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4)

1. 翻胃吐食

〔薛〕,《病機》云:吐有三:曰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吐者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發痛,其治法常降氣和中。中焦吐者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匿,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吐而後作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行其氣。下焦吐者從於寒,地之道也,其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毒藥通其秘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王太僕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又《發明》曰:噎者六腑之所主,陽也,氣也。塞者五臟之所主,陰也,血也。二者皆由陰中伏火而作也。劉宗厚先生曰:若三焦傳化失常所致,主於氣也。若血虧胃脘乾槁所致,因於血也。塞猶填塞不通之義,故《發明》有治幽門不通、噎塞不便,通幽湯例。蓋陽無陰不能通化,陰之失位而陽伏其中,傳化不變而反上行矣。故前證或由飲食起居七情,虧損脾胃,痰飲停滯,中氣不運,當以補中益氣湯(雜病勞倦。)為主。若鬱結傷脾,用歸脾湯(雜病健忘。)加枳殼、桔梗。若恚怒傷肝,用小柴胡湯(傷寒少陽。)加梔、苓、參、術。脾氣虛弱,用六君子(雜病虛勞。)加山梔、枳殼。氣血俱虛,用八珍湯(即雜病八物湯。)加山梔、半夏。若用行氣之藥,胸膈痞悶,用六君、芎、歸之類。若過用香燥之劑而大便結燥,用四物、(通治。)參、術之類。若飲食不能入,用六君、山梔、吳茱萸、制黃連。若食入而反出,用六君、炮薑、白豆蔻、黃連、制吳茱萸。若痰滯而食反出,六君、枳殼、桔梗。若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胸膈痞悶,吞酸噯腐,食反不化,是為脾胃虛寒,用東垣補真丸或八味丸。(雜病虛勞。)若發熱煩熱,身惡風寒,腹畏熱食,或手足俱冷,胸滿腹脹,是內真寒外假熱,用神效附子丸,(本條。)或八味丸。大凡嘔吐善食,喜飲冷水,是為有火。嘔吐少食,喜飲熱湯,是為無火。當審其因而治之。

一婦人患前證,胸腹痞悶,得去後或泄氣稍寬。余曰:此屬脾氣鬱結而虛弱也,當調補為善。不信,乃別用二陳、枳實、黃連之類,不應;又用香燥破氣,前證益甚,形氣愈虛。余用加味歸脾湯,(即本方加柴胡、山梔。)調治半載而痊。一婦人患前證,胸脅脹悶,或小腹不利,或時作痛,小便澀滯。

余曰:此肝火血虛也,當清肝火,生肝血,養脾土,生肺金。以余言為迂,別服利氣化痰等劑,前證益劇,虛證蜂起,余用加味逍遙散,(調經。)加味歸脾湯兼服,尋愈。一婦人患吐痰甚多,手足常冷,飲食少思。余曰:此肝脾鬱怒,兼命門火衰。不信,另服化痰利氣之劑,胸腹愈脹,又服峻利疏道之劑。

白話文:

翻胃吐食

吐有三種原因:氣、積、寒。皆需從三焦論治。上焦吐是由於氣虛所致,氣為天之陽氣,脈象浮而洪,吃完東西馬上就吐,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結,氣往上衝導致胸痛,治療方法應以降氣和中為主。中焦吐是由於積滯所致,積滯分陰陽兩種,食物與氣互相交結而形成積滯,導致疼痛,脈象浮而隱,症狀可能是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治療方法應以小毒藥去除積滯,再用檳榔、木香等行氣藥。下焦吐是由於寒邪所致,屬地之陰寒,脈象沉而遲,症狀是早上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上吐,小便清稀,大便不通,治療方法應以毒藥通利大便,溫散寒邪,待大便通暢後,再用中焦藥調理,避免大便再次乾結,使其自愈。

有人說,吃不下東西是因為有火,吃了東西又吐出來是因為沒有火。也有人說,噎是六腑(陽)的問題,屬於氣虛;塞是五臟(陰)的問題,屬於血虛。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陰中伏火而導致的。還有人說,如果三焦運化失常導致嘔吐,主因在氣;如果是血虛胃脘乾燥所致,主因在血。塞指的是阻塞不通,所以有治療幽門不通、噎塞的藥方。總之,陽氣不足,陰氣就不能正常運化;陰氣失位,陽氣伏在陰氣之中,運化失常而上逆。所以,上述症狀可能是因為飲食、起居、情志等因素損傷脾胃,導致痰飲停滯、中氣不運,治療應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如果鬱結傷脾,用歸脾湯加枳殼、桔梗;如果怒氣傷肝,用小柴胡湯加梔子、茯苓、人參、白朮;如果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加山梔子、枳殼;如果氣血俱虛,用八珍湯加山梔子、半夏。如果需要行氣,胸膈痞悶,用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等;如果過用香燥藥物導致大便乾結,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等;如果吃不下東西,用六君子湯加山梔子、吳茱萸、制黃連;如果吃了東西又吐出來,用六君子湯加炮薑、白豆蔻、黃連、制吳茱萸;如果痰滯導致吐食,用六君子湯加枳殼、桔梗;如果飲食減少、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胸膈痞悶,吞酸噯腐,食物消化不良,這是脾胃虛寒,用補中益氣丸或八味丸;如果發熱煩躁,惡寒怕風,腹部怕熱食,或手腳冰冷,胸腹脹滿,這是內寒外熱,用神效附子丸或八味丸。總之,嘔吐時如果能吃東西,喜歡喝冷水,是有火;嘔吐時吃不下東西,喜歡喝熱湯,是沒有火,需根據具體情況治療。

一位婦女患有上述症狀,胸腹痞悶,稍微排氣後症狀就緩解。我認為這是脾氣鬱結而虛弱,應當調理補益。她不信,用了二陳湯、枳實、黃連等藥,無效;又用香燥藥物破氣,症狀加重,氣虛更甚。我用加味歸脾湯(即歸脾湯加柴胡、山梔子)治療半年,痊癒。另一位婦女患有上述症狀,胸脅脹悶,小腹不適,有時疼痛,小便不利。我認為這是肝火血虛,應該清肝火、養肝血、健脾土、補肺金。她不信,服用了一些行氣化痰的藥物,症狀加重,虛證更明顯。我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治療,很快痊癒。還有一位婦女,吐痰很多,手腳冰冷,飲食減少。我認為這是肝脾鬱怒,命門火衰。她不信,服用了一些化痰行氣的藥物,胸腹更脹,又服用峻利瀉下的藥物,效果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