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8)

1. 吐血

〔大〕,婦人吐血者,皆由臟腑傷損所致。夫血者外行於經絡,內榮於臟腑。若傷損氣血經絡,則血虛行失於常理,氣逆者吐血,又怒則氣逆,甚則嘔血,然憂思驚恐內傷,氣逆上者,皆吐血也。

〔薛〕,前證若脾經鬱熱,用犀角地黃湯。脾胃伏暑,用黃連香薷飲。(雜病傷暑。)心脾鬱熱,用生地黃湯。心氣耗損,用茯苓補心湯。肺氣勞傷,用雞蘇散。思慮傷脾,用歸脾湯。(雜病健忘。)暴怒肝火,用加味小柴胡湯。(熱入血室。)久怒肝傷,六味地黃丸。(雜病虛勞。)脾肺虛熱,用麥門冬飲。肝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經云:肺朝百脈之氣,肝統諸經之血。必用甘溫之劑,補其陽氣,使血各歸其經。如大吐血病,毋論其脈,急用獨參湯救之。若潮熱咳嗽而脈數者,元氣虛而假熱之脈也,皆由脾胃先損,須用人參之類。《本草》云:人參治脾胃不足,補中,溫中,瀉脾肺中火。東垣先生云:脾胃虛者,心火亢甚而乘土位,肺氣受邪,須用黃耆最多,人參、甘草次之。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當治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最善,若用寒涼止血,胃氣反傷,無不致禍。一老婦每作先飲食不進,或胸膈不利,或中脘作痛,或大便作瀉,或小便不利,余以為肝脾之證,用逍遙散加山梔、茯神、遠志、木香而愈。後鬱結吐紫血,每作先倦怠煩熱,以前藥加炒黑黃連三分、吳茱萸二分,頓愈。復因怒吐赤血甚多,燥渴垂死,此血脫也,法當補氣。乃用人參一兩,苓、朮、當歸各三錢,陳皮、炮黑乾薑各二錢,炙甘草、木香各一錢,一劑頓止。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而痊。一女子懷抱素郁,胸滿食少,吐血面赤,用六味丸及歸脾加山梔、貝母、芍藥而愈。一婦人為哭母吐血咳嗽,發熱盜汗,經水不行,此悲傷肺,思傷脾,朝服補中益氣湯(雜病勞倦。)加桔梗、貝母、知母。夕用歸脾湯吞六味丸而愈。

雞蘇散,治婦人吐血,心煩昏悶。

雞蘇葉(一兩),阿膠,刺蘇,生地黃(各一兩),黃耆,羚羊角屑,茜根,甘草(各半兩),麥門冬,黃芩,當歸,伏龍肝(各七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竹茹半雞子大,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又方,治婦人虛損氣逆,吐血不止。

雞蘇葉,黃芩(各一兩),當歸,赤芍藥(各半兩),伏龍肝,阿膠(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治婦人熱毒上攻,吐血不止。

生藕汁,刺蘇汁,生地黃汁(各三兩),生薑汁(半合),白蜜(一合)

上和煎三兩沸,以一小盞,調炒麵一錢服,無時。

《千金翼》治吐血百方不瘥,療十十瘥,神驗不傳方。(詳此藥性,治熱毒吐血有效。)

白話文:

吐血

婦人吐血,都是因為臟腑受損導致的。血液在體內外運行,滋養臟腑。如果臟腑、氣血、經絡受損,血液運行就會失常,出現氣逆就會吐血。生氣也會導致氣逆,嚴重時就會嘔血。憂思、驚恐等情志內傷,也會造成氣逆上衝而吐血。

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藥方:脾經鬱熱用犀角地黃湯;脾胃伏暑用黃連香薷飲;心脾鬱熱用生地黃湯;心氣耗損用茯苓補心湯;肺氣勞傷用雞蘇散;思慮傷脾用歸脾湯;暴怒肝火用加味小柴胡湯;久怒肝傷用六味地黃丸;脾肺虛熱用麥門冬飲;肝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 肺主氣,肝主血,治療時需用溫和的藥物,補益陽氣,使血液各歸其經。大吐血時,不論脈象如何,應立即服用獨參湯急救。如果伴隨潮熱咳嗽和脈象數,是元氣虛弱導致的虛熱,這都因脾胃先受損,需要服用人參等藥物。《本草》記載,人參能補脾胃,溫中,瀉脾肺之火。東垣先生說,脾胃虛弱時,心火亢盛,肺氣受邪,治療時黃耆用量最多,人參、甘草次之。脾胃虛弱,肺氣先衰,因此用黃耆補益皮毛,固護肌表。治療氣血虛弱,十全大補湯最佳。如果用寒涼藥止血,反而會傷及胃氣,後果嚴重。

曾有一位老婦,經常出現飲食不進、胸膈不舒、中脘疼痛、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等症狀,我診斷為肝脾失調,用逍遙散加山梔、茯神、遠志、木香治療,症狀痊癒。後來她因鬱結吐出紫血,伴有倦怠煩熱,於是在原方基礎上加炒黑黃連和吳茱萸,很快就好了。 之後因盛怒吐出大量鮮血,口渴欲死,這是血脫,應當補氣。我用人參、茯苓、白朮、當歸、陳皮、炮黑乾薑、炙甘草、木香組成的方劑,一劑就止住了血,再用加味歸脾湯調理,痊癒。

還有一位女子,長期鬱悶,胸悶食少,吐血面赤,用六味地黃丸和加山梔、貝母、芍藥的歸脾湯治療痊癒。一位婦人因哭泣母親而吐血咳嗽,發熱盜汗,月經停止,這是悲傷傷肺,思慮傷脾,我白天給她服用加桔梗、貝母、知母的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加六味地黃丸的歸脾湯,症狀也好了。

雞蘇散:治療婦人吐血,心煩昏悶。具體組成和用法在文中已列出,包含了幾個不同的雞蘇散方劑,針對不同情況。 最後還提到一個《千金翼》中的秘方,對治療熱毒引起的吐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