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緝庵

《虛損啓微》~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苓朮菟絲丸(新方)

治脾腎虛損,不能收攝,以致夢遺精滑困倦等症。

白茯苓,白朮(米泔洗炒),蓮肉(各四兩),五味(酒蒸),山藥(各二兩,炒),杜仲(三兩,酒炒),炙甘草(五錢),菟絲子(用好水淘淨,入陳酒浸一日,文火煮極爛搗餅,焙乾為末,十兩)

上用山藥末,以陳酒煮糊為丸桐子大,空心滾白湯,或酒下百餘丸。如氣虛神倦不能收攝,有加人參三四兩尤妙。

白話文:

這份處方「苓朮菟絲丸」是用來治療脾臟和腎臟虛弱,導致無法控制自己,進而產生在夢中遺精、精神疲憊等症狀。

所需材料如下:白茯苓、白朮(需先以米泔清洗後炒過)、蓮子肉(以上三種各四兩),五味子(需酒蒸)、山藥(各二兩,需炒過),杜仲(三兩,需酒炒),炙甘草(五錢),菟絲子(需以清水洗淨,再浸泡於舊酒中一天,然後用小火煮至極軟,搗成餅狀,烘乾後磨成粉,共十兩)。

將山藥粉與舊酒煮成糊狀,再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時,可用熱開水或酒吞服百餘顆。如果出現氣力不足、精神疲倦的情況,可以加入人參三至四兩,效果更佳。

2. 補中益氣湯(東垣)

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能攝血等症。

人參,黃耆(炒),白朮(炒),甘草(各一錢半,炙),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上加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脾臟受損,中氣不足,身體的清陽之氣無法上升,外來的風邪無法排除的情況。具體症狀可能包括感到非常疲倦,食慾減退,以及有如寒熱交錯、瘧疾或痢疾的症狀,或者是氣虛到無法控制血液正常運行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炒黃耆、炒白朮、炙甘草(以上皆一錢半)、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和柴胡(各三分)。

以上藥材加入薑和棗,用水煎煮,應在空腹或是上午服用。

3. 補陰益氣煎(新方)

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也。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熱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症。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無不神效。

人參(一二三錢),當歸(二三錢),山藥(二三錢,酒炒),陳皮(一錢),熟地(三五錢或用至一二兩),炙甘草(一錢),柴胡(一二錢,無外邪不必用),升麻(三五分,火浮於上者不必用)

水二盅,加生薑三五七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從「補中益氣湯」改良而來的新方,稱為「補陰益氣煎」。主要治療因過度勞累導致身體陰分受損,或是精氣無法轉化為能量,亦或是身體陰分虛弱、內部能量匱乏,導致外在病邪入侵不易驅除的病症,如感冒、發燒、寒熱交錯、瘧疾,以及因陰分虛弱導致的大便乾結不通等問題。只要屬於陰氣不足,又被外邪侵犯的情況,使用此方升陽散邪,效果都非常顯著。

藥材包括:人參(可用1-3錢),當歸(2-3錢),山藥(2-3錢,需用酒炒),陳皮(1錢),熟地(3-5錢,或可增至1-2兩),炙甘草(1錢),柴胡(1-2錢,若無外邪感染則不必使用),升麻(3-5分,若火氣上飄則不必使用)。

煮法:取兩杯水,加入3-7片生薑,將藥材一同煎煮至剩八分水量,待飯後溫服。

4. 舉元煎(新方)

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症,有不利於歸熟等劑,而但宜補氣者,以此主之。

人參,黃耆(各三五錢,炙),炙甘草(一二錢),升麻(五七分,炒),白朮(一二錢,炒)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兼陽氣虛寒者,桂附、乾薑,隨宜佐用。如兼滑脫者,加烏梅二個,或文蛤七八分。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舉元煎」,適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器官下垂、大量出血不止、大量失血、陽氣瀕臨衰竭等情況,對於不適合使用歸熟等藥物,而只需補氣的人,這會是主要的選擇。

所需藥材包括:人參與黃耆(每種約35錢,需經過炙烤)、炙甘草(約12錢)、升麻(約57分,需炒過)、以及白朮(約12錢,需炒過)。

製作方式為:取清水約一盅半,將上述藥材煎至剩下七八分水量,待溫後服用。如果同時有陽氣虛弱及寒冷的情況,可以酌量加入肉桂、附子、乾薑等藥材。若有脫肛、尿失禁等滑脫症狀,則可加入兩個烏梅,或者文蛤七八分。

5. 歸脾湯(《濟生》)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嗜臥、少食,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瘧痢鬱結,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症者,最宜用之。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棗仁(各二錢),遠志,當歸(各一錢),木香,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加圓眼肉七枚,煎七分,食遠服。

