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啓源》~ 卷之下 (2)
卷之下 (2)
1. (五)治法綱要
氣交變〔論云〕:五運太過不及。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長、化、收、藏之運,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
注云: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無所運行。故動必有靜,勝必有復,乃天地陰陽之道也。以熱治熱法,經曰:病氣熱甚,而與寒藥交爭,〔則〕寒藥難下,故反熱服,順其病勢,熱勢既休,寒性乃發,病熱除愈,則〔如〕承氣湯寒藥,反熱〔服之〕者是也。病寒亦同法也。
凡治病,必求〔其〕所在,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故中外臟腑經絡皆然。病氣熱,則除其熱;病氣寒,則退其寒,六氣同法。瀉實補虛,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醫之道也。
大法曰:前人方法,即當時對證之藥也。後人用之,當體指下脈氣,從而加減,否則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蓋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體,一時之間,變亂無常,驗脈〔處〕方,亦前人之〔法〕也。厥後通乎理者,〔當〕以余言為〔然〕。
白話文:
[(五)治療原則]
根據「氣交變論」所述,五運的表現有過度或不足的情況。五運的治理,就像權衡一樣,對於過高的就要抑制,低的就該提升,對於轉化的要適應,變化的要恢復,這就是成長、化育、收斂、收藏的運作,是氣運的正常現象,如果失去這種常態,天地間的運行就會受到阻塞。
註釋說,一旦失去這種常態,天地四季的氣運,就無法正常運行。因此,動態後必然有靜態,強勢後必然有弱勢,這是天地陰陽的自然法則。以熱治熱的療法,經典提到:當病情非常炎熱,而使用寒藥來抗衡,寒藥可能會難以下嚥,所以選擇熱服,順應病勢,等到熱勢消退,寒藥的性質才會發揮,這樣才能根除病熱,例如承氣湯的寒藥,反向熱服就是這個道理。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治療寒病。
無論治療何種疾病,都必須找到疾病的根源,若病在上部,就從上部治療,若病在下部,就從下部治療,內外臟腑及經絡都是如此。若是病氣熱,就要消除熱氣;若是病氣寒,就要去除寒氣,六氣的治療原則都相同。實則需瀉,虛則需補,去除病邪,滋養正氣,保持平衡,這是醫學的根本原則。
總的原則是:前人的方法,就是當時針對症狀的藥物。後人在使用時,應該依據脈診的結果,進行加減調整,否則可能不會有效果。我並非貶低前人的理論,而是自有一套理念,因為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生化制衡的本質,短時間內,變化無常,根據脈診開方,也是前人的方法。後世理解這些道理的人,應該認同我的觀點。
2. (六)用藥用方辨
如仲景治表虛,制桂枝湯方,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甘草佐之。〔如〕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湯〕方,芍藥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則治其表虛,一則治其裡虛,是各言其主用也。後人之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則知其本,而不致差誤矣。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主要談論的是中醫大師張仲景如何根據病情選擇藥物和方劑。比如他治療表虛(身體表面防禦力弱)時,會使用桂枝湯。其中,桂枝有辛熱的特性,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陽氣,因其性質向上,所以被作為主要藥物。而芍藥和甘草則輔助桂枝,共同發揮療效。
再比如,如果脈象顯示陽脈滯澀,陰脈緊繃,通常預示腹部可能出現劇烈疼痛,這種情況下,張仲景會開出小建中湯,此時,芍藥成為主要藥物,而桂枝和甘草則作為輔助。
這兩種方劑,一種針對表虛,一種對應裡虛,各自發揮主要作用。後世的醫學家在應用這些古方時,應當理解其核心原理,靈活運用,這樣就不會產生偏差和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