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緝庵

《虛損啓微》~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天王補心丹

寧心保神,固精益血,壯力強志,令人不忘,去煩熱,除驚悸,清三焦,解乾渴,育養心氣。此方之傳,未考所自,《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講經,鄧天王憫其勞,錫之此方,固以名焉。

生地黃(四兩,洗淨),人參,元參(各五錢,炒),丹參,遠志肉,桔梗,白茯苓(各五錢),五味(炒),當歸(酒洗),麥冬(炒),天冬(炒),柏子仁(炒),酸棗仁(各一兩,炒)

白話文:

此方能寧心安神、固精益血、增強體力、堅定意志,讓人記憶清晰、消除煩躁、去除驚恐、清利三焦、解渴生津,滋養心氣。此方來源已不可考,《道藏》中記載,傳說昔日志公和尚日夜講經,鄧天王見其勞累,賜予此方,因此得名。方中用生地黃四兩、人參、元參各五錢炒製,丹參、遠志肉、桔梗、白茯苓各五錢,五味子炒製,當歸酒洗,麥冬、天冬各一兩炒製,柏子仁、酸棗仁各一兩炒製。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分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棗湯化下,食遠臨臥服,或作小丸亦可。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細粉末,用煉製好的蜂蜜揉成丸子,每一兩分成十個丸子,再用金箔包裹作為外層。每次服用一個丸子,可以用燈芯和棗泡水溶解後食用,在晚餐後睡前服用。也可以做成較小的丸子使用。

2. 柏子養心丸(《集驗》)

治心勞太過,神不守舍,閤眼則夢,遺泄不常。

柏子仁(鮮白不油者,以紙包,槌去油),白茯神,酸棗仁,生地黃,當歸身(各二兩),五味子,辰砂,犀角(鎊),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午後、臨臥,各津嚼一丸。

白話文:

治療因過度勞心而導致精神不集中、心神不守、閉眼就做夢、遺精頻發的病症。

藥材:

  • 柏子仁(鮮白不油的,用紙包好,用槌子敲去油脂),白茯神、酸棗仁、生地黃、當歸身(各二兩)
  • 五味子、辰砂、犀角(磨成粉)、甘草(各半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搓成芡實大小的丸子,再以金箔包裹。

用法:

每日下午和臨睡前各服用一丸,津液潤口慢慢咀嚼。

3. 人參固本丸(《千金》)

治脾虛煩熱,金水不足,及肺氣燥熱,作渴作嗽,或小便赤色,短少澀滯如淋,大便燥結,此陰虛有火之聖藥也。

人參(二兩),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四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淡鹽湯下,中寒之人不可服。如欲作膏,俟煎成,外加白蜜四兩。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煩躁發熱,以及肺部乾燥、燥熱引起口渴咳嗽,或小便顏色赤紅、量少、排尿困難、大便乾燥等症狀,這都是陰虛有熱的表現,可以用人參、天冬、麥冬、生地、熟地製成蜜丸服用,每次空腹服用五六十丸,用淡鹽湯送服。脾胃虛寒的人不能服用。如果想要製成膏狀,可以在煎好後加入白蜜四兩。

4. 一陰煎(新方)

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症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症,皆宜用此加減主之。

生地(二錢),熟地(三五錢),芍藥(二錢),麥冬(二錢),甘草(一錢),牛膝(一錢半),丹參(二錢)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服。如火盛躁煩,入真龜膠二三錢化服。如氣虛者,間用人參一二錢。如心虛不眠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各一二錢。如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粒,或加山藥、山茱萸。如見微火者,加女貞子一二錢。如虛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澤瀉一二錢,茜根二錢,或加川續斷一二錢,以澀之亦妙。

白話文:

這是一種治療水虧火盛的藥方,所以稱為「一陰」。當腎水的真陰虛損,而脈象和症狀多為陽虛、虛火上升、發熱,以及陰虛引起的出血等情況時,都適合使用這個方劑來調整。

藥材包括:生地(二錢)、熟地(三五錢)、芍藥(二錢)、麥冬(二錢)、甘草(一錢)、牛膝(一錢半)、丹參(二錢)。

將這些藥材加水兩盅,煎煮至七分,飯後服用。如果有火旺躁煩的情況,可以加入真龜膠二三錢化服。如果有氣虛的情況,則可以間歇性加入人參一二錢。如果心虛導致不眠和多汗,可以加棗仁和當歸各一二錢。如果出汗多且煩躁,可以加入十粒五味子,或者加入山藥和山茱萸。如果出現輕微的虛火,則可以加女貞子一二錢。如果虛火上浮,或者出現吐血或鼻血不止的情況,則可以加入澤瀉一二錢,茜根二錢,或者加入川續斷一二錢,來達到收斂的效果。

5. 加減一陰煎(新方)

治症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二錢),熟地(三五錢),芍藥(二錢),麥冬(二錢),炙甘草(五七分),知母,地骨皮(各一錢)

水二盅,煎服。如躁煩熱甚便結者,加石膏二三錢。小水熱澀者,加梔子一二錢。如火浮於上者,加澤瀉一二錢,或黃芩一錢。如血燥血少者,加當歸一二錢。

白話文:

治療方法與之前相同,但火氣過盛者,宜用此方。生地二錢,熟地三五錢,芍藥二錢,麥冬二錢,炙甘草五七分,知母、地骨皮各一錢。水二盅,煎服。如果躁煩熱盛並且便秘,加石膏二三錢。小便熱澀者,加梔子一二錢。若火氣浮於表面,加澤瀉一二錢,或黃芩一錢。若血燥血少者,加當歸一二錢。

6. 二陰煎(新方)

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症,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錢),麥冬(二三錢),棗仁(二錢),甘草(一錢,生),元參(一錢半),黃連(或一二錢),茯苓(錢半),木通(一錢半)

水二盅,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如痰勝熱甚者,加九制膽星一錢,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白話文:

這方子用來治療心經有熱,水火不濟的病症,所以稱為二陰。凡是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症,都適合用這個方子。

方子包括生地、麥冬、棗仁、甘草、元參、黃連、茯苓、木通各適量,用水煎服。可以加入燈草或竹葉。如果痰多熱盛,可以加入膽星或天花粉。

7. 三陰煎(新方)

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症,故曰三陰。微有火者,宜一陰煎,無火者宜此主之。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甘草(一錢,炙),棗仁(二錢),芍藥(三錢,酒炒),人參(隨宜)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服。如嘔惡者,加生薑三五片。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四粒。汗多氣虛者,加黃耆一二錢。小腹陰痛,加枸杞二三錢。如有脹悶,加陳皮一錢。如腰膝筋骨無力,加杜仲、牛膝。

白話文:

這方子主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以及營氣虛弱、失血等症狀,因此稱為「三陰」。如果患者稍微有點虛火,可以服用「一陰煎」;如果沒有虛火,則宜用此方為主。

處方:

  • 當歸(二至三錢)
  • 熟地黄(三至五錢)
  • 甘草(一錢,炙)
  • 棗仁(二錢)
  • 芍藥(三錢,酒炒)
  • 人參(適量)

用法:

  • 水二盅,煎至七分,飯後服用。
  • 若出現嘔惡,可加入生薑三至五片。
  • 若有汗多烦躁,可加入五味子十四粒。
  • 若有汗多氣虛,可加入黄耆一至二錢。
  • 若有小腹陰痛,可加入枸杞二至三錢。
  • 若有脹悶,可加入陳皮一錢。
  • 若有腰膝筋骨无力,可加入杜仲、牛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