的《續傳廣信方》認為孕婦水腫是因胎兒形成,但《太平聖惠方》的說法也不正確。
元豐年間,淮南名醫陳景初獨創治療此病的方劑,最初命名為香附散,後來李伯時改名為天仙藤散。
治療方法:如果胸悶腹脹,小便不通,全身浮腫,使用鯉魚湯;脾胃虛弱,可以加用四君子湯;如果臉面浮腫,肢體水腫,使用全生白朮散;如果效果不佳,使用六君子湯;脾虛濕熱,下肢腫脹,使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如果飲食不當,嘔吐腹瀉,使用六君子湯;如果腿腳腫脹,氣喘胸悶,或指縫流出水液,使用天仙藤散,脾胃虛弱者可配合四君子湯,如果效果不佳,則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脾肺氣滯,則使用加味歸脾湯配合加味逍遙散。有一位38歲的孕婦,懷孕期間水腫,使用鯉魚湯加五苓散、人參,如果濕氣重加蒼朮一錢,厚朴、陳皮五分,炒蘿蔔子、車前子、滑石各一錢,為一劑。氣喘加苦葶藶,小便不利加木通、燈草,嚴重者加車前子、浚川散,濕毒自然消除。防己可以治療腰部以下的濕熱腫脹,但胃弱者不可使用。 治療懷孕期間的疾病,不要拘泥於月份,只要看到相應的症狀,就用相應的藥物即可。一位孕婦懷孕五個月,肢體疲倦,食慾不振,先從腳腫,逐漸蔓延全身,最後波及頭面,這是脾肺氣虛,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六君子湯加蘇梗,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