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四 (39)
卷之四 (39)
1. 胎漏黃汁下或如豆汁
〔薛〕,前證肝脾濕熱,用升陽除濕湯。(血崩。)肝脾風熱,用加味逍遙散。肝脾鬱怒,用加味歸脾湯。脾胃氣虛,用錢氏白朮散。若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肝經風熱,用防風黃芩丸。風入腸胃,用胃風湯。一妊娠因怒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服消導順氣之劑,脾胃愈弱,飲食愈少,大便不實且無度,久而便黃水或帶白,視其面色黃中隱白。余曰:黃色脾虛也,白色肺虛也。朝以補中益氣湯升補胃氣,夕以六君子培補脾氣而愈。
《大全方》治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胎動腹痛。
粳米(五合),黃耆(六兩),
上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分為四服。
銀苧酒(見前胎動不安。)
又方,用生艾汁二盞,阿膠,白蜜(各一兩),
煎至七分,溫服。如無生艾,煎乾艾濃汁亦可。一方加竹茹。一方用酒不用蜜。
《脈經》云:婦人懷軀六月、七月,暴下鬥余水,其胎必倚而墮,此非時孤漿預下故也。(胎漏徐徐下水,今暴下而多,故知墮胎也。)
白話文:
[胎漏,黃色液體或如豆漿般流出]
薛氏認為,先前有肝脾濕熱的症狀,可以用升陽除濕湯來治療。(如果是血崩)則是因為肝脾風熱,要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肝脾鬱怒,則用加味歸脾湯;如果是脾胃氣虛,則用錢氏白朮散。如果脾氣下陷,則用補中益氣湯;若肝經有風熱,則用防風黃芩丸。風邪進入腸胃,則用胃風湯。
曾經有一個孕婦,因為生氣導致胸口不順暢,食慾不振,服用消食導氣的藥物後,反而脾胃更虛弱,食慾更差,大便不紮實且次數增多,久而久之,大便呈黃水狀,或帶有白色黏液,觀察她的臉色,呈現黃色中帶有隱隱的白色。我說:「黃色是脾虛的表現,白色是肺虛的表現。」早上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補養胃氣,晚上用六君子湯來培補脾氣,病就好了。
《大全方》記載,治療孕婦突然流出像膠水一樣的黃色液體,或是像豆漿一樣的液體,且胎動不安、腹痛的狀況,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粳米(五合),黃耆(六兩),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分成四次服用。
也可以使用銀苧酒(見前文胎動不安的用法)。
另一個藥方,用新鮮艾草汁二盞,阿膠、白蜜各一兩,一起煎煮到剩七分,溫服。如果沒有新鮮艾草,用乾艾草煮濃汁也可以。也有人在此方中加入竹茹。還有人用酒不用蜂蜜。
《脈經》說,婦女懷孕六、七個月時,如果突然大量流出水液,超過一斗,那胎兒必定會因此滑落,這並不是因為到了預產期羊水提早破裂的緣故。(胎漏是緩慢流出少量的水,現在是突然大量流出,所以知道是流產。)
2. 跌撲傷胎毒藥傷胎
〔大〕,妊娠驚胎者,乃懷妊將滿,胎神已具,墜僕傷胎,甚至下血不醒。若欲驗其子母安否,當參第四論治之。
〔薛〕,愚按前證若因怒跌僕,或手足抽搐,用釣藤湯。(見前。)若因氣滯,用紫蘇飲。(胎上逼心。)若因脾胃氣虛,用六君子加蘇梗。若鬱結傷脾,用歸脾湯。若鬱怒傷肝脾,用四七湯(雜病氣。)加芎、歸。若去血過多,用佛手散。如不應,膠艾湯。氣血虛,八珍湯加膠、艾。