景岳先生云:此湯之用木香,特因鬱結疼痛者設,如無痛郁等症,必須除去木香,以避香燥,豈不於氣虛血動者為尤善乎?又遠志味辛,氣升而散,凡多汗而躁熱者,亦宜酌用。

白話文:

[歸脾湯(出自《濟生》)]

用於治療因過度思考導致脾臟受損,無法正常控制血液,進而使血液運行紊亂,或者出現記憶力減退、心悸、驚恐、盜汗、嗜睡、食慾不振,或是大便不規律,心脾部位疼痛,瘧疾、痢疾或鬱結等症狀,或是因為治療疾病時用藥不當,損傷了脾臟,導致各種併發症的人,這種情況下,使用此方最為合適。

所需藥材包括: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酸棗仁(各約6克),遠志、當歸(各約3克),木香、炙甘草(各約1.5克)。

用兩杯水,加入7個龍眼肉,煎至剩七分之一,飯後服用。

景嶽先生說:此方中使用木香,主要是針對有鬱結疼痛的患者設計,如果沒有疼痛或鬱悶等症狀,必須要去掉木香,避免其香燥性質對身體造成影響,這樣對於氣血虛弱、血動不安的人來說不是更適合嗎?另外,遠志味道辛辣,氣性上升且能散瘀,對於容易出汗和煩躁熱燥的人,也應酌情使用。

6. 加味歸脾湯(薛氏)

治脾經血虛發熱等症。即前方加柴胡、山梔各一錢。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由脾臟血液不足所引起的發熱等症狀。在原先的藥方裡,增加柴胡和山梔各一錢的份量。這就是所謂的加味歸脾湯,由薛氏所制訂的藥方。

7. 生脈散(《醫錄》)

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口渴,汗出不止,或金為火制水失所生,而致咳嗽喘促,肢體痿弱,腳軟眼黑等症。

人參(五錢),麥冬,五味(各三錢)

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高溫損傷了體內的根本能量,導致四肢無力,呼吸急促,口乾舌燥,汗水直流無法停止,或是因為金被火剋制,導致水的生成受影響,進而造成咳嗽、呼吸困難、四肢無力、腳部無力、視線模糊等症狀。

藥方成分為:人參(約15克)、麥冬、五味子(各約9克)。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8. 百合固金湯

熟地,生地,麥冬,當歸,芍藥,百合,貝母,元參,桔梗,甘草

白話文:

【百合固金湯】

這帖藥方包含了下列成分:熟地、生地、麥冬、當歸、芍藥、百合、貝母、元參、桔梗以及甘草。在現代語境下,這帖藥方是由熟地黃、生地黃、麥門冬、當歸、白芍、百合、川貝母、玄參、桔梗和甘草組成的。

9. 烏賊魚骨丸(《內經》)

治血枯經閉。

烏賊魚骨(四兩,去甲),藘茹(一兩,即茜根)

上為末,以雀卵搗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或十丸,鮑魚煎湯下,以飯壓之。鮑魚即今之淡乾魚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的意思是: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因為血液虧虛導致的月經閉止。

所需藥材有:

  1. 烏賊魚骨(約160克,需去除硬殼部分)
  2. 藘茹(茜草根,約40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再使用麻雀的蛋液將其揉成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十粒,需以鮑魚熬製的湯水吞服,之後再吃些飯食。這裡所說的鮑魚,指的是現在常見的淡乾魚。

10. 五物煎(新方)

治婦人血虛凝滯,蓄積不行,小腹痛急,產難經滯,及痘瘡血虛寒滯等症。

當歸(三五七錢),熟地(三四錢),芍藥(二錢),川芎(一錢),肉桂(一二三錢)

水一盅半,煎服。兼胃寒或嘔惡者,加乾薑炮用。水道不利,加澤瀉或豬苓。氣滯者,加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烏藥之類。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五物煎」,適用於治療婦女因為血液不足導致的血液凝滯,如月經不順,或是積存於體內的廢血無法排出,造成小腹疼痛緊繃,生產困難,月經滯留,以及因血液不足和寒冷造成的痘瘡等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當歸(劑量可為三、五或七錢),熟地(劑量可為三或四錢),芍藥(兩錢),川芎(一錢),肉桂(劑量可為一、二或三錢)。

使用時,需將這些藥材加入一盅半的水中煎煮後服用。若伴有胃寒或噁心嘔吐的情況,可以添加炮製過的乾薑。如果尿路不通暢,則可添加澤瀉或豬苓。倘若是氣滯所致,則可加入香附、丁香、木香、砂仁、烏藥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