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61)

回本書目錄

(61)

1. 蟬蛻

蟬蛻是黑蚱這種蟬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又被稱為蟲退、蟬衣或蟬殼。主要產地在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等地,秋季採收。

炮製方法是將蟬蛻摘去尖嘴和足,用清水洗去灰沙後曬乾。如果要加強其透表功效,則需要去除頭和足。一般用量為3到9克。

保存時,應裝在木箱中並蓋好。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來自一種叫做黑蚱的昆蟲,在它們的幼蟲階段蛻變為成蟲時所留下的皮殼。

【常用名】它還有其他幾個常見的名字,如蟲退、蟬衣和蟬殼。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山東、河南、河北、安徽以及湖北等地方可以找到。

【採收季節】通常是在秋季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尖嘴和腳,然後放入清水中清洗以去除灰塵和沙粒,接著撈起並晾曬至乾燥。在使用前還需再進一步去掉頭部和腳部,這樣能讓藥效更易被身體吸收。

【用量】一般建議的使用量為3到9公克。

【貯存】應該把它們存放在木箱內,確保箱子密封。

2. 僵蠶

僵蠶是一種中藥材,來源是感染白僵菌死亡的家蠶幼蟲。

常見名稱有僵蟲、直僵蠶、頭蟲、薑蠶、白僵蠶,主要產地在浙江、江蘇、四川等地。

炮製方法包含去除雜質後用甘草水洗淨、曬乾或烘乾,或者使用麥麩炒至黃色後去除麥麩。

常用劑量為3~9克,建議裝在鐵箱內儲存。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由家蠶這種蠶蛾科昆蟲的幼蟲,在感染(或人為接種)了白僵菌後死亡,再經過乾燥處理而成的。

【常用名稱】此藥物有幾個常見的別名,包括僵蟲、直僵蠶、頭蟲、薑蠶、白僵蠶。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浙江、江蘇、四川等地方生產。

【製造方法】首先去除掉所有的雜質和蠶絲,然後使用一斤藥物與一兩甘草煮水,待水冷卻後,用這水清洗藥物以去除灰塵,清洗完畢後放入筐子內瀝乾水分,最後進行曬乾或烘乾。如果要做炒僵蠶,先將鍋加熱,每斤藥物需使用二兩麥麩撒入鍋中,待其冒出煙時,加入僵蟲,用鏟子不斷翻動,直到炒至呈黃色即可。炒好後,篩去麥麩,準備使用。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儲存方式】應存放在鐵箱中保存。

3. 土鱉蟲

地鱉,又名土元、土別蟲、地別、地烏龜,是鱉蠊科昆蟲地鱉或冀地鱉的雌蟲乾燥體。主要產於河南及湖北各地,採集季節為5至8月。

炮製方法為:揀去雜質後,用甘草水洗去污塵,曬乾。亦可將其用文火炒至微黃色焙乾,以去除腥臭味。

常用劑量為3至9克,應裝壇加蓋貯存,以防蟲鼠。

白話文:

【土鱉蟲】

  • 來源:此藥材源自鱉蠊科昆蟲的地鱉或是冀地鱉的雌性乾燥身體。

  • 常用名:土元、土別蟲、地別、地烏龜。

  •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河南省與湖北省。

  • 採集季節: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8月期間採集。

  •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接着使用一兩的甘草煎水清洗土鱉蟲以除去污垢,然後撈出並曬乾。在鍋中用小火將甘草水炒至土鱉蟲呈微黃色,並確保完全烘乾。炒制過程有助於去除其腥臭味。

  • 使用量:建議用量爲3至9克。

  • 貯存:應裝入壇內密封保存,以防蟲害和鼠害。

4. 斑蝥

芫青科昆蟲,如南方大斑蝥或黑小斑蝥的乾燥體,是本藥材的來源。主要產地在湖北、江西及南方各地,採收季節為7、8月。

炮製方法是先去除頭、足、翅,再將芫青與炒至黃色的米同炒以減輕毒性(每兩藥材配10克米),之後去除米。

內服用量極少,僅0.03克;外用則視情況而定。因本藥有毒,需特別保管,以鐵盒加蓋並防蟲、鼠。

白話文:

【斑蝥】

  • 來源:此藥材來自於芫青科中的兩種昆蟲,分別是南方大斑蝥和黑小斑蝥的乾燥身體。

  •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湖北省、江西省以及南方的其他地區都有產出。

  • 採收季節:每年的7月至8月是採收的季節。

  •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昆蟲的頭、腳和翅膀,然後在鐵鍋中加熱,當鐵鍋熱了之後,將事先弄濕的米撒入鍋中,等到米開始冒煙時,再將斑蝥投入鍋中炒,直到斑蝥變為黃色即可。炒完後,將米去掉,這樣可以減少斑蝥的毒性。(每兩藥材需要10克的米)

  • 用量:內服用量為0.03克;外用則視情況而定。

  • 貯存:應將其裝入鐵盒並蓋緊,防止蟲害和鼠咬。由於此藥有劇毒,需特別存放,避免誤觸。

5. 紅娘

紅娘子是蟬科昆蟲,其乾燥體可入藥。 主要產地在湖北、湖南、江蘇、四川等地,於秋季採收。炮製方法與斑蝥相同,內服用量極少,僅0.03克,外用則適量即可。 在貯存上,也與斑蝥的保管方式相同。

白話文:

【紅娘】

來源:這個產品來自於蟬科昆蟲「紅娘子」的乾燥身體。

產地:主要在湖北、湖南、江蘇和四川等地方生產。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季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其製作方法與斑蝥相同。

用量:內服使用時,每次約0.03克。若外用,則根據實際需求使用。

貯存:其保存方式與斑蝥一樣。

6. 椿根白皮

臭椿的乾燥根皮或乾皮,即為中藥材春椿皮/椿根皮。全國各地皆有產,以春季採收的品質較好。炮製方法是洗淨、潤透後切片曬乾或烘乾。一般用量為3~9克,保存時需裝入木箱加蓋,注意防潮。

白話文:

【椿根白皮】

  • 來源:這個產品來自於苦木科植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臭椿」,其乾燥後的根皮或是乾皮。

  • 常用名稱:又稱為春椿皮、椿根皮。

  • 產地:在全中國各地都有生產。

  • 採收時間:最佳的採收時間是在春季。

  • 炮製過程:首先把椿根白皮清洗乾淨,去除灰塵和泥土,然後撈起來瀝乾水分。之後,用濕布覆蓋其上讓它吸收足夠的濕氣,再切成橫向的絲片,最後進行曬乾或是烘乾處理。

  •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 貯存方式:應該放置在木箱內,並蓋好蓋子,以防潮濕。