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送、劉榮祿

《中藥炮製》~ (64)

回本書目錄

(64)

1. 地龍

『來源』本品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縞蚯蚓的乾燥全體。

『常用名』蚯蚓、曲鱔、麻地龍。

『產地』廣東、江蘇、湖北各地。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每斤用甘草12克煎水,洗凈泥沙,撈起、曬乾、切寸許長。炒地龍:將砂放入鍋內燒熱,投入藥用武火炒至發松為度,取出去砂(每斤藥用白酒2兩),趁熱拌炒,炒乾即得。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從巨蚓科的兩種動物,「參環毛蚓」或是「縞蚯蚓」的整體乾燥後得到。

【常用名稱】人們常稱之為蚯蚓、曲鱔、麻地龍。

【產地】主要來自中國的廣東、江蘇和湖北等地。

【製作方法】先挑選去除雜質,每斤的蚯蚓用12克的甘草煮水清洗,然後去除泥沙,撈出曬乾,切成約一寸長。要製造炒地龍的話,則在鍋中加熱砂子,再放入藥材用大火炒至蓬鬆,然後取出並去除砂子。趁熱加入兩兩的白酒拌炒,炒乾後即可完成。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到9克。

【保存方式】應該裝在鐵箱內,加上蓋子以防潮濕。

2. 貫眾

『來源』本品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綿馬貫眾)或紫萁科植物紫萁(紫萁貫眾)的乾燥根莖及葉柄基部。

『常用名』管仲。

『產地』湖北、江西、湖南及東北等地。

『採收季節』5月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冬春用溫水浸泡1~2天,夏秋用冷水浸泡1~2天,撈起濾乾水分,蓋上濕布潤透,取出切成1分厚直片曬乾。若取其收斂止血,則炒炭至焦黑色為度。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防灰塵。

白話文:

【貫眾】

來源:本品來自鱗毛蕨科一種叫做粗莖鱗毛蕨(又稱綿馬貫眾)或是紫萁科的紫萁(即紫萁貫眾)的乾燥根莖及葉柄底部。

常用名稱:管仲。

產地:主要在湖北、江西、湖南以及東北地區生產。

採收時節:通常於5月進行採集。

炮製方式:首先去除掉雜質並清洗乾淨,冬季和春季時需使用溫水浸泡約1至2天,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浸泡同樣時間。之後撈起並瀝乾水分,再蓋上濕布使其濕潤透徹,然後切成為厚度約1分的直片並曬乾。如果想要利用其收斂止血的功效,則需炒至呈焦黑色。

使用量:一般建議用量為6至9克。

儲存方式:應放置於箱內,確保密封,以防潮濕及防止灰塵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