催生神妙佛手散,治婦人妊娠五七月,因事築磕著胎,或子死腹中,惡露下,疼痛不已,口噤欲絕,用此藥探之。若不損則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損,立便逐下。本出徐文仲神驗胎動方,云治血上衝心腹滿悶者,如湯沃雪。又治產前、產後體熱敗血腹痛。(又名芎藭湯。)
當歸(六兩),川芎(四兩,張氏方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令泣泣欲干,投酒一大盞,止煎一沸,去滓溫服,口噤灌之。如人行五里再服,不過三五服便生。一方云:此藥治傷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瘡去血多,拔牙去血多,昏暈欲倒者,以水煎服。或先以漏血,腹內疼痛,加芍藥、官桂減半,隨手效。(余詳胎產大法)
治妊娠忽因倒地,或擎重作勞促損,腹中疼痛腫重,及子死腹中不出,三服立下。
川芎(一兩),
上為細末,以熱酒調服方寸匕,日三、四服。
按:川芎上竄散氣,有服之暴亡者。若診其脈舉之有,按之無者,忌服。
治妊娠從高墜下,腹痛下血煩悶。
生地黃,益母草(各一兩),當歸,黃耆(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四片,煎至六分,去滓無時候。
《集驗》療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頓僕失跌,胎動不安、傷損,腰腹痛欲死,若有所見,及胎奔上搶心短氣,下血不止方。
乾地黃,當歸,艾葉(各二兩),阿膠,川芎(各三兩),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腹痛甚,加杜仲、五加皮(各三兩),一方無地黃,有甘草。一方無地黃,卻用生薑自然汁一匙,地黃汁半合,馬通半合,煎成藥去滓,入此再煎三沸,溫服。一方有人參、白茯苓,水煎。
〔丹〕,婦人因閃挫傷胎,肚疼血崩。
歸尾,陳皮,白朮,人參,茯苓,白芍藥,川芎(各三錢),甘草(炙,五分),
上㕮咀,分四帖,水三盞,煎取一盞,下縮砂末一錢五分,炒黑五靈胎一錢。
竹茹酒,治妊娠誤有失墜損血,胎損疼痛。
青竹茹(二合),好酒(一升)
上煮三五沸,分作三服,即安。
秦艽湯,療妊娠或因僵仆,胎動不安,臍腹㽲痛。(方見胎動不安。)
治妊娠偶有所傷,胎動不安,疼痛不可忍。兼治崩血,又兼治子冒,又名子癇。
白話文:
懷孕期間若因驚嚇、跌撲而傷及胎兒,甚至出血昏迷,需參考第四論的治療方法判斷母子安危。
若因怒氣、跌撲、手足抽搐等造成傷胎,可服用釣藤湯;若因氣滯,則用紫蘇飲;若因脾胃氣虛,則用六君子湯加蘇梗;若因鬱結傷脾,則用歸脾湯;若因鬱怒傷肝脾,則用四七湯加川芎、當歸;若出血過多,則用佛手散,若佛手散無效,則用膠艾湯;若氣血虛弱,則用八珍湯加膠艾。
佛手散能治療孕婦五七個月因碰撞傷及胎兒,或胎兒死於腹中,伴隨惡露、腹痛不止、口噤欲絕的情況。若胎兒未受損,則疼痛停止,母子平安;若胎兒已損,則會排出胎兒。此方亦可治療血衝心腹滿悶、產前產後體熱敗血腹痛。
治療妊娠期間因跌倒或勞累導致腹痛腫脹,以及胎兒死於腹中未能排出,服用此方後可迅速排出死胎。
針對妊娠期因墜落導致腹痛、出血、煩悶的症狀,也有相對應的藥方。
針對孕婦因閃挫傷及胎兒,導致腹痛、出血的藥方。
竹茹酒可治療孕婦因跌撲損傷導致出血、胎兒受損、疼痛的症狀。
秦艽湯則治療孕婦因跌撲導致胎動不安、臍腹疼痛的症狀。 另有一方可治療孕期偶發性損傷導致的胎動不安、劇烈疼痛,並能治療崩血及子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