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四 (3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6)

1. 胎上逼心

《秘錄》治胎動上逼心痛。取艾葉如雞子大,以頭醋四升,煎取二升,分溫服。又治胎上逼心,熱痛下血。神麯半斤,搗碎和熟水絞取汁三盅,無進溫服,止。

治妊娠遍身痛,或衝心欲死,不能飲食。

白朮(五兩),黃芩(二兩),芍藥(四兩),

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緣胎有水致痛,兼易產。

文仲、葛氏療妊娠卒胎上迫心痛方,取弩弦急帶之,立愈。

膠艾湯(見血崩。)保生丸(大法。)

白話文:

《秘錄》記載,治療胎動向上頂到心臟引起疼痛的方法:取像雞蛋大小的艾葉,用四升醋煮到剩兩升,分溫熱服用。又記載,治療胎向上頂到心臟,發熱疼痛且下血的狀況:取半斤神麯搗碎,用熱開水絞取三碗汁液,溫服即可止痛。

治療懷孕期間全身疼痛,或疼痛衝心臟感覺快要死掉,無法進食的情況:用白朮五兩、黃芩二兩、芍藥四兩,加六升水煮到剩兩升半,分成三次服用。這種情況是因為胎兒有積水導致疼痛,同時也容易生產。

文仲和葛氏治療孕婦突然胎動向上擠壓心臟疼痛的方法:用弓弩上的弦快速綁住腰部,疼痛立刻會好。

膠艾湯的相關資訊請參考血崩的治療方法。保生丸的相關資訊請參考大法。

2. 妊娠經來漏胎下血

〔脈經〕,婦人經月下,但為微少,師脈之反言有軀,其後審然,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陰陽俱平,榮衛調和,按之滑,浮之則輕,陽明、少陰各如經法,身反灑淅,不欲食飲,頭痛心亂,嘔噦欲吐,呼則微數,吸則不驚,陽多氣溢,陰滑氣盛,滑則多實,六經養成,所以月見陰見。陽精汁凝胞散,散者損墮,設復陽盛,雙妊二胎,今陽不足,故令激經也。(滑脈主血有餘,今經又少,故知孕也。)大抵妊娠經來不多,而飲食精神如故,六脈和緩滑大無病者,血盛有餘也。兒大能飲,自不來矣。

〔大全〕,夫妊娠漏胎者,謂妊娠數月而經水時下也。此由衝任脈虛,不能約制手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衝任之脈,為經絡之海,起於胞內,手太陽小腸脈也,手少陰心脈也,是二經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有娠之人,經水所以斷者,壅之養胎,蓄之以為乳汁也。衝任氣虛,則胞內泄不能制其經血,故月水時下,亦名胞漏,血盡則人斃矣。又有因勞役,喜怒哀樂不節,飲食生冷,觸冒風寒,遂致胎動。若母有宿疾,子臟為風冷所乘,氣血失度,使胎不安,故令下血也。曾有以娠婦月信不絕,而胎不損,問產科熊宗古,答曰:婦人血盛氣衰,其有必肥,既娠之後,月信當來而胎不動,若據晚進觀之,便以為漏胎,若作漏胎治之,則胎必墮。若不作漏胎治,則其未必墮。今推宗古之言,誠有旨也。巢氏云:婦人經閉不利,別無所苦者,是謂有子,以其經血蓄之以養胎,擁之為乳汁也。有子之後,蓄以養胎矣,豈可復能散動耶。所以然者,有妊而月信每至,是亦未必因血盛也。若謂婦人榮經有風,則經血喜動,以其風勝則可也,既榮經為風所勝,則所來者非養胎之血,以此辨之,若作漏胎治之,必服保養補胎之藥,且胎不損,強以藥滋之,乃所謂實實虛虛也,其胎終墮宜矣。若醫者知榮經有風之理,專以一藥治風,經信可止,或不服藥,胎亦無恙。然而有胎本不固,而因房室不節,先漏而後墮者,須作漏胎治之,此又不可不審也。

〔丹〕,胎漏因氣虛,因血虛,因血熱。

〔薛〕,前證若因風熱,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血虛,用二黃散。若因血去太多,用八珍湯;未應,補中益氣湯。若因肝火,用柴胡山梔散。若因脾火,用加味歸脾湯。若因事下血作痛,用八珍湯加阿膠、熟艾。若因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若因脾胃虛陷,用前湯倍用升麻、柴胡。若晡熱內熱,宜逍遙散。妊娠卒然下血,若因怒氣,用小柴胡湯。若因風熱,用一味防風丸。若因血熱,用一味子芩丸。若因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若因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若氣血盛而下血者,乃因兒小飲少也,不必服藥。一妊婦下血,服涼血之藥,下血益甚,食少體倦,此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余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後因怒而寒熱,其血仍下,此肝火旺而血沸騰,用加味逍遙散血止,用補中益氣湯而安。一妊婦下血,發熱作渴,食少體倦,屬脾氣虛而肝火所侮,用四君子加柴胡、山梔。血止,因怒復作,用六君加柴胡、山梔、升麻而安一妊娠六月,每怒下血,甚至寒熱頭痛,脅脹腹疼,作嘔少食。余謂寒熱頭痛,乃肝火上衝;脅脹腹痛,乃肝氣不行;作嘔少食,乃肝侮脾胃;小便下血,乃肝氣火血熱。用小柴胡加芍藥、炒黑山梔、茯苓、白朮而愈。一妊娠六月,體倦食少,勞役下血,用六君加當歸、熟地黃、柴胡、升麻而愈。江應宿治王祠部安人孕三月,腰腹遞痛,漏下不止,氣湧脹悶,速江診視。六脈弦數,平昔脈極沉細,此必怒動肝火,挾相火而生內熱,喜脈不滑,未至離經,猶可保也。以條芩、白朮、枳殼、香附、茯苓、阿膠、白芍、當歸、陳皮,煎調鹿角煅,酒淬細末一錢,更進抑青丸一服痛已,數劑平復。仲景云: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芎歸膠艾湯主之。(方見血崩。)

白話文:

妊娠期間出現經血樣出血,可能與胎兒的安危有關。古代醫家認為,妊娠期間少量經血出現,脈象平和,身體略有不適,如食慾不振、頭痛、心煩等,但呼吸平穩,這可能是由於孕婦體內陰陽失衡,導致經血少量出現,但並不一定代表胎兒有危險。若經血量多,則可能與衝任脈虛弱,無法約束經血有關,這就需要及時治療,否則可能危及生命。

此外,過度勞累、情緒波動、飲食不節、受寒等因素也可能導致妊娠期出血。若孕婦本身有疾病,或者胎兒受到風寒侵襲,氣血失調,也可能導致出血。

有些孕婦妊娠期間經血持續不斷,但胎兒卻沒有危險,這可能是因為孕婦氣血旺盛,但氣虛。此時若誤診為漏胎而治療,反而可能導致流產。因此,需要根據孕婦的整體情況,辨證施治。

不同醫家對妊娠期出血的病因和治療方法也有不同的見解,例如,有的認為是由於氣虛、血虛、血熱等原因導致;有的則根據病因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方劑,如防風黃芩丸、加味逍遙散、二黃散、八珍湯、補中益氣湯、柴胡山梔散、加味歸脾湯等。治療時,也需考慮到孕婦的脾胃虛弱、肝火旺盛等因素,並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用藥。

總而言之,妊娠期出血的原因複雜多樣,需要根據孕婦的具體情況,仔細辨證,才能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部分情況下,出血量少,孕婦精神狀態良好,則可能不必服藥。但若出血量多,伴隨其他症狀,則必須